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年-原文
一、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楚丘者何?卫邑也。
国而曰城,此邑也,其曰城何也?封卫也。
则其不言城卫何也?卫未迁也。
其不言卫之迁焉何也?不与齐侯专封也。
其言城之者,专辞也。
故非天子不得专封诸侯,诸侯不得专封诸侯。
虽通其仁,以义而不与也。
故曰,仁不胜道。
二、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三、虞师、晋师灭夏阳。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
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
其先者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
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灭夏阳而虞虢举矣。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乎?’
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
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
公遂借道而伐虢。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
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
宫之奇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挈其妻子以奔曹。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
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
四、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
贯之盟,不期而至者江人、黄人也。
江人、黄人者,远国之辞也。
中国称齐、宋,远国称江、黄,以为诸侯皆来至也。
五、冬,十月,不雨。
不雨者,勤雨也。
六、楚人侵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年-译文
一、两年,春天,周王正月,卫国的楚丘城被修建。
楚丘是什么地方?是卫国的城邑。国家修建城池,这里特指这个城邑,为什么说城池呢?是因为它是封给卫国的。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说城卫呢?因为卫国还没有迁移到那里。那么为什么不提卫国的迁移呢?是因为没有和齐侯共同封地。之所以说修建城池,是因为这是专有的辞令。所以,不是天子不能专权封赏诸侯,诸侯也不能专权封赏诸侯。虽然可以通晓仁义,但是按照道义却不可以这么做。所以说,仁义不能胜过道义。
二、夏天,五月,辛巳日,我们的小君哀姜被安葬。
虞国和晋国联合出兵,灭亡了夏阳。
不是国家却说是灭亡,是为了强调夏阳的重要性。虞国没有军队,为什么说军队呢?因为它是先于晋国行动的,不能不说军队。它先于晋国行动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它主导了灭亡夏阳。夏阳是虞国和虢国的边塞城邑。灭亡了夏阳,虞国和虢国就都被攻下了。虞国为什么能主导灭亡夏阳呢?因为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荀息说:‘君主为什么不拿屈产的马和垂棘的玉璧去向虞国借道呢?’晋献公说:‘这些是晋国的宝物。如果他们收了我们的礼物却不借给我们道路,那怎么办呢?’荀息说:‘这是小国侍奉大国的常态。他们如果不借给我们道路,就一定不敢收我们的礼物。如果他们收了我们的礼物却借给我们道路,那么这些宝物就像是取自内府而藏于外府,取自内厩而置于外厩一样。’晋献公说:‘宫之奇还在那里,一定不会让他们接受的。’荀息说:‘宫之奇这个人,心直口快但性格懦弱,又比君主年纪小。心直口快的话,他的话就简略,懦弱的话就不能坚决劝谏,年纪小的话,君主就会轻视他。而且,玩物在眼前,而祸患在后,只有中等智慧以上的人才能考虑到这些。我估计虞君,智慧不足中等。’晋献公于是借道攻打虢国。宫之奇劝谏说:‘晋国的使者,言辞谦卑但礼物丰厚,一定对虞国不利。’虞公不听,于是接受了礼物并借出了道路。宫之奇再次劝谏说:‘俗话说“唇亡则齿寒”,这不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吗!”他带着妻子孩子逃到了曹国。晋献公灭掉了虢国,五年后攻下了虞国。荀息牵着马拿着玉璧上前说:“玉璧还是原来的那个,但马的牙齿已经长长了!”
四、秋天,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在贯地结盟。
贯地的结盟,是事先没有约定的,江人和黄人是不期而至的。江人和黄人,是远国人的称呼。中原地区称齐、宋,远地区称江、黄,以为所有的诸侯都会来。
五、冬天,十月,没有下雨。
没有下雨,是祈求下雨的意思。
六、楚国人侵犯郑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年-注解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以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
城楚丘:建造楚丘城墙,楚丘是卫国的城邑。
封卫:分封卫国的领土。
专封:专权分封,指诸侯国自行分封领地。
仁:仁爱,儒家思想中的一种道德品质。
道:道德法则,儒家思想中的行为准则。
小君哀姜:古代诸侯王的妻子,称小君。
葬:安葬。
夏阳:夏阳是虞国和虢国的边塞城邑。
师:军队。
灭:灭亡,此指被消灭。
虞虢:虞国和虢国,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屈产之乘:指晋国出产的良马。
垂棘之璧:指晋国出产的宝石。
借道:借用他国的道路。
币:财物,礼物。
中府:国库。
中厩:马厩。
宫之奇:虞国的大夫。
曹: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举:攻占。
贯: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
勤雨:祈求降雨,表示久旱。
楚人:楚国的军队。
郑: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年-评注
一、二年,春,王正月,城楚丘。
此句开篇点明了时间与事件,‘一、二年’指的是具体的年份,‘春’和‘王正月’则表明了季节和时令。‘城楚丘’是一个动词短语,意味着对楚丘进行城池的修建。这里的‘城’字,不仅仅是建筑城墙的意思,它还象征着国家权力的象征,是对国家边防的重视和加强。‘楚丘’作为卫国的邑地,其被‘城’也体现了对地方的控制和巩固。
‘楚丘者何?卫邑也。’这句话是对‘楚丘’的解释,‘何’字在此处起到了解释的作用,表明楚丘是卫国的邑地。
‘国而曰城,此邑也,其曰城何也?封卫也。’这里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国家要‘城’楚丘,是因为要封卫,即对卫国的封地加强防御。
‘则其不言城卫何也?卫未迁也。’这里提出疑问,为什么不说‘城卫’,是因为卫国的都城尚未迁移。
‘其不言卫之迁焉何也?不与齐侯专封也。’这里解释了为什么不提及卫国都城的迁移,是因为这并不是由齐侯专断封地。
‘其言城之者,专辞也。’这里的‘专辞’指的是专一的语言表达,强调了城楚丘这一事件的唯一性和重要性。
‘故非天子不得专封诸侯,诸侯不得专封诸侯。’这句话强调了封建制度的等级性,天子才有权封诸侯,诸侯之间不得相互封地。
‘虽通其仁,以义而不与也。’这里的‘仁’指的是仁爱之心,‘义’指的是道义,表明即使有仁爱之心,也要遵守道义,不得违背。
‘故曰,仁不胜道。’这句话总结了前面的论述,强调了道义的重要性,即使是仁爱之心也不能违背道义。
二、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这句话记录了夏五月辛巳日,举行了小君哀姜的葬礼。‘葬’字体现了对死者的尊重和哀悼。
三、虞师、晋师灭夏阳。
这句话讲述了虞国和晋国共同灭掉了夏阳国。‘灭’字在这里有着强烈的战争意味,暗示了夏阳国的灭亡。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这里指出,虽然夏阳不是大国,但因其重要性而被特别提及。
‘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这里解释了为什么虞国没有军队,但仍然被称为‘师’,是因为它先于晋国参与了对夏阳的攻击。
‘其先者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这里解释了虞国先于晋国行动的原因,是因为它是灭夏阳的主要力量。
‘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这里说明了夏阳是虞虢两国的边塞要地。
‘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这句话意味着灭掉夏阳后,虞虢两国也失去了屏障。
‘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这里提出了虞国为何成为灭夏阳主力的疑问。
‘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乎?”’这里讲述了晋献公想要攻打虢国,荀息建议通过借道虞国来实现这一目的。
‘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这里反映了晋献公对宝物的重视和对虞国是否借道的担忧。
‘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则是我取之中府而藏之外府,取之中厩而置之外厩也。”’这里荀息巧妙地分析了小国对待大国的态度,以及借道的重要性。
‘公曰:“宫之奇存焉,必不使受之也。”’这里晋献公提到了宫之奇,认为他不会让虞国接受礼物。
‘荀息曰:“宫之奇之为人也,达心而懦,又少长于君。达心则其言略,懦则不能强谏,少长于君,则君轻之。且夫玩好在耳目之前,而患在一国之后,此中知以上乃能虑之。臣料虞君,中知以下也。”’这里荀息分析了宫之奇的性格,认为他不足以阻止虞国借道。
‘公遂借道而伐虢。’这里晋献公最终决定借道虞国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曰:“晋国之使者,其辞卑而币重,必不便于虞。”’这里宫之奇对晋国使者的态度表示担忧。
‘虞公弗听,遂受其币而借之道。’这里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接受了晋国的礼物并借出了道路。
‘宫之奇谏曰:“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这里宫之奇引用了成语‘唇亡则齿寒’,警告虞国可能会因此受到伤害。
‘挈其妻子以奔曹。’这里宫之奇带着妻子逃到了曹国。
‘献公亡虢,五年而后举虞。’这里讲述了晋献公在五年后灭亡了虢国,并最终攻占了虞国。
‘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这里荀息以马齿加长比喻时间的流逝,同时也表达了对晋国取得胜利的喜悦。
四、秋,九月,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
这句话记录了齐侯、宋公、江人和黄人在贯地结盟的事件。‘盟’字表明了这是一个重要的政治联盟。
‘贯之盟,不期而至者江人、黄人也。’这里指出,江人和黄人并非预期参与者,但他们的到来增加了盟约的重要性。
‘江人、黄人者,远国之辞也。’这里解释了江人和黄人的身份,他们是远方的国家。
‘中国称齐、宋,远国称江、黄,以为诸侯皆来至也。’这里说明了在古代中国的外交中,不同国家之间的称呼方式。
五、冬,十月,不雨。
这句话记录了冬十月没有下雨的情况。‘不雨’意味着干旱,可能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不雨者,勤雨也。’这里解释了‘不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天气的异常。
六、楚人侵郑。
这句话讲述了楚国人侵入了郑国。‘侵’字表明了这是一次侵略行为,可能引发了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