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三年-原文
【经】
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
三月,葬卫宣公。
夏,大水。
秋七月。
冬十月。
【传】
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鬥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其谓君抚小民以信,训诸司以德,而威莫敖以刑也。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赖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宋多责赂于郑,郑不堪命,故以纪、鲁及齐与宋、卫、燕战。不书所战,后也。
郑人来请修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三年-译文
【经】
十三年春季二月,鲁公与纪侯、郑伯会面。己巳日,与齐侯、宋公、卫侯、燕人交战。齐军、宋军、卫军、燕军战败。
三月,安葬卫宣公。
夏季,发生大洪水。
秋季七月。
冬季十月。
【传】
十三年春季,楚国的屈瑕攻打罗国,鬥伯比为他送行。回来后,鬥伯比对车夫说:“莫敖(屈瑕)一定会失败,他举止高傲,心志不坚定。”于是去见楚王说:“必须增派援军。”楚王拒绝了。鬥伯比进宫告诉夫人邓曼。邓曼说:“大夫(鬥伯比)的意思并不是说需要更多的军队,而是说君主应该以诚信安抚百姓,以德行教导官员,并以刑罚威慑莫敖。莫敖因为蒲骚之役的胜利而骄傲自满,将会独断专行,轻视罗国。君主如果不加以安抚,他怎么会有所防备呢?鬥伯比的意思是君主应该教导众人并善于安抚他们,召集官员并以美德劝勉他们,见到莫敖并告诉他天意不可违。否则,他怎么会不知道楚军已经全部出动呢?”楚王派赖人去追赶屈瑕,但未能追上。
莫敖(屈瑕)向军队宣布:“劝谏的人将受刑罚。”到了鄢地,军队混乱地渡河。结果没有秩序,也没有设防。到了罗国,罗国与卢戎的军队联合起来,大败楚军。莫敖在荒谷自缢,其他将领被囚禁在冶父等待受刑。楚王说:“这是我的过错。”于是赦免了他们。
宋国多次向郑国索要财物,郑国无法承受,因此联合纪国、鲁国与齐国、宋国、卫国、燕国交战。没有记载具体交战的地点,是因为后来才发生。
郑国派人来请求重修友好关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三年-注解
纪侯:纪国的君主,纪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郑伯:郑国的君主,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齐侯:齐国的君主,齐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大诸侯国,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宋公:宋国的君主,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卫侯:卫国的君主,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燕人:燕国的军队,燕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河北省境内。
楚屈瑕:楚国的大将,屈瑕是楚国的重要将领之一。
鬥伯比:楚国的大夫,鬥伯比是楚国的重要官员之一。
莫敖:楚国的高级官职,相当于现代的元帅或大将军。
蒲骚之役:楚国与蒲骚国之间的一场战役,蒲骚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鄢: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是楚国的一个重要城市。
罗:罗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卢戎:卢戎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荒谷: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是楚国的一个地方。
冶父: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是楚国的一个地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三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涉及多个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国之间的联盟与敌对关系。纪侯、郑伯、齐侯、宋公、卫侯、燕人等诸侯的参与,显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互动。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叙事清晰,通过对话和行动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例如,鬥伯比通过观察莫敖的行为,预言其必败,并通过楚子的反应,展现了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邓曼的智慧和建议,也体现了当时女性在政治中的影响力。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记录了春秋时期的一场重要战役,为研究当时的政治、军事、社会关系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楚国与罗国、卢戎国的战争,反映了楚国在春秋时期的扩张野心和军事策略。
此外,这段文字还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礼制和文化。例如,楚子在战败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免除了群帅的刑罚,体现了当时的君臣关系和礼制观念。郑国与宋国之间的责赂问题,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关系。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简洁的叙事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人物性格,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