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十三年-原文
一、二十有三年,春,齐侯伐宋,围闵。
伐国不言围邑,此其言围何也?不正其以恶报恶也。
二、夏,五月,庚寅,宋公兹父卒。
兹父之不葬何也?失民也。
其失民何也?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其师也。
为人君而弃其师,其民孰以为君哉?
三、秋,楚人伐陈。
四、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十三年-译文
一、二十三年春天,齐国的国君攻打宋国,包围了闵城。攻打国家时不说包围城邑,这里为什么说包围呢?这是因为齐国不正当地用恶报恶。
二、夏天,五月,庚寅日,宋国的国君兹父去世了。为什么兹父去世后没有及时下葬呢?这是因为失去了民心。他失去民心是因为他没有教导民众如何战斗,这样就像是抛弃了他的军队。作为一国之君却抛弃了自己的军队,那么他的民众还会把他当作君主吗?
三、秋天,楚国攻打陈国。
四、冬天,十一月,杞国的国君去世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十三年-注解
二十有三年:指公元前592年,这是按照古代中国的干支纪年法来表示的年份。
春:春季,古代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齐侯:齐国的君主,‘侯’是古代对诸侯的尊称。
宋: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闵:闵城,宋国的一个城邑。
伐国不言围邑:在古代文献中,通常不会特别提到攻打一个国家时还包围了其城邑,因为攻打国家本身已经包含了包围城邑的意思。
不正其以恶报恶也:这里的‘不正’指的是不合理,‘以恶报恶’是指用恶行来回应恶行。
夏:夏季,古代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指农历的四月至六月。
五月:农历五月,夏季的一个月份。
庚寅:古代用天干地支纪日,庚寅是其中的一种组合,表示具体的某一天。
宋公兹父:宋国的君主,‘公’是古代对诸侯的尊称,‘兹父’是他的名字。
卒:去世,死亡。
失民:失去民心,指失去了民众的支持。
不教民战:没有教导民众如何战斗,即没有对民众进行军事训练。
弃其师:抛弃他的军队,这里指的是君主不关心或忽视军队。
其民孰以为君哉:这里的‘孰’是‘谁’的意思,整个句子是在质问,民众还会把谁当作君主呢?
秋:秋季,古代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指农历的七月至九月。
楚人:楚国人,指楚国的居民。
陈: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冬:冬季,古代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指农历的十一月至次年正月。
十有一月:农历十一月,冬季的一个月份。
杞子:杞国的君主,‘子’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杞子卒:杞国的君主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二十三年-评注
一、二十有三年,春,齐侯伐宋,围闵。
这段古文描述了春秋时期齐侯伐宋的历史事件。‘二十有三年’表明这是鲁国编年史中的第二十三年,春秋时期以鲁国纪年为基准。‘春’字点明了时间背景,春季往往与战争有关,可能是因为春季气候适宜,适合进行军事行动。‘齐侯伐宋’中的‘齐侯’指的是齐国的君主,‘伐宋’则表明齐国对宋国发动了战争。‘围闵’则说明齐军在宋国的闵地包围了宋国,‘围’字体现了战争的激烈和紧张。
伐国不言围邑,此其言围何也?不正其以恶报恶也。
这里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在伐国的情况下,史书却提到了‘围邑’。‘伐国不言围邑’是一种历史书写习惯,通常在描述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时,不会具体提及围攻城邑的情况。然而,此处却提到了‘围’,作者通过反问的方式,揭示了这种写法背后的深层含义。‘不正其以恶报恶也’表明,这种写法是为了强调齐国对宋国的侵略行为,即用恶报恶,这种非正义的战争行为是不被认可的。
二、夏,五月,庚寅,宋公兹父卒。
这段古文记录了宋国国君宋公兹父的去世。‘夏’字再次明确了时间,‘五月’和‘庚寅’则是具体的日期。‘宋公兹父’是宋国的君主,‘卒’字表明他已经去世。这一事件在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国君的去世往往会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和后续发展。
兹父之不葬何也?失民也。
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疑问,即为什么宋公兹父去世后没有立即下葬。‘兹父之不葬’是对这一现象的直接描述,‘何也’则引出作者的思考。‘失民也’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即宋公兹父失去了民心,这种失去民心的状态可能是由于他的统治方式不当,未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其失民何也?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其师也。
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宋公兹父失去民心的原因。‘其失民何也’是对前一句的追问,‘以其不教民战,则是弃其师也’则是具体的分析。这句话指出,宋公兹父没有教导民众进行战争,导致民众无法在战争中发挥作用,从而被视为对士兵的抛弃。这种对待士兵的态度自然会失去民心。
为人君而弃其师,其民孰以为君哉?
这句话是对前一句的进一步强调,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宋公兹父行为的批判。‘为人君而弃其师’强调了国君对士兵的责任,‘其民孰以为君哉’则是在质疑民众对这样的国君的认同。这种批判反映了春秋时期对君主责任的重视,以及对君主行为与民众关系之间紧密联系的思考。
三、秋,楚人伐陈。
这段古文记录了楚国对陈国的军事行动。‘秋’字再次明确了时间,‘楚人伐陈’则表明楚国对陈国发动了战争。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频繁,这种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四、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最后一段古文记录了杞国国君杞子的去世。‘冬’字和‘十有一月’明确了时间,‘杞子卒’则表明杞子已经去世。这一事件虽然与宋公兹父的去世相比不那么重要,但仍然记录在史书中,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