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谷梁(约公元前53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学者,擅长历史与政治的解读。与公羊学派并立,谷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对《春秋》有独特的解释方式。谷梁注重礼仪和政治道德的结合,强调历史的教育功能。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内容简要:《谷梁传》是《春秋》的另一部重要注解,专门解释和注释《春秋》中的事件和背景。与《公羊传》相比,《谷梁传》更侧重于政治、军事及伦理的联系,深入探讨了春秋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如何通过礼制来维持国家的稳定。书中通过详尽的历史叙述和对比,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政治智慧和为国家治理所采取的策略。谷梁传不仅提供了对历史事件的详细解读,也对儒家思想中的道德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作为《春秋》的三大传之一,《谷梁传》对后代的儒学和史学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七年-原文
一、七年,春,齐人伐郑。
二、夏,小邾子来朝。
三、郑杀其大夫申侯。
称国以杀大夫,杀无罪也。
四、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
衣裳之会也。
五、曹伯班卒。
六、公子友如齐。
七、冬,葬曹昭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七年-译文
一、在第七年春天,齐国人攻打郑国。
二、夏天,小邾国的国君前来朝见。
三、郑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申侯。用国名来称呼杀害大夫,是因为他无罪。
四、秋天,七月,鲁国的国君与齐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陈国的世子款、郑国的世子华在宁母会盟。这是以服饰为主题的会盟。
五、曹国的国君曹伯班去世。
六、公子友前往齐国。
七、冬天,安葬曹国的昭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七年-注解
齐人:齐国的居民,指齐国的军队或国民。
郑:郑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
伐:攻打,侵略。
小邾子:小邾国国君的称呼,邾是小国名。
来朝:前来朝见,指小邾国国君到鲁国朝见。
大夫:古代官职,指位高权重的官员。
申侯:郑国的大夫名。
称国以杀大夫:以国名来称呼杀大夫的事件,表示这是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
无罪:没有罪,指申侯被杀没有犯罪。
公会:鲁国国君主持的会议。
齐侯:齐国的国君。
宋公:宋国的国君。
陈世子款:陈国国君的儿子,世子是古代对太子或继承人的称呼。
郑世子华:郑国国君的儿子。
盟:结盟,指签订盟约。
宁母:地名,鲁国的一个地方。
衣裳之会:指参加会盟的人都是穿着正式的礼服,这是一种正式的会盟形式。
曹伯班:曹国的国君。
卒:去世。
公子友:鲁国国君的儿子。
如齐:到齐国去。
葬:安葬,指举行葬礼。
曹昭公:曹国的国君,昭是谥号,表示对死者的尊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谷梁传-僖公-七年-评注
一、七年,春,齐人伐郑。
这一句记载了春秋时期齐郑两国之间的一次战争。‘七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的第七年,即公元前656年。‘春’字表明了事件的季节背景。‘齐人伐郑’直接点明了事件的主要内容,即齐国的军队对郑国进行了攻击。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外交斗争,体现了那个时代政治格局的动荡与复杂。
二、夏,小邾子来朝。
‘夏’字再次点明了时间,表明这一事件发生在夏季。‘小邾子来朝’则描述了小邾国国君前来朝见鲁国国君的情况。这一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朝贡和朝会来维持和加强政治联系的一种外交方式,同时也体现了鲁国在当时地区政治中的地位。
三、郑杀其大夫申侯。称国以杀大夫,杀无罪也。
这句话揭示了郑国发生的一起政治事件。‘郑杀其大夫申侯’直接陈述了事件,‘称国以杀大夫’则是对事件的评价,表明郑国以国名来称呼这一杀戮行为,暗示了这是一件严重的事件。‘杀无罪也’则是对申侯无辜被杀的辩解,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政治暴力和冤假错案的批判态度。
四、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衣裳之会也。
‘秋’字和‘七月’再次明确了时间。‘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母’描述了鲁国国君与齐、宋、陈、郑四国的国君或世子在宁母举行盟会的情况。‘衣裳之会’是对这次盟会的性质的一种描述,意味着这次盟会是以服饰作为礼物的一种外交活动,体现了春秋时期外交礼仪的复杂性。
五、曹伯班卒。
这句话简短地记录了曹国国君曹伯班去世的消息。‘曹伯班卒’直接点明了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国君寿命不长的历史现实。
六、公子友如齐。
‘公子友如齐’记录了鲁国公子友前往齐国的行为。‘如’字表明了动作的方向,‘齐’则是目的地。这一记载可能反映了鲁国与齐国之间的一种外交互动,或者是公子友的个人行为。
七、冬,葬曹昭公。
‘冬’字表明了时间,‘葬曹昭公’则描述了曹国国君曹昭公的葬礼。这一事件记录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君去世后的礼仪,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礼仪制度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