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五年-原文
一、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
目晋侯斥杀,恶晋侯也。
二、杞伯姬来朝其子。
妇人既嫁不踰竟,踰竟非礼也。诸侯相见曰朝。伯姬为志乎朝其子也。伯姬为志乎朝其子,则是杞伯失夫之道矣。诸侯相见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非正也。故曰,杞伯姬来朝其子,参讥也。
三、夏,公孙兹如牟。
四、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
及以会,尊之也。何尊焉?王世子云者,唯王之贰也。云可以重之存焉,尊之也。何重焉?天子世子世天下也。
五、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
无中事而复举诸侯何也?尊王世子,而不敢与盟也。尊则其不敢与盟何也?盟者,不相信也,故谨信也。不敢以所不信而加之尊者。桓,诸侯也,不能朝天子,是不臣也。王世子,子也,块然受诸侯之尊己,而立乎其位,是不子也。桓不臣,王世子不子,则其所善焉何也?是则变之正也。天子微,诸侯不享觐。桓控大国,扶小国,统诸侯,不能以朝天子,亦不敢致天王,尊王世子于首戴,乃所以尊天王之命也。世子含王命会齐桓,亦所以尊天王之命也。世子受之可乎?是亦变之正也。天子微,诸侯不享觐,世子受诸侯之尊己,而天王尊矣,世子受之可也。
六、郑伯逃归,不盟。
以其去诸侯,故逃之也。
七、楚人灭弦,弦子奔黄。
弦,国也。其不曰,微国也。
八、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九、冬,晋人执虞公。
执不言所于地,缊于晋也。其曰公何也?犹曰其下执之之辞也。其犹下执之之辞何也?晋命行乎虞民矣。虞虢之相救,非相为赐也。今日亡虢而明日亡虞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五年-译文
一、五年春天,晋献公杀害了他的太子申生。
目晋侯斥杀,恶晋侯也。这里的‘目’是‘说’的意思,意思是说晋献公斥责并杀害了申生,是对晋献公的恶评。
二、杞伯姬来朝见她的儿子。
妇人嫁人后不应越过国界,越过国界是不合礼节的。诸侯相见称为‘朝’。伯姬是为了朝见她的儿子吗?如果是为了朝见儿子,那么杞伯姬就违背了作为妻子的道义。诸侯相见称为‘朝’,这是以对待人父的态度对待人子,这是不正确的。所以说,杞伯姬来朝见她的儿子,这是对她的批评。
三、夏天,公孙兹去往牟国。
四、鲁庄公与齐桓公、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在首戴会见了王世子。
及以会,尊之也。何尊焉?王世子云者,唯王之贰也。云可以重之存焉,尊之也。何重焉?天子世子世天下也。在会见的场合,对王世子表示尊敬。为什么尊敬他呢?因为王世子是王的副手。提到‘王世子’可以强调他的地位,这就是尊敬的原因。为什么强调呢?因为天子世子将继承天下。
五、秋天,八月,诸侯在首戴结盟。
无中事而复举诸侯何也?尊王世子,而不敢与盟也。尊则其不敢与盟何也?盟者,不相信也,故谨信也。不敢以所不信而加之尊者。桓,诸侯也,不能朝天子,是不臣也。王世子,子也,块然受诸侯之尊己,而立乎其位,是不子也。桓不臣,王世子不子,则其所善焉何也?是则变之正也。天子微,诸侯不享觐。桓控大国,扶小国,统诸侯,不能以朝天子,亦不敢致天王,尊王世子于首戴,乃所以尊天王之命也。世子含王命会齐桓,亦所以尊天王之命也。世子受之可乎?是亦变之正也。天子微,诸侯不享觐,世子受诸侯之尊己,而天王尊矣,世子受之可也。没有特别的事情却再次召集诸侯,为什么?这是为了尊敬王世子,而不敢与他们结盟。为什么不敢结盟?因为结盟意味着不相信对方,所以必须谨慎地保持信任。不敢将不信任加在尊贵的人身上。齐桓公虽然是诸侯,但不能朝见天子,这是不臣的表现。王世子作为儿子,却默默地接受诸侯的尊敬,站在他的位置上,这是不孝的表现。齐桓公不臣,王世子不孝,那么他们所赞成的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改变正道的方法。天子衰落,诸侯不朝见天子。齐桓公控制大国,支持小国,统一诸侯,不能朝见天子,也不敢觐见天王,尊崇王世子于首戴,这是为了尊重天王的命令。王世子接受天王的命令与齐桓公会面,这也是为了尊重天王的命令。王世子接受这种尊敬是可以的吗?这也是改变正道的方法。
六、郑伯逃回自己的国家,没有参加盟誓。
以其去诸侯,故逃之也。因为郑伯离开了诸侯,所以他逃回了自己的国家。
七、楚国人灭亡了弦国,弦国的国君逃到了黄国。
弦,国也。其不曰,微国也。弦是一个国家,但这里没有直接说它是小国。
八、九月,戊申,月初,发生了日食。
九、冬天,晋国人抓住了虞国的国君。
执不言所于地,缊于晋也。其曰公何也?犹曰其下执之之辞也。其犹下执之之辞何也?晋命行乎虞民矣。虞虢之相救,非相为赐也。今日亡虢而明日亡虞矣。抓住国君的行为没有说明是在哪里发生的,说明他被带到了晋国。为什么说‘公’呢?这就像是说他的手下抓住了他。为什么说是他的手下抓住了他呢?因为晋国的命令已经执行到了虞国的百姓之中。虞国和虢国相互救援,并不是相互赠予。今天虢国灭亡了,明天虞国也灭亡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五年-注解
晋侯:晋国的君主,晋侯是晋国国君的尊称。
世子申生:晋国的太子,世子是太子或继承人的通称。
斥杀:指责并杀害。
恶:厌恶,憎恨。
杞伯姬:杞国的国君的女儿,杞伯是杞国国君的尊称。
朝:古代诸侯国之间相互访问的礼节,此处指杞伯姬来访问她的儿子。
竟:边界,此处指国界。
参讥:古代的一种批评方式,通过指摘他人的过失来表达对某种行为的指责。
公孙兹:某国的官员或贵族。
牟:古代的一个地名。
公:此处指鲁国的君主。
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分别指齐、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的君主。
王世子:天子的儿子,王世子是太子或继承人的尊称。
首戴:古代的一个地名。
尊:尊敬,敬重。
世天下:继承天下,即继承天子的位置。
桓:齐桓公,齐国的君主。
不臣:不履行臣子的职责。
不子:不履行儿子的职责。
天王:天子的别称。
微:衰弱,力量减弱。
享觐:享受朝见天子的礼遇。
虞公:虞国的君主。
缊:通‘援’,帮助。
虢:虢国,一个古代国家。
相救:相互救助。
赐:赠送,给予。
日有食之:日食,指日食现象发生。
执:逮捕,拘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五年-评注
一、五年,春,晋侯杀其世子申生。
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伦理道德的冲突。晋侯杀世子申生,不仅是对其个人生命的剥夺,更是对家族伦理的严重破坏。‘斥杀’一词,揭示了晋侯的残忍和无情,同时也透露出当时社会对于权力的追求往往以牺牲伦理为代价。
目晋侯斥杀,恶晋侯也。
这句话是对晋侯行为的评价,‘恶’字表明了对晋侯的不满和谴责。春秋时期,人们对于权力的使用和道德的遵守有着严格的要求,晋侯的行为显然违背了这些要求。
二、杞伯姬来朝其子。
杞伯姬的行为在表面上看似是母女团聚,实则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政治含义。‘妇人既嫁不踰竟,踰竟非礼也’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婚姻的规范。‘伯姬为志乎朝其子也’则表明了伯姬此行的真正目的。
伯姬为志乎朝其子,则是杞伯失夫之道矣。
这句话指出了伯姬此行的不妥之处,即违背了作为妻子的道德规范。在春秋时期,女性的行为受到严格的道德约束,伯姬的行为被认为是对丈夫的不忠。
诸侯相见曰朝,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非正也。
这句话说明了诸侯相见时的礼仪和道德规范。‘以待人父之道,待人之子’表明了诸侯之间应当相互尊重,而不是像伯姬这样以私情行事。‘非正也’则是对伯姬行为的否定。
故曰,杞伯姬来朝其子,参讥也。
这句话总结了伯姬行为的性质,即‘参讥’,即受到众人的批评和指责。
三、夏,公孙兹如牟。
这句话记录了公孙兹的一次出行,虽然内容简单,但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四、公及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会王世子于首戴。
这句话描述了诸侯会盟的情景,‘会王世子于首戴’表明了诸侯对王世子的尊重。‘王世子云者,唯王之贰也’说明了王世子的地位和重要性。
何尊焉?王世子云者,唯王之贰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诸侯尊重王世子的原因,即王世子是王的继承人,代表着王的权威。
云可以重之存焉,尊之也。
这句话说明了诸侯尊重王世子的方式,即通过称呼他为‘王世子’来体现其尊贵地位。
何重焉?天子世子世天下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王世子尊贵的原因,即他是天子的继承人,将继承天下的权力。
五、秋,八月,诸侯盟于首戴。
这句话记录了诸侯在首戴盟誓的情景,‘无中事而复举诸侯何也?’反映了诸侯对于盟誓的重视。
尊王世子,而不敢与盟也。
这句话说明了诸侯之所以不与王世子直接盟誓,是因为他们尊重王世子的地位。
尊则其不敢与盟何也?盟者,不相信也,故谨信也。
这句话解释了诸侯尊重王世子的原因,即盟誓本身是一种信任的体现,诸侯不敢与王世子直接盟誓,是因为他们尊重王世子的权威。
不敢以所不信而加之尊者。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诸侯尊重王世子的态度。
桓,诸侯也,不能朝天子,是不臣也。
这句话指出了桓的行为,即他未能朝见天子,这是对天子权威的不尊重。
王世子,子也,块然受诸侯之尊己,而立乎其位,是不子也。
这句话批评了王世子的行为,即他被动接受诸侯的尊重,而没有主动承担起作为王子的责任。
桓不臣,王世子不子,则其所善焉何也?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桓不尊重天子,王世子也不承担起作为王子的责任,那么他们所推崇的道德规范又是什么?
是则变之正也。
这句话表明了这种变化是符合道德规范的。
天子微,诸侯不享觐。
这句话说明了天子权威的衰落和诸侯对天子的不敬。
桓控大国,扶小国,统诸侯,不能以朝天子,亦不敢致天王。
这句话描述了桓的统治方式,即他控制着大国,扶持小国,统一诸侯,但既不能朝见天子,也不敢向天王臣服。
尊王世子于首戴,乃所以尊天王之命也。
这句话说明了尊王世子的原因,即通过尊王世子来体现对天王的尊重。
世子含王命会齐桓,亦所以尊天王之命也。
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王世子会齐桓的原因,即这也是为了尊重天王的命令。
世子受之可乎?是亦变之正也。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即王世子接受诸侯的尊重是否合理,并认为这也是一种合理的变革。
天子微,诸侯不享觐,世子受诸侯之尊己,而天王尊矣,世子受之可也。
这句话解释了王世子接受诸侯尊重的合理性,即这有助于提升天王的权威。
六、郑伯逃归,不盟。
这句话描述了郑伯逃离盟誓的情景,‘以其去诸侯,故逃之也’说明了郑伯逃离的原因。
七、楚人灭弦,弦子奔黄。
这句话记录了楚国灭弦国的事件,‘弦,国也。其不曰,微国也’说明了弦国虽然是一个国家,但实力较弱。
八、九月,戊申,朔,日有食之。
这句话记录了日食的日期,‘朔’指的是一个月的第一天,‘日有食之’则是指发生了日食。
九、冬,晋人执虞公。
这句话描述了晋国拘捕虞公的事件,‘执不言所于地,缊于晋也’说明了虞公被拘捕的地点。
其曰公何也?犹曰其下执之之辞也。
这句话解释了‘公’字的含义,即‘公’字在这里是指被拘捕者的身份。
其犹下执之之辞何也?晋命行乎虞民矣。
这句话说明了‘公’字的用法,即在这里‘公’字是指晋国对虞国人民的命令。
虞虢之相救,非相为赐也。
这句话说明了虞虢两国之间的关系,即他们相互救助,而不是相互赠送礼物。
今日亡虢而明日亡虞矣。
这句话总结了虞虢两国的命运,即虢国灭亡后,虞国也紧随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