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八年-原文
一、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二、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庚寅,我入邴。
宛者何?郑之微者也。邴者何?郑汤沐之邑也。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皆从。泰山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其言入何?难也。其日何?难也。其言我何?言我者非独我也,齐亦欲之。
三、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四、辛亥,宿男卒。
五、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六、八月,葬蔡宣公。
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从正,而葬从主人。卒何以日而葬不日?卒赴,而葬不告。
七、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
公曷为与微者盟?称人则从不疑也。
八、螟。
九、冬,十有二月,无骇卒。
此展无骇也,何以不氏?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八年-译文
一、在鲁国的第八年春天,宋国的国君和卫国的国君在垂地相遇。
二、三月,郑国的国君派宛地的人来归顺,然后在庚寅这一天,我国军队进入了邴地。宛是什么地方?是郑国的一个小地方。邴是什么地方?是郑国的一个汤沐邑。当天子在泰山举行祭祀活动时,诸侯们都要跟随。在泰山脚下,诸侯们都有自己的汤沐邑。为什么说‘我入邴’?这是因为难以确定。为什么说‘我’?因为这里所说的‘我’不仅仅是指鲁国,齐国也想得到这个地方。
三、夏天,六月己亥这一天,蔡国的国君考父去世。
四、辛亥这一天,宿地的男子去世。
五、秋天,七月庚午这一天,宋国的国君、齐国的国君和卫国的国君在瓦屋地结盟。
六、八月,安葬了蔡国的宣公。为什么去世的时候用名字,而安葬的时候不用名字?这是因为去世的时候按照正式的礼仪,而安葬的时候则按照主人的意愿。为什么去世的时候用日期,而安葬的时候不用日期?这是因为去世的时候有使者来报丧,而安葬的时候则不需要告知。
七、九月辛卯这一天,国君和莒国的人结盟于包来。国君为什么和一个小地方的人结盟?这是因为如果称呼对方为‘人’,就不会引起怀疑。
八、发生了螟虫灾害。
九、冬天,十二月,无骇去世。这是鲁国的展无骇,为什么不用姓?因为他刚病愈,所以终身不用姓。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八年-注解
宋公:宋国的君主,公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卫侯:卫国的君主,侯是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遇于垂:在垂地相遇,垂是地名。
郑伯:郑国的君主,伯是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宛:宛是郑国的一个小国,微者指小国。
邴:邴是郑国的一个城邑,汤沐之邑指供诸侯沐浴的地方。
泰山:泰山是中国五岳之首,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的地方。
汤沐之邑:古代诸侯国中供诸侯沐浴的地方,也是诸侯的封地。
入邴:进入邴地,表示占领或接管。
考父:蔡国的君主,考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宿男:宿国的一个男子,宿是国名。
瓦屋:瓦屋是地名,盟会地点。
蔡宣公:蔡国的君主,宣是谥号。
卒何以名而葬不名:为什么死亡时用名而葬礼时不用名?
公:指鲁国的君主,公是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莒人:莒国的人民,莒是国名。
包来:包来是地名,盟会地点。
微者:指地位低微的人或国家。
螟:螟是一种害虫,这里指发生了螟虫灾害。
无骇:鲁国的一个官员,无骇是其名。
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因为疾病刚刚痊愈,所以终身不用氏(姓)。在古代,人名和氏(姓)是分开的,名是个人独有的,而氏(姓)是家族的标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八年-评注
一、八年,春,宋公、卫侯遇于垂。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地点,‘八年’指的是鲁国的年号,‘春’字表明了季节,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景。‘宋公、卫侯遇于垂’则是事件的核心,两位诸侯的相遇,可能涉及政治联盟、外交关系或是军事行动,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伏笔。
二、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庚寅,我入邴。
此段涉及郑国的内部事务。‘郑伯使宛来归邴’表明郑伯派遣宛来归还邴地,‘我入邴’则暗示鲁国介入了这一事件。‘宛’和‘邴’的提及,涉及到地理与政治的背景,‘宛’是郑国的微不足道之地,‘邴’则是郑国的汤沐之邑,表明鲁国在处理这一事件时,考虑到了天子的利益和诸侯的分封制度。
三、三月,郑伯使宛来归邴。庚寅,我入邴。
‘宛者何?郑之微者也。邴者何?郑汤沐之邑也。’这两句通过设问的方式,解释了‘宛’和‘邴’的含义,揭示了郑国的地方政治结构。‘天子有事于泰山,诸侯皆从。泰山之下,诸侯皆有汤沐之邑焉。’此句说明了诸侯在泰山之下拥有汤沐之邑的习俗,进一步强调了分封制度的规范。
四、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此句记录了蔡侯考父的去世,‘己亥’为干支纪日,具体日期的记载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精确性的重视。‘蔡侯考父’的身份表明了其政治地位,其去世可能对蔡国乃至周边国家产生重要影响。
五、辛亥,宿男卒。
此句记录了宿男的去世,‘辛亥’同样为干支纪日。‘宿男’的身份不明,但他的去世可能对某个家族或社群有所影响。
六、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此句描述了宋、齐、卫三国在瓦屋盟誓的场景,‘盟’字表明了这是一种正式的政治行为,可能是为了协调关系或共同对抗外敌。‘瓦屋’作为盟誓的地点,可能具有象征意义。
七、八月,葬蔡宣公。
此句记录了蔡宣公的葬礼,‘葬’字表明了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蔡宣公的身份表明了他在蔡国的地位,其葬礼可能引起了周边国家的关注。
八、卒何以名而葬不名?卒从正,而葬从主人。
此句对‘卒’与‘葬’的命名方式进行了解释,‘卒’指去世,‘葬’指安葬。‘卒从正’意味着去世的命名遵循正道,‘葬从主人’则表示安葬的命名由主人决定,体现了古人对逝者的尊重和对死者家属的尊重。
九、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
此句描述了鲁公与莒人盟誓的事件,‘盟’字再次强调了这是一种正式的政治行为。‘包来’作为盟誓的地点,可能具有战略意义。
十、螟。
此句只字未提,但‘螟’字在古文中通常指虫害,可能暗示了当时农业生产的困难。
十一、冬,十有二月,无骇卒。
此句记录了无骇的去世,‘十有二月’为干支纪月,具体日期的记载再次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精确性的重视。‘无骇’的身份不明,但他的去世可能对某个家族或社群有所影响。
十二、此展无骇也,何以不氏?疾始灭也,故终其身不氏。
此句解释了为什么无骇没有姓氏。‘此展无骇也’表明了无骇的身份,‘疾始灭也’则说明了无骇没有姓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小时候患有疾病,疾病被治愈后,为了纪念这一奇迹,他终身未取姓氏。这反映了古人对疾病治愈的重视和对奇迹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