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十一年-原文
一、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
其言朝何?诸侯来曰朝,大夫来曰聘。其兼言之何?微国也。
二、夏,五月,公会郑伯于祁黎。
三、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四、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何以不书葬?隐之也。何隐尔?弒也。弒则何以不书葬?春秋君弒,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
子沈子曰:“君弒,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雠,非子也。”
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弒,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
公薨何以不地?不忍言也。
隐何以无正月?隐将让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十一年-译文
第一年,春天,滕国的国君和薛国的国君来朝见。
他们说的‘朝’是什么意思?诸侯来的时候说是‘朝见’,大夫来的时候说是‘聘问’。为什么他们两个词一起说呢?因为滕国是个小国。
夏天,五月,鲁国的国君在祁黎这个地方与郑国的国君会面。
秋天,七月壬午这一天,鲁国的国君和齐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一起进入许国。
冬天,十一月的壬辰这一天,鲁国的国君去世了。
为什么不记载他的葬礼呢?这是为了隐瞒。为什么隐瞒呢?是因为他是被弑的。弑君的情况为什么不记载葬礼呢?因为按照《春秋》的记载,国君被弑,凶手没有被讨伐,就不记载葬礼,这是认为他没有臣子的行为。沈子说:‘国君被弑,臣子不讨伐凶手,就不是臣子。儿子不报仇,就不是儿子。’葬礼是活着的人的事情。按照《春秋》的记载,国君被弑,凶手没有被讨伐,不记载葬礼,是因为认为这与臣子的行为无关。
鲁国国君去世为什么不记载地点?是因为不忍心说。
为什么‘隐’这个年号没有正月呢?因为隐公打算把王位让给桓公,所以不占用自己的正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十一年-注解
十有一年:指鲁国历法中的第十一年,即鲁隐公元年。
滕侯:滕国的国君,滕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薛侯:薛国的国君,薛国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朝:诸侯国对天子或大国国君的正式访问,表示臣服和朝贡。
聘:大夫对天子或大国国君的访问,通常是为了外交或礼节。
微国:指滕国和薛国这样的小国。
公会郑伯于祁黎:鲁国国君与郑国国君在祁黎地会面。
公:指鲁国的国君,此处指鲁隐公。
齐侯:齐国的国君。
郑伯:郑国的国君。
许:许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公薨:国君去世,‘薨’是古代对国君去世的正式说法。
书葬:记录国君的葬礼。
隐之也:隐藏不记载的意思。
弒:谋杀国君的行为。
贼不讨:指弒君的凶手没有被讨伐。
春秋: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
子沈子:古代的一位学者。
不复雠:不报复。
葬,生者之事也:葬礼是生者的事情,即活人办理的。
不系乎臣子也:不与臣子的行为相关。
公薨何以不地:为什么不在记载中说明国君去世的地点。
不忍言也:不忍心说出来。
隐何以无正月:为什么鲁隐公的纪年中没有提到正月。
隐将让乎桓:鲁隐公将要让位给鲁桓公。
故不有其正月也:因此不记录他的正月,表示隐公不再拥有正月,即不再拥有国君的地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十一年-评注
一、十有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
此句记载了鲁隐公元年春季,滕侯和薛侯前来朝见鲁国国君的史实。‘十有一年’即指鲁隐公元年,‘春’字点明了时间背景。滕侯和薛侯的朝见,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政治关系的常态,即诸侯国对中央王朝的朝贡和臣服。‘朝’字表明了滕侯和薛侯的身份,为诸侯,而‘聘’字则指大夫来见。‘其兼言之何?微国也。’这句话解释了滕侯和薛侯同时使用‘朝’和‘聘’的原因,即滕国和薛国都是小国,地位较低,故使用‘朝’和‘聘’并称,以示谦卑。
二、夏,五月,公会郑伯于祁黎。
此句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夏季,鲁国国君与郑国国君在祁黎会盟的史实。‘夏’字表明了时间,‘五月’是具体的月份。‘公会郑伯’说明是鲁国国君与郑国国君的会盟,‘于祁黎’则指明了会盟的地点。会盟是古代诸侯国之间政治交往的重要形式,通过会盟可以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联系,达成一定的政治协议。
三、秋,七月壬午,公及齐侯、郑伯入许。
此句记载了鲁隐公元年秋季,鲁国国君与齐侯、郑伯一同进入许国的史实。‘秋’字点明了时间,‘七月壬午’是具体的日期。‘公及齐侯、郑伯’表明了参与者的身份,‘入许’则指明了行动的目的地。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联盟,以及对于许国的共同行动。
四、冬,十有一月壬辰,公薨。
此句记载了鲁隐公元年冬季,鲁国国君去世的史实。‘冬’字表明了时间,‘十有一月壬辰’是具体的日期。‘公薨’即国君去世,是古代史书中常见的记载方式。国君的去世对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影响,因此被特别记载。
何以不书葬?隐之也。何隐尔?弒也。
‘何以不书葬?隐之也。’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不在史书中记载国君的葬礼。‘隐之也’即隐藏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史书对国君葬礼的省略。‘何隐尔?弒也。’进一步解释了省略的原因,即鲁国国君是被弒杀的。在古代,弒杀国君被视为大逆不道,因此史书对弒杀事件的记载往往较为隐晦。
弒则何以不书葬?春秋君弒,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
‘弒则何以不书葬?’这句话进一步探讨了为什么弒杀国君的情况下不记载葬礼。‘春秋君弒,贼不讨,不书葬,以为无臣子也。’这里引用了《春秋》的记载原则,即在春秋时期,如果国君被弒杀,弒杀者没有被讨伐,那么就不记载国君的葬礼,以此来表示对弒杀者的谴责和对国君的哀悼。
子沈子曰:‘君弒,臣不讨贼,非臣也。子不复雠,非子也。’
这句话是子沈子的观点,他认为如果国君被弒杀,臣子不讨伐弒杀者,就不是合格的臣子;如果子孙不报仇,就不是合格的子孙。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忠孝观念的重视,以及对弒杀行为的强烈谴责。
葬,生者之事也。春秋君弒,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
‘葬,生者之事也。’这句话说明了葬礼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纪念活动。‘春秋君弒,贼不讨,不书葬,以为不系乎臣子也。’这里再次强调了《春秋》的记载原则,即弒杀国君的情况下,不记载葬礼,是因为这种情况与臣子的职责无关。
公薨何以不地?不忍言也。
‘公薨何以不地?’这句话询问了为什么不在记载中提及国君去世的地点。‘不忍言也。’即不忍心说出口,这反映了史书作者对于国君去世的悲痛和无奈。
隐何以无正月?隐将让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
‘隐何以无正月?’这句话询问了为什么鲁隐公的纪年没有正月。‘隐将让乎桓,故不有其正月也。’这里解释了原因,即鲁隐公打算将王位让给鲁桓公,因此没有使用自己的正月作为纪年,而是直接从鲁桓公的纪年开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王位继承和让位的传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