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六年-原文
一、六年春,郑人来渝平。
渝平者何?渝平犹堕成也。
何言乎堕成?败其成也。
曰“吾成败矣”。
吾与郑人末有成也。
吾与郑人则曷为末有成?狐壤之战,隐公获焉。
然则何以不言战?讳获也。
二、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三、秋,七月。
此无事,何以书?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
首时过则何以书?春秋编年,四时具,然后为年。
四、冬,宋人取长葛。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六年-译文
一、鲁隐公元年春天,郑国人来鲁国请求讲和。
‘渝平’是什么意思?‘渝平’就是放弃争斗的意思。‘堕成’是什么意思?‘堕成’就是放弃已经取得的成果。他们说的是‘我们的成败已经定了’。我和郑国人还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我和郑国人为什么还没有达成协议?因为在狐壤之战中,鲁隐公被俘了。既然这样,为什么不提到战争?是因为避讳他被俘的事情。
二、夏天,五月辛酉日,鲁隐公与齐桓公在艾地结盟。
三、秋天,七月。
这里没有记载任何事件,为什么还要记录?《春秋》虽然在这一年没有记载任何大事,但既然已经过了开始记录的时间,还是要记录下来。为什么过了开始记录的时间还要记录?因为《春秋》是按年编排的,只有四个季节都齐全了,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年份。
四、冬天,宋国人攻占了长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六年-注解
六年春:指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的春天,这是按照中国的农历纪年方式来表示的。
郑人:指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地区。
渝平:渝平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表示失败或被攻克的含义,这里指的是郑国在渝平之战中被鲁国所败。
堕成:堕成意为失败或破坏成果,这里指郑国在渝平之战中失去了胜利的成果。
狐壤之战:指鲁隐公元年时,鲁国与郑国在狐壤(今河南省新郑市附近)的一场战役。
隐公:指鲁隐公,是鲁国的国君,名息姑,春秋时期鲁国的第二位国君。
获:指被俘获,这里指隐公在狐壤之战中被郑国俘虏。
讳:指避讳,古代礼仪中为了避免直接提及敏感或不吉利的事情而采用的一种委婉的说法。
夏:指夏季节,按照中国的农历,夏季节通常指的是五月至七月。
五月辛酉:指农历五月初九,这是按照干支纪年法来表示的日期。
公会齐侯:指鲁隐公与齐国的国君会面。
盟:指结盟,古代国家之间或贵族之间为了共同利益而签订的协议。
艾:指艾地,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境内。
秋:指秋季,按照中国的农历,秋季通常指的是八月至十月。
七月:指农历七月,这是按照干支纪年法来表示的月份。
春秋:指《春秋》,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
首时过则书:指在编年史中,如果某个时间点没有特别的事件发生,也会记录下来,以表示时间的连续性。
四时具: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已经完整地过去了。
冬:指冬季,按照中国的农历,冬季通常指的是十一月至次年正月。
宋人:指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地区。
长葛:指长葛,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许昌市境内。
外取邑不书:指对外国领土的夺取在史书中通常不记载。
久:指时间长久,这里指宋国夺取长葛的时间较长,因此特别记录下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六年-评注
一、六年春,郑人来渝平。
此句开篇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季节和地点,‘六年春’表明了时间的背景,‘郑人来渝平’则揭示了事件的主体和目的。‘渝平’一词,根据下文解释,应理解为‘渝平犹堕成也’,即‘渝平’就是‘堕成’,意指郑人前来寻求和平,但实则是在破坏已有的和平。‘堕成’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表示破坏、败坏,这里反映了郑人行为的不诚实和背信弃义。
渝平者何?渝平犹堕成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渝平’的含义,‘者何’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句式,用来询问事物的本质。‘渝平犹堕成也’表明‘渝平’的本质就是‘堕成’,即郑人的和平提议实际上是在破坏已有的和平成果。
何言乎堕成?败其成也。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堕成’的含义,‘何言乎’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句式,用来询问原因。‘败其成也’说明郑人的行为导致了和平成果的失败,这里的‘败’字用得非常贴切,生动地描绘了郑人破坏和平的行径。
曰‘吾成败矣’。
这句话是郑人自己的说法,‘吾成败矣’表明郑人认为自己已经失败了,这里的‘成败’是双关语,既指战争的胜负,也指和平的破坏。
吾与郑人末有成也。
此句表明说话者与郑人之间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或成果,‘末有成’即‘没有成果’,这里的‘末’字在古汉语中常用来表示否定。
吾与郑人则曷为末有成?狐壤之战,隐公获焉。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说话者与郑人之间没有成果,‘曷为’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句式,用来询问原因。‘狐壤之战’指的是郑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争,‘隐公获焉’说明鲁国的隐公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因此说话者与郑人之间没有达成和平。
然则何以不言战?讳获也。
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在记载中没有提到战争,‘然则’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转折连词,用来引出转折的意思。‘不言战’即没有记载战争,‘讳获’则说明这是出于避讳,因为隐公在战争中获得了胜利,所以不直接记载战争。
二、夏,五月辛酉,公会齐侯盟于艾。
此句记录了夏季节发生的事件,‘夏’字表明了季节,‘五月辛酉’是具体的日期,‘公会齐侯盟于艾’则是事件的内容,表明鲁国君主与齐国君主在艾地会盟。
三、秋,七月。
此句仅记录了秋季的月份,没有具体事件,‘此无事,何以书?’表明这是在询问为什么要在编年史中记录这个空白的月份。‘春秋虽无事,首时过则书’回答了这个问题,即使没有具体事件,也要记录季节的变迁,因为编年史需要反映时间的连续性。
四、冬,宋人取长葛。
此句记录了冬季发生的事件,‘冬’字表明了季节,‘宋人取长葛’则是事件的内容,表明宋国攻占了长葛。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久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在记载中特别提到了宋国攻占长葛的事件。‘外取邑不书’说明按照常规,攻占他国领土的事件不会被记载,‘此何以书?’是询问为什么这次事件被记载。‘久也’作为回答,表明这次攻占事件持续了很长时间,因此值得特别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