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一年-原文
一、十有一年,春,晋杀其大夫丕郑父。
称国以杀,罪累上也。
二、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
三、秋,八月,大雩。
雩,月,正也。雩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
四、冬,楚人伐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一年-译文
一、在十一年春天,晋国杀了他们的大夫丕郑父。用国名来提及杀戮,这是罪上加罪的行为。
二、夏天,国君和夫人姜氏在阳谷与齐国的国君会面。
三、秋天,八月发生了大旱。‘雩’这个月是正月的意思。如果雩这个月下雨,就称为‘雩’,如果没有下雨,就称为‘旱’。
四、冬天,楚国攻打黄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一年-注解
十有一年:指周平王十一年,即公元前770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间节点,标志着东周的开始。
晋杀其大夫丕郑父:晋国杀害了其大夫丕郑父,这是指晋国内部权力斗争或政治清洗的事件。
称国以杀,罪累上也:称国以杀意味着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杀戮,罪责累及上层,即这种杀戮行为被认为是对国家政治秩序的破坏,上层统治者应承担责任。
公及夫人姜氏:公指的是诸侯国中的君主,夫人姜氏则是君主的妻子,这里可能指的是某个诸侯国的国君和他的妻子。
会齐侯于阳谷:会齐侯指的是诸侯国之间的会盟,阳谷是会盟的地点,齐侯是齐国的君主。
大雩:雩是一种古代祭祀求雨的仪式,大雩则是指规模较大的雩祭活动。
月,正也:这里的“月”指的是农历的月份,“正”意味着这个月份是正月份,即农历的正月。
雩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这是对雩祭仪式结果的描述,如果雩祭后下雨,则称为雩,如果没有下雨,则称为旱灾。
楚人伐黄:楚人指的是楚国的军队,伐黄则是楚国对黄国进行的军事行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十一年-评注
一、十有一年,春,晋杀其大夫丕郑父。
此句记载了晋国在十一年春天发生的一件重大事件,即晋国国君杀害了其大夫丕郑父。‘十有一年’表明了事件的年份,而‘春’字则点明了时间节点。‘晋杀其大夫丕郑父’这一行为,从字面上看,是晋国国君对大夫丕郑父的处决。在古代中国,国君对大夫的处决通常意味着对权力的绝对掌控和对忠诚的考验。‘杀’字的使用,强烈地传达了事件的严肃性和悲剧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和政治制度中对于权力和忠诚的重视。
称国以杀,罪累上也。
‘称国以杀’这一表述,揭示了杀害行为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处决,更是对国家政治秩序的破坏。‘称国’意味着这一行为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以杀’则强调了这一行为的极端性。‘罪累上也’则是对这一行为的道德和法律评价,意味着国君的这一行为不仅是对个人的背叛,更是对国家法律和道德秩序的挑战,因此罪责重大。
二、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
此句记载了夏季节,晋国国君与夫人姜氏与齐侯在阳谷会面的情况。‘夏’字表明了时间,‘公及夫人姜氏’则指明了与会的人物。‘会齐侯于阳谷’这一行为,反映了古代中国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和联姻策略。会面地点‘阳谷’可能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两国之间的和平与友好。
三、秋,八月,大雩。
‘秋’字指明了时间,‘八月’是古代中国的农历月份,‘大雩’则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祭祀活动。‘雩’本意是指祈雨,‘大雩’则意味着规模较大的祈雨仪式。这一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自然现象的敬畏。通过祈雨仪式,古代中国人希望获得丰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雩,月,正也。雩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雩’的含义。‘雩,月,正也’表明了雩祭祀的时间是在农历的正月,即一年的开始。‘雩得雨曰雩,不得雨曰旱’则是对雩祭祀结果的描述,如果祭祀后降雨,则称为‘雩’,如果无雨,则称为‘旱’。这一表述体现了古代中国对祭祀仪式效果的期待和对自然现象的解读。
四、冬,楚人伐黄。
‘冬’字表明了时间,‘楚人伐黄’则记录了楚国对黄国的军事行动。‘伐’字意味着战争或攻击,表明楚国在这一年冬天对黄国进行了军事行动。这一记载反映了古代中国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战争和外交斗争,也揭示了古代中国军事和政治策略的复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