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四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四年-原文

一、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取牟娄。

牟娄者何?之邑也。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疾始取邑也。

二、戊申,卫州吁弒其君完。

曷为以国氏?当国也。

三、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遇者何?不期也。一君出,一君要之也。

四、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五、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翚者何?公子翚也。何以不称公子?贬。曷为贬?与弒公也。其与弒公奈何?公子翚谄乎隐公,谓隐公曰:‘百姓安子,诸侯说子,盍终为君矣。’隐曰:‘吾否,吾使修涂裘,吾将老焉。’公子翚恐若其言闻乎桓,于是谓桓曰:‘吾为子口隐矣。隐曰:‘吾不反也。’’桓曰:‘然则奈何?’曰:‘请作难,弒隐公。’于锺巫之祭焉弒隐公也。

六、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

其称人何?讨贼之辞也。

七、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晋者何?公子晋也。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其称人何?众立之之辞也。然则孰立之?石碏立之。石碏立之,则其称人何?众之所欲立也。众虽欲立之,其立之非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四年-译文

一、在周惠王四年春天,二月的时候,莒国人攻打莒国,占领了牟娄。

牟娄是什么地方?是莒国的一个城邑。在外面攻取其他国家的城邑时不记载,这里为什么要记载?是因为莒国刚刚开始攻取城邑。

二、戊申这一天,卫国的州吁杀害了他的君主卫完。

为什么用国名来称呼他?因为他当时是国家的统治者。

三、夏天,鲁国的君主和宋国的君主在清地相遇。

相遇是什么意思?是指没有事先约定,一个君主出门,另一个君主主动去迎接他。

四、宋国的君主、陈国的君主、蔡国人、卫国人一起攻打郑国。

五、秋天,公子翚率领军队与宋国的君主、陈国的君主、蔡国人、卫国人一起攻打郑国。

翚是谁?是公子翚。为什么不称他为公子?是因为要贬低他。为什么贬低他?因为他参与了杀害君主的事情。他与杀害君主的事情是怎样的?公子翚讨好隐公,对隐公说:‘百姓都安于你的统治,诸侯也都喜欢你,为什么不最终成为君主呢?’隐公说:‘我不行,我已经让工匠修补我的车马,我打算老了就退休。’公子翚担心隐公的话被桓公听到,于是对桓公说:‘我为你说好话了。隐公说:“我不会回来。”’桓公说:‘那么怎么办呢?’公子翚说:‘请允许我们发动政变,杀害隐公。’在锺巫祭祀的时候,他们就在那里杀害了隐公。

六、九月,卫国人把州吁杀死在濮地。

为什么称他们为‘人’?这是在用讨伐叛逆者的言辞。

七、冬天,十二月,卫国人立了公子晋为国君。

晋是谁?是公子晋。立是谁?立的人本来不应该是国君。为什么称他们为‘人’?这是用众人立他为君的言辞。那么是谁立的?是石碏立的。石碏立了他,为什么称他们为‘人’?是因为他们是众人所希望立的人。虽然众人希望立他,但他们立他是不正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四年-注解

莒人:莒国的人民,莒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牟娄:牟娄是莒国的一个城邑。

疾:在这里指急速,此处用于形容莒国迅速夺取牟娄的行为。

卫州吁:卫国的公子州吁,因弒君而被提及。

国氏:以国名作为姓氏,表示该人当时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

公:指诸侯国的君主,此处指宋公。

遇:指偶然相遇,这里指两国君主偶然相遇。

宋公:宋国的君主,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陈侯:陈国的君主,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蔡人:蔡国的人民,蔡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卫人:卫国的人民,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郑: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翚:公子翚,卫国的公子。

贬:降低对某人的尊称,表示对其行为的不满。

隐公:卫国的君主,隐公是卫国的君主之一。

桓:卫国的君主,桓公是卫国的君主之一。

濮:地名,卫人在此地杀死了州吁。

石碏:卫国的官员,石碏是卫国的贤臣。

晋:公子晋,卫国的公子。

众:众人,这里指民众。

立:推举或拥立君主。

讨贼之辞:表示对弒君者的讨伐和谴责。

众之所欲立也:表示这是众人所希望拥立的人。

其立之非也:表示这种立君的方式是不正确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四年-评注

一、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取牟娄。

此句描述了莒国在春季二月对牟娄的攻伐并取得胜利。牟娄,根据文意,是莒国的一个邑。在古代文献中,外取邑通常不记载,但此处却特别记载,这反映了作者对于莒国初战胜利的重视,以及对莒国扩张势力的警惕。‘疾始取邑也’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莒国迅速取得战果的担忧,暗示了莒国可能对周边国家构成威胁。

二、戊申,卫州吁弒其君完。

此句记载了卫国的州吁弒君事件。‘以国氏’表明州吁的地位,意味着他当时是国家的实际掌权者。‘当国也’强调了他掌握国家大权的事实。这一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君权逐渐削弱,臣子篡位弒君的现象。

三、夏,公及宋公遇于清。

‘遇’在这里指的是两国君主的不期而遇。‘一君出,一君要之也’说明了双方相遇的偶然性,同时也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外交往来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四、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这句话记录了宋、陈、蔡、卫四国联合攻打郑国的历史事件。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利益而频繁发生战争的现实。

五、秋,翚帅师会宋公、陈侯、蔡人、卫人伐郑。

‘翚’指的是公子翚,‘帅师’表示他率领军队。‘何以不称公子’是因为他参与了弒君的行为,作者用‘贬’字来表示对他的贬低。‘与弒公也’解释了为何要贬低他,因为他是弒君的参与者。这段文字揭示了春秋时期弒君行为的普遍性和对弒君者的道德谴责。

六、九月,卫人杀州吁于濮。

‘其称人何?讨贼之辞也’说明这是卫国人为了讨伐州吁这个贼人而采取的行动。‘讨贼之辞’强调了卫国人对于州吁弒君行为的正义性。

七、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

‘晋’指的是公子晋,‘立’表示他被立为新的君主。‘立者不宜立也’表明公子晋并非合适的君主人选。‘其称人何?众立之之辞也’说明了立晋的行为是众人所愿,但‘众虽欲立之,其立之非也’则暗示了立晋的行为可能存在不合法或不正当的因素,反映了当时对于君主继位的争议和不确定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四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8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