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二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二年-原文

【经】

十有二年春正月。

夏六月壬寅,公会杞侯、莒子,盟于曲池。

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穀丘。

八月壬辰,陈侯跃卒。

公会宋公于虚。

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

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丙戌,卫侯晋卒。

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传】

十二年夏,盟于曲池,平杞、莒也。

公欲平宋、郑秋,公及宋公盟于句渎之丘。宋成未可知也,故又会于虚。冬,又会于龟。宋公辞平,故与郑伯盟于武父。遂帅师而伐宋,战焉,宋无信也。君子曰:“苟信不继,盟无益也。《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无信也。”

楚伐绞,军其南门。莫敖屈瑕曰:“绞小而轻,轻则寡谋,请无扞采樵者以诱之。”从之。绞人获三十人。明日,绞人争出,驱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伐绞之役,楚师分涉于彭。罗人欲伐之,使伯嘉谍之,三巡,数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二年-译文

【经】

十二年的春天正月。

夏天的六月壬寅日,公与杞侯、莒子在曲池会盟。

秋天的七月丁亥日,公与宋公、燕人在穀丘会盟。

八月的壬辰日,陈侯跃去世。

公与宋公在虚地会面。

冬天的十一月,公与宋公在龟地会面。

丙戌日,公与郑伯在武父会盟。

丙戌日,卫侯晋去世。

十二月,与郑国的军队一起攻打宋国。丁未日,在宋国交战。

【传】

十二年的夏天,在曲池会盟,是为了平息杞国和莒国的纷争。

公想要平息宋国和郑国的纷争,秋天,公与宋公在句渎之丘会盟。宋国的态度还不明确,所以又在虚地会面。冬天,又在龟地会面。宋公拒绝了和平的提议,所以与郑伯在武父会盟。随后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在宋国交战,因为宋国没有信用。君子说:“如果信用不能持续,会盟也没有用。《诗经》说:‘君子屡次会盟,混乱因此增长。’这是因为没有信用。”

楚国攻打绞国,军队驻扎在绞国的南门。莫敖屈瑕说:“绞国小而轻敌,轻敌则缺乏谋略,请不要阻止采樵的人,以此来引诱他们。”听从了他的建议。绞国人捕获了三十人。第二天,绞国人争相出城,驱赶楚国的役徒到山中。楚国人坐在北门,埋伏在山下,大败绞国人,签订了城下之盟后返回。在攻打绞国的战役中,楚国的军队分兵渡过彭水。罗国人想要攻打楚国,派伯嘉去侦察,三次巡视,数清了楚军的数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二年-注解

盟:古代诸侯国之间为了共同的目的而举行的结盟仪式,通常涉及誓言和祭祀,以加强彼此间的信任和合作。

曲池:地名,古代会盟的地点之一,具体位置不详,但在此文中是杞侯和莒子会盟的地点。

穀丘:地名,古代会盟的地点之一,具体位置不详,但在此文中是宋公和燕人会盟的地点。

虚:地名,古代会盟的地点之一,具体位置不详,但在此文中是公会宋公的地点。

龟:地名,古代会盟的地点之一,具体位置不详,但在此文中是公会宋公的地点。

武父:地名,古代会盟的地点之一,具体位置不详,但在此文中是公会郑伯的地点。

绞:古代小国名,位于楚国附近,文中提到楚国对其进行了军事行动。

莫敖屈瑕:楚国的重要官员,莫敖是官职,屈瑕是人名,他在文中提出了对绞国的战略建议。

扞采樵者:指保护采樵的人,文中莫敖屈瑕建议不保护采樵者以诱敌。

城下之盟:指在敌军城下被迫签订的盟约,通常是在军事压力下签订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二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多次会盟和军事行动,反映了当时复杂的国际关系和频繁的外交活动。通过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窥见古代诸侯国之间如何通过会盟来维护和平或解决争端,以及如何通过军事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或扩张领土。

文中提到的多次会盟,如曲池、穀丘、虚、龟和武父的会盟,显示了诸侯国之间为了共同利益或解决争端而频繁举行的外交活动。这些会盟不仅是政治上的结盟,也涉及到宗教仪式,如祭祀和誓言,以加强盟约的神圣性和约束力。

军事行动方面,文中提到的楚伐绞的战役,展示了古代战争中的策略和智慧。莫敖屈瑕提出的不保护采樵者以诱敌的策略,体现了古代军事家对敌人心理的深刻理解和利用。这种策略的成功实施,不仅显示了楚国军队的机智和勇敢,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策略的重要性。

此外,文中引用的《诗》云:“君子屡盟,乱是用长。”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对于盟约和信用的重视。在古代社会,信用是维系社会秩序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基石。没有信用的盟约,不仅无法维护和平,反而可能导致更多的混乱和战争。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具体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二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8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