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七年

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七年-原文

【经】

十有七年春正月丙辰,公会齐侯、纪侯盟于黄。

二月丙午,公会邾仪父,盟于趡。

夏五月丙午,及齐师战于奚。

六月丁丑,蔡侯封人卒。

秋八月,蔡季自陈归于蔡。癸巳,葬蔡桓侯。及宋人、卫人伐邾。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

【传】

十七年春,盟于黄,平齐、纪,且谋卫故也。及邾仪父盟于趡,寻蔑之盟也。

夏,及齐师战于奚,疆事也。于是齐人侵鲁疆。疆吏来告,公曰:“疆埸之事,慎守其一而备其不虞,姑尽所备焉。事至而战,又何谒焉。”蔡桓侯卒,蔡人召蔡季于陈。

秋,蔡季自陈归于蔡,蔡人嘉之也。伐邾,宋志也。

冬十月朔,日有食之。不书日,官失之也。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卿以厎日,礼也。日御不失日,以授百官于朝。

初,郑伯将以高渠弥为卿,昭公恶之,固谏不听。昭公立,惧其杀己也。辛卯,弑昭公而立公子亹。君子谓昭公知所恶矣。公子达曰:“高伯其为戮乎,复恶已甚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七年-译文

【经】

十七年春季正月丙辰日,鲁公与齐侯、纪侯在黄地会盟。

二月丙午日,鲁公与邾仪父在趡地会盟。

夏季五月丙午日,鲁国与齐国的军队在奚地交战。

六月丁丑日,蔡侯封人去世。

秋季八月,蔡季从陈国回到蔡国。癸巳日,安葬蔡桓侯。鲁国与宋国、卫国一起攻打邾国。

冬季十月初一,发生了日食。

【传】

十七年春季,鲁公与齐侯、纪侯在黄地会盟,目的是为了调解齐国与纪国的关系,并且商讨卫国的事务。随后,鲁公与邾仪父在趡地会盟,这是为了延续之前的蔑地之盟。

夏季,鲁国与齐国的军队在奚地交战,这是一场关于边境的冲突。当时齐国侵犯了鲁国的边境。边境的官员前来报告,鲁公说:“边境事务,要谨慎防守,同时也要防备意外情况,尽量做好一切准备。如果事情发展到必须交战的地步,那就无需再请示了。”蔡桓侯去世后,蔡国人从陈国召回了蔡季。

秋季,蔡季从陈国回到蔡国,蔡国人对此表示赞赏。攻打邾国,是宋国的意愿。

冬季十月初一,发生了日食。史书没有记载具体的日期,这是因为负责记录日期的官员失职了。天子有日官,诸侯有日御。日官居于卿位,负责记录日期,这是礼制规定的。日御的职责是确保日期记录无误,并在朝廷上向百官传达。

起初,郑伯打算任命高渠弥为卿,但昭公厌恶他,坚决劝谏,但郑伯不听。昭公即位后,担心高渠弥会杀害自己。辛卯日,高渠弥弑杀了昭公,立公子亹为君。君子认为昭公知道自己所厌恶的人是对的。公子达说:“高渠弥恐怕会被处死吧,他的恶行已经太过分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七年-注解

黄:地名,春秋时期齐国的领地,今山东省境内。

趡:地名,春秋时期鲁国的领地,具体位置不详。

奚:地名,春秋时期齐国的领地,今山东省境内。

蔡侯封人:蔡国的君主,名封人,蔡桓侯。

蔡季:蔡国的公子,名季,蔡桓侯的弟弟。

日有食之:指日食现象,古代认为日食是不祥之兆。

日官:古代负责观测天象、记录日食等天文现象的官员。

日御:诸侯国中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

高渠弥:郑国的大夫,后被郑昭公所恶。

昭公:郑国的君主,名忽,郑昭公。

公子亹:郑国的公子,名亹,郑昭公的弟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七年-评注

这段文本出自《春秋左传》,记载了春秋时期鲁国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盟会、战争、君主更迭等重大事件。文本以简洁的笔法记录了历史事实,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政治斗争。

首先,文本提到了鲁国与齐国、纪国在黄地结盟,这表明鲁国试图通过结盟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平衡与周边大国的关系。随后,鲁国又与邾国在趡地结盟,进一步巩固了与周边小国的关系。这些盟会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外交活动,以及通过结盟来维护自身安全的策略。

其次,文本记载了鲁国与齐国在奚地的战争,这场战争被称为“疆事”,即边境冲突。鲁国君主在面对齐国入侵时,表现出了冷静和果断的态度,强调要谨慎防守,并在必要时进行战斗。这种态度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在边境问题上的紧张关系,以及君主在处理军事冲突时的决策能力。

此外,文本还提到了蔡国的君主更迭。蔡桓侯去世后,蔡国的公子季从陈国返回蔡国,并得到了蔡国人的支持。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君主继承问题的复杂性。

最后,文本记载了日食现象,并提到日官和日御的职责。日食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因此日官和日御的职责显得尤为重要。他们负责观测天象,记录日食等天文现象,并向君主和百官报告。这一细节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天象的重视,以及天象与政治之间的紧密联系。

总体而言,这段文本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实,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七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8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