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十五年

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

一、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毁灭邢。

毁之名何也?不正其伐本而灭同姓也。

二、夏,四月,癸酉,卫侯毁卒。

三、宋荡伯姬来逆妇。

妇人既嫁不踰竟。宋荡伯姬来逆妇,非正也。其曰妇何也?缘姑言之之辞也。

四、宋杀其大夫。

其不称名姓,以其在祖之位,尊之也。

五、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

纳者,内弗受也。围一事也,纳一事也,而遂言之,盖纳顿子者陈也。

六、葬卫文公。

七、冬,十有二月,癸亥,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

莒无大夫,其曰莒庆何也?以公之会目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十五年-译文

一、二十五年春天,周王正月,丙午这一天,卫侯毁灭了邢国。

毁灭这个名称的由来是什么呢?因为它没有正当地攻打邢国的根本,而是灭掉了同姓的国家。

二、夏天,四月,癸酉这一天,卫侯毁去世了。

三、宋国的荡伯姬来迎娶女子。

女子出嫁后不应该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宋荡伯姬来迎娶女子,这是不正常的。她被称为‘妇’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因为姑母说的。

四、宋国杀死了自己的大夫。

没有称呼他的名字和姓氏,是因为他在祖先的祭祀位置上,这是对他的尊敬。

五、秋天,楚国人围攻陈国,把顿子接纳到顿国。

‘纳’的意思是接纳,但这里实际上是指不接受。围攻和接纳是两件事,但这里却将它们合并在一起说,因为接纳顿子的是陈国。

六、安葬卫文公。

七、冬天,十二月,癸亥这一天,周王与卫国的子、莒国的庆在洮地结盟。

莒国没有大夫,但这里说‘莒庆’是什么意思呢?是因为它是根据周王的会盟目的来称呼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十五年-注解

二十有五年:表示年份,’有’是’又’的通假字,表示’又过’,即第二十五年。

春: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春季。

王正月:古代以王(帝王)的年号来纪年,’正月’即一年的第一个月。

丙午:古代干支纪日法,’丙午’表示某一天。

卫侯:卫国的君主,’侯’是古代的一种爵位。

毁灭邢:毁灭邢国,邢是卫国的同姓国家。

毁之名何也:关于’毁’这个行为的名称是什么意思。

不正其伐本而灭同姓也:不按照正当的理由去攻打,却灭掉了同姓的国家。

夏: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指夏季。

四月:夏季的第四个月。

癸酉:古代干支纪日法,’癸酉’表示某一天。

卫侯毁卒:卫国的君主卫侯毁去世。

宋荡伯姬来逆妇:宋国的荡伯姬回来迎娶妻子。

妇人既嫁不踰竟:已婚妇女不应跨越国界。

非正也:这不是正当的行为。

其曰妇何也:为什么说她是’妇’?

缘姑言之之辞也:这是由于姑母(或长辈)代为说话的言辞。

宋杀其大夫:宋国杀死了它的大夫。

其不称名姓:没有称呼大夫的名字和姓氏。

以其在祖之位,尊之也:因为他在祖先的祭祀位置上,所以尊重他。

秋: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指秋季。

楚人围陈:楚国的人围攻陈国。

纳顿子于顿:将顿子接纳到顿国。

纳者,内弗受也:‘纳’字在这里的意思是接纳,但并不是接受。

围一事也,纳一事也:围攻和接纳是两件事。

而遂言之,盖纳顿子者陈也:但是将这两件事一起提,是因为接纳顿子的是陈国。

葬卫文公:安葬卫国的文公。

冬:一年四季中的第四个季节,指冬季。

十有二月:冬季的第十二个月。

癸亥:古代干支纪日法,’癸亥’表示某一天。

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鲁国的君主与卫国的子、莒国的庆在洮地结盟。

莒无大夫,其曰莒庆何也:莒国没有大夫,为什么说莒庆?

以公之会目之也:这是因为以君主会盟的目的来称呼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十五年-评注

一、二十有五年,春,王正月,丙午,卫侯毁灭邢。

此句记载了鲁国历史上一件重要事件,即卫侯毁灭邢国。‘二十有五年’表明了具体的时间,‘春’和‘王正月’则是对时间的进一步说明。‘丙午’是古代干支纪日法,表明了具体的日期。‘卫侯毁灭邢’这一事件,从字面上理解,卫侯对邢国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毁之名何也?不正其伐本而灭同姓也。’这句话是对‘毁灭’这一行为的评价,认为卫侯的行为是不正当的,因为他是以同姓之国的根本为攻击目标,这种行为是不符合礼制的。

二、夏,四月,癸酉,卫侯毁卒。

此句记录了卫侯毁去世的消息。‘夏’和‘四月’说明了时间,‘癸酉’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卫侯毁卒’直接点明了事件,即卫侯毁去世。这一事件对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格局可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宋荡伯姬来逆妇。

此句讲述了宋国的荡伯姬回到自己的国家。‘宋荡伯姬’是人物名称,‘来逆妇’表明荡伯姬是回到自己的国家。‘妇人既嫁不踰竟’是对当时妇女婚姻状况的描述,‘其曰妇何也?缘姑言之之辞也。’则是对荡伯姬身份的进一步解释,表明她的身份是通过姑母的言语来确认的。

四、宋杀其大夫。

此句记录了宋国发生的一件政治事件,即宋国杀死了自己的大夫。‘其不称名姓,以其在祖之位,尊之也。’这句话说明了为何不提及其具体姓名,而是以‘其’来代替,这是因为这位大夫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很高,处于祖先的位置,因此被尊重。

五、秋,楚人围陈,纳顿子于顿。

此句描述了楚国围攻陈国,并将顿子纳入顿国的事件。‘纳者,内弗受也。’这句话解释了‘纳’的含义,即不是接纳,而是不接受。‘围一事也,纳一事也,而遂言之,盖纳顿子者陈也。’这句话则是对事件的进一步说明,表明围攻和接纳顿子是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

六、葬卫文公。

此句记录了卫文公的葬礼。‘葬’字表明了这是一个仪式性的活动,是对逝去君主的哀悼和尊敬。

七、冬,十有二月,癸亥,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

此句描述了鲁国君主与卫子、莒庆在洮地举行盟约的事件。‘冬’和‘十有二月’说明了时间,‘癸亥’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公会卫子、莒庆盟于洮’表明了事件的具体内容,即三国君主在洮地会盟。‘莒无大夫,其曰莒庆何也?以公之会目之也。’这句话解释了为何莒庆被称为‘莒庆’,是因为他以公(鲁国君主)的会盟为目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十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843.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