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元年-原文
一、元年,春,王正月。
继弒君不言即位,正也。
二、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
救不言次,言次,非救也。非救而曰救何也?遂齐侯之意也。是齐侯与?齐侯也。何用见其是齐侯也?曹无师,曹师者,曹伯也。其不言曹伯何也?以其不言齐侯,不可言曹伯也。其不言齐侯何也?以其不足乎扬,不言齐侯也。
三、夏,六月,邢迁于夷仪。
迁者,犹得其国家以往者也。其地,邢复见也。
四、齐师、宋师、曹师城邢。
是向之师也。使之如改事然,美齐侯之功也。
五、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
夫人薨不地。地,故也。不言以丧归,非以丧归也,加丧焉。讳以夫人归也,其以归,薨之也。
六、楚人伐郑。
七、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
八、九月,公败邾师于偃。
不日,疑战也。疑战而曰败,胜内也。
九、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丽,获莒挐。
莒无大夫,其曰莒挐何也?以吾获之目之也。内不言获,此其言获何也?恶公子之绐。绐者奈何?公子友谓莒挐曰:“吾二人不相说,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公子友处下,左右曰“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也。公子友以杀之。然则何以恶乎绐也?曰弃师之道也。
十、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
其不言姜,以其杀二子,贬之也。或曰“为齐桓讳杀同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元年-译文
元年,春天,周王的正月。
继位的人杀害了君主却不公开谈论即位的事情,这是正确的做法。
齐国的军队、宋国的军队、曹国的军队驻扎在聂北,去救援邢国。
救援邢国时不提驻扎,提到驻扎,实际上并不是去救援。为什么不说救援而说驻扎呢?这是因为齐侯的意思。这是齐侯的意思吗?从哪里可以看出这是齐侯的意思呢?因为曹国没有军队,曹国的军队就是曹伯。为什么不提曹伯呢?因为不提齐侯,就不能提曹伯。为什么不提齐侯呢?因为齐侯的地位不足以夸耀,所以不提齐侯。
夏天,六月,邢国迁都到夷仪。
迁都的意思,就像是找到了自己的国家一样。那个地方,是邢国重新出现的地方。
齐国的军队、宋国的军队、曹国的军队在邢国筑城。
这是之前的军队。让他们看起来像是改换门庭一样,是为了美化齐侯的功绩。
秋天,七月,戊辰日,夫人姜氏在夷地去世,齐国人把她送回来。
夫人去世不提地名。地名,指的是旧地。不说因为丧事送回来,实际上并不是因为丧事送回来,而是加重了丧事。忌讳说因为夫人送回来,实际上是因为夫人去世。
楚国人攻打郑国。
八月,鲁君在柽地会见了齐侯、宋公、郑伯、曹伯和邾国人。
九月,鲁君在偃地打败了邾国的军队。
没有提到日期,是因为对战争的怀疑。怀疑战争却说是打败,是因为内部已经胜利了。
冬天,十月,壬午日,公子友率领军队在丽地打败了莒国的军队,并俘虏了莒挐。
莒国没有提到大夫,为什么提到莒挐呢?是因为我们是俘虏了他。内部不提俘虏,为什么这里要提俘虏呢?是因为讨厌公子友的欺骗。欺骗是什么?公子友对莒挐说:‘我们两人不合,士兵有什么罪过?’然后他让左右的人退下,两人搏斗。公子友处于下风,左右的人喊‘孟劳’。孟劳是鲁国的宝刀。公子友用它杀了莒挐。那么为什么讨厌欺骗呢?是因为他放弃了军队的原则。
十二月,丁巳日,夫人氏的丧事从齐国运回来。
没有提到姜,是因为她杀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所以被贬低。有人说‘是为了避讳齐桓公杀同姓的事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元年-注解
元年:指某一年为纪年的开始,元年通常用于纪年体系的第一年。
春:指春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中的正月,即春季的第一个月。
继弒君:继位者通过弑杀前君主而上位。
不言即位:不公开宣称即位。
正也:这是正确的做法。
齐师:齐国的军队。
宋师:宋国的军队。
曹师:曹国的军队。
次:驻扎。
聂北:地名,位于聂国北部。
邢:邢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救:救援。
齐侯:齐国的君主。
曹伯:曹国的君主。
扬:扬名,显扬。
夏:指夏季,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
六月:夏季的第六个月。
夷仪:地名,邢国迁移后的新都。
迁:迁移。
城:筑城。
夫人:古代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姜氏:姜姓的女子,此处指齐国的夫人。
薨:古代对贵族女性死亡的称呼。
夷:地名,夫人薨逝的地方。
归:返回。
楚人:楚国的居民。
郑:郑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公会:鲁国君主召集其他诸侯国君主会盟。
宋公:宋国的君主。
郑伯:郑国的君主。
邾人:邾国的居民。
柽:地名,会盟的地点。
公败邾师:鲁国君主击败了邾国的军队。
不日:没有明确记载日期。
疑战:怀疑是否真的发生了战斗。
莒师:莒国的军队。
丽:地名,战斗发生的地点。
莒挐:莒国的大夫。
大夫:古代官职,位在卿之下,士之上。
绐:欺骗。
孟劳:鲁国的一种宝刀。
内:内部,内部人员。
恶:厌恶。
十有二月:十二月,一年中的第十二个月。
夫人氏:夫人的姓。
贬之也:贬低她的地位。
齐桓:齐桓公,齐国的君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元年-评注
元年,春,王正月。
此句为《春秋》开篇,以纪年、纪时、纪地、纪事的方式开篇,体现了《春秋》编年史的特点。‘元年’指的是鲁国国君的即位年份,‘春’表示季节,‘王正月’则是指周王朝的历法,体现了《春秋》对周王朝正统性的强调。
继弒君不言即位,正也。
此句表明弒君者不得言即位,这是对弒君行为的否定,强调《春秋》的“正”与“义”。‘正’在此指正当、合法,与‘弒’相对,表明《春秋》对于君位的继承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二、齐师、宋师、曹师次于聂北,救邢。
此句描述了齐、宋、曹三国军队在聂北驻扎,共同救援邢国。‘次’表示军队的驻扎,‘救’则表明其行动的目的。这里‘救不言次,言次,非救也’反映了《春秋》对于战争记载的严谨态度,即不轻言战争,同时对于战争中的细节也不容忽视。
非救而曰救何也?遂齐侯之意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要提及‘救’字,是因为这符合齐侯的意图。‘遂’表示顺从,‘齐侯之意’则指齐侯希望通过这种表述来彰显自己的威望。
是齐侯与?齐侯也。
此句通过问答的方式强调齐侯的主导地位,‘是’表示确认,‘齐侯’则是指齐国的君主。
何用见其是齐侯也?曹无师,曹师者,曹伯也。
此句通过对比曹国没有军队的事实,来证明齐侯的主导地位。‘曹无师’表明曹国没有军队参与,‘曹师者,曹伯也’则说明曹国的主帅是曹伯。
其不言曹伯何也?以其不言齐侯,不可言曹伯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不提及曹伯,是因为如果不提及齐侯,那么提及曹伯也就失去了意义。
其不言齐侯何也?以其不足乎扬,不言齐侯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不提及齐侯,是因为齐侯的功绩已经足够显扬,无需再重复。
三、夏,六月,邢迁于夷仪。
此句记载了邢国迁都夷仪的事件。‘邢迁’表示邢国的迁移,‘夷仪’则是新都的名称。
迁者,犹得其国家以往者也。
此句解释了‘迁’的意义,即邢国迁都后仍然保留了其国家的性质。
其地,邢复见也。
此句表明邢国在新都夷仪重新出现,意味着其国家的存在并未消失。
四、齐师、宋师、曹师城邢。
此句描述了齐、宋、曹三国军队在邢国筑城的情景。‘城’表示筑城,这里可能是指帮助邢国重建城墙。
是向之师也。
此句说明这些军队的行动是为了支持邢国。
使之如改事然,美齐侯之功也。
此句表明这些行动使得邢国如同改朝换代一般,这是对齐侯功绩的赞美。
五、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
此句记载了夫人姜氏在夷地去世,齐国人将其遗体运回。‘薨’表示去世,‘以归’则表示运回。
夫人薨不地。
此句指出夫人去世时并未提及具体的地点,可能是因为这是一个忌讳。
地,故也。
此句解释了‘地’字的意义,即指故土。
不言以丧归,非以丧归也,加丧焉。
此句表明‘以丧归’并非真正的丧归,而是加上了丧事的意思。
讳以夫人归也,其以归,薨之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要讳言夫人归,是因为她的去世是导致归来的原因。
六、楚人伐郑。
此句记载了楚国对郑国的进攻。
七、八月,公会齐侯、宋公、郑伯、曹伯、邾人于柽。
此句描述了鲁国君主与齐、宋、郑、曹、邾五国君主在柽地会盟。
八、九月,公败邾师于偃。
此句记载了鲁国君主在偃地击败了邾国的军队。‘不日’表示不确定日期,‘疑战’则表示对于战斗结果的怀疑。
不日,疑战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为何不确定日期,是因为战斗结果存在疑问。
疑战而曰败,胜内也。
此句表明虽然存在疑问,但仍然认为鲁国取得了胜利。
九、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丽,获莒挐。
此句描述了公子友率领军队在丽地击败莒国军队,并俘虏了莒挐。
莒无大夫,其曰莒挐何也?以吾获之目之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要特别提及莒挐,是因为莒国没有大夫,莒挐的提及是为了强调鲁国军队的胜利。
内不言获,此其言获何也?恶公子之绐。
此句表明在内部记录中并未提及获得俘虏,但在公开记录中提及,是为了批评公子友的欺诈行为。
绐者奈何?公子友谓莒挐曰:‘吾二人不相说,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
此句描述了公子友与莒挐之间的争执,以及随后发生的搏斗。
公子友处下,左右曰‘孟劳。’孟劳者,鲁之宝刀也。
此句说明了公子友在搏斗中的位置以及使用的武器。
公子友以杀之。
此句表明公子友杀死了莒挐。
然则何以恶乎绐也?曰弃师之道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要批评公子友的欺诈行为,即他认为这是背叛军队的行为。
十、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丧至自齐。
此句记载了夫人氏的丧事从齐国运回。‘十有二月’表示十二月份,‘丁巳’是具体的日期。
其不言姜,以其杀二子,贬之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不提及夫人的姓氏,是因为她曾经杀害了两个儿子,因此被贬低。
或曰‘为齐桓讳杀同姓也’。
此句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认为不提及夫人姓氏是为了避讳齐桓公杀害同姓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