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元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元年-原文

一、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

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

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

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

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

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桓何以贵?母贵也。

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二、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

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

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

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

仪父者何?邾娄之君也。

何以名?字也。

曷为称字?襃之也。

曷为襃之?为其与公盟也。

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独襃乎此?因其可襃而襃之。

此其为可襃奈何?渐进也。

眛者何?地期也。

三、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克之者何?杀之也。

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

段者何?郑伯之弟也。

何以不称弟?当国也。

其地何?当国也。

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

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四、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

宰者何?官也。

咺者何?名也。

曷为以官氏?宰士也。

惠公者何?隐之考也。

仲子者何?桓之母也。

何以不称夫人?桓未君也。

赗者何?丧事有赗。

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

车马曰赗,货财曰赙,衣被曰襚。

桓未君则诸侯曷为来赗之?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

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

其言来何?不及事也。

其言惠公仲子何?兼之,兼之非礼也。

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

五、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孰及之?内之微者也。

六、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祭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何以不称使?奔也。

奔则曷为不言奔?王者无外,言奔则有外之辞也。

七、公子益师卒。

何以不日?远也。

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元年-译文

一、元年春天,君王的第一年正月。

元年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君王开始执政的第一年。春天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一年的开始。王指的是谁?指的是文王。为什么先说王然后再说正月?因为这是王的正月。为什么说王的正月?这是为了表示大一统。为什么公不直接说即位?是为了成全公的意愿。为什么成全公的意愿?公打算平定国家后把王位还给桓公。为什么要把王位还给桓公?因为桓公年幼而地位高,隐公年长而地位低,他们之间的尊卑关系不明显,国人都不了解。隐公年长又贤能,大夫们都想立隐公为君。隐公在这个时候辞去立君之事,因为他不知道桓公是否一定会被立为君。而且如果桓公被立,他担心大夫们无法辅佐年幼的君主,所以隐公的立位实际上是为了桓公的立位。隐公年长又贤能,为什么不适合立为君主?立嫡子以年龄长为优先,而不是以贤能;立子以地位高为优先,而不是以年龄长。桓公为什么地位高?因为他的母亲地位高。母亲地位高,儿子为什么也地位高?因为儿子以母亲的地位为高,母亲以儿子的地位为高。

二、三月,公和邾娄国的仪父在眛地结盟。

及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和,会及暨都是和的意思。为什么有时说会,有时说及,有时说暨?会相当于最;及相当于急切;暨相当于接连不断。及表示我愿意去,暨表示不得已。仪父是谁?是邾娄国的君主。为什么用名字称呼?因为这是他的字。为什么用字称呼?是为了夸奖他。为什么夸奖他?因为他和公结盟。和公结盟的人很多,为什么只夸奖他?因为他值得夸奖。他为什么值得夸奖?因为他逐渐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眛是什么?是约定的地点。

三、夏天,五月,郑伯在鄢地打败了段。

克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杀。杀了为什么叫克?是为了强调郑伯的恶行。为什么强调郑伯的恶行?因为他的母亲想立他为君,他自己却杀了人,就像是根本就没有立他为君一样。段是谁?是郑伯的弟弟。为什么不称他为弟?因为他掌握了国政。他的地在哪里?就在他掌握国政的地方。齐国人杀了无知为什么不说地点?因为是在国内。在国内即使掌握了国政也不说地点,不在国内即使没有掌握国政也不说地点。

四、秋天,七月,天王派宰咺来归还惠公仲子之赗。

宰是什么?是官职。咺是什么?是名字。为什么用官职称呼?因为他是宰官。惠公是谁?是隐公的父亲。仲子是谁?是桓公的母亲。为什么不称她为夫人?因为桓公还没有成为君主。赗是什么?是指丧事中的赠礼。赗,大概是指用马来作为赠礼,用一束帛作为赠礼。车马称为赗,财物称为赙,衣物称为襚。桓公还没有成为君主,为什么诸侯会来赠礼?因为隐公为桓公立君,所以把桓公母亲的丧事告诉了诸侯。那么为什么这样说?是为了成全公的意愿。为什么说来?是因为事情还没有发生。为什么说惠公仲子?是因为同时提到了他们,这是不符合礼节的。为什么不说及仲子?因为仲子地位不高。

五、九月,和宋人在宿地结盟。

谁和宋人结盟?是地位较低的内部人员。

六、冬天,十二月,祭伯来。

祭伯是谁?是天子的臣子。为什么不称使?因为他逃跑了。逃跑为什么不说逃跑?因为王者没有外国,说逃跑就有了外国的说法。

七、公子益师去世。

为什么不记载日期?因为距离很远。所见不同,所闻不同,所传闻也不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元年-注解

元年:指国君即位的第一个年份,用于记录国君的统治时期。

春: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象征着新生和开始。

王:古代对君主的尊称,这里指文王,即周文王。

正月:一年的第一个月份,通常指农历的正月。

大一统:指国家的统一和治理,强调君主的权威。

公:指国君,这里指鲁国的国君。

成公意:指符合国君的意愿。

桓:鲁国国君的名字,这里指鲁桓公。

隐:鲁国国君的名字,这里指鲁隐公。

扳:通“攀”,拉拢、扶持的意思。

嫡:正室所生的儿子,这里指合法的继承人。

贵:尊贵,这里指地位高。

邾娄: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山东境内。

仪父:邾娄国国君的名字。

字:古代对人的尊称,通常指尊贵的身份。

襃:赞美、夸奖。

眛:地名,这里是双方会盟的地点。

克:战胜、击败。

鄢:地名,这里是郑伯与段交战的地方。

宰:官名,这里指宰官。

咺:宰官的名字。

惠公:鲁国国君的名字,这里指鲁惠公。

仲子:鲁桓公的母亲。

赗:赠送财物作为丧葬的礼物。

乘马束帛:古代赠送的财物,马匹和丝织品。

赙:赠送财物作为丧葬的礼物。

襚:赠送衣物作为丧葬的礼物。

宿:地名,这里是鲁国与宋国会盟的地点。

祭伯:天子的大夫。

奔:逃亡。

公子益师:鲁国公子,这里指公子益师去世。

日:古代记录重要事件时,会特别标注日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元年-评注

元年春,王正月。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将平国而反之桓。曷为反之桓?桓幼而贵,隐长而卑,其为尊卑也微,国人莫知。隐长又贤,诸大夫扳隐而立之。隐于是焉而辞立,则未知桓之将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则恐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隐之立为桓立也。隐长又贤,何以不宜立?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桓何以贵?母贵也。母贵则子何以贵?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这段古文出自《春秋》的开篇,是对周文王即位和春季的记载。‘元年’指的是周文王即位的年份,‘春’代表一年的开始。‘王’在这里指的是文王,‘正月’则是指春季的第一个月。这里首先提到‘王’再提到‘正月’,是因为要强调这是文王即位后的第一个春季,象征着新朝的开始和统一的大一统理念。‘公’指的是周公,他之所以不直接宣布即位,是因为他想通过平定国家,将国家权力归还给桓公。桓公之所以被提到,是因为他虽然年幼但地位尊贵,而隐公虽然年长但地位较低。这里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尊卑观念和立嫡不立贤的传统。桓公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他的母亲地位高,这也体现了母以子贵,子以母贵的家族观念。

二、三月,公及邾娄仪父盟于眛。及者何?与也,会及暨皆与也。曷为或言会,或言及,或言暨?会犹最也;及犹汲汲也;暨犹暨暨也。及我欲之,暨不得已也。仪父者何?邾娄之君也。何以名?字也。曷为称字?襃之也。曷为襃之?为其与公盟也。与公盟者众矣,曷为独襃乎此?因其可襃而襃之。此其为可襃奈何?渐进也。眛者何?地期也。

这段文字描述了周公与邾娄国君仪父在眛地结盟的情况。‘及’在这里表示‘与’,‘会’和‘暨’都有‘与’的意思,但含义略有不同。‘会’表示最亲密的联合,‘及’表示急切地想要达成,‘暨’则表示不得已的联合。仪父是邾娄国的君主,这里用他的字来称呼,是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仪父之所以被特别提到,是因为他与周公结盟,这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合。‘眛’指的是约定会面的地点,反映了古代中国外交礼仪中对于盟约地点的重视。

三、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这段文字讲述了郑伯克杀了他的弟弟段的故事。‘克’在这里意味着杀,但之所以用‘克’字,是为了强调郑伯的恶行。郑伯的母亲想要立段为继承人,但郑伯却杀了段。段是郑伯的弟弟,但因为他在国中担任要职,所以不称他为‘弟’。‘当国’在这里指的是在国内担任重要职务。齐人杀无知而不提及地点,是因为无知是在国内被杀的,即使在国内担任要职,也不需要特别提及地点。

四、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宰者何?官也。咺者何?名也。曷为以官氏?宰士也。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仲子者何?桓之母也。何以不称夫人?桓未君也。赗者何?丧事有赗。赗者,盖以马以乘马束帛。车马曰赗,货财曰赙,衣被曰襚。桓未君则诸侯曷为来赗之?隐为桓立,故以桓母之丧告于诸侯。然则何言尔?成公意也。其言来何?不及事也。其言惠公仲子何?兼之,兼之非礼也。何以不言及仲子?仲子微也。

这段文字讲述了天王派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的事情。‘宰’是官职名,‘咺’是宰咺的名字。这里用官职来称呼宰咺,是因为他是宰士,即负责礼仪的官员。惠公是隐公的父亲,仲子是桓公的母亲。仲子之所以不称‘夫人’,是因为桓公还未成为君主。‘赗’是丧事中的一种礼物,通常包括马匹和布匹。这里提到桓公还未成为君主,但诸侯国却来送赗,是因为隐公为了桓公的立位而告知诸侯。这里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丧葬礼仪的重视以及君臣之间的礼仪关系。

五、九月,及宋人盟于宿。

这段文字简述了周公与宋人在宿地结盟的事件。这里的‘及’仍然表示‘与’,‘盟’则表示结盟。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外交中结盟的重要性。

六、冬,十有二月,祭伯来。

这段文字讲述了祭伯来到周王朝的事情。祭伯是周天子的官员,但这里没有提到他的官职,可能是因为他是一位有特殊地位的大夫。‘来’表示他到达了周王朝。

七、公子益师卒。

这段文字简单记录了公子益师去世的事件。‘卒’表示去世,这里没有提及具体日期,可能是因为这件事发生在较远的地方,或者不是特别重要的事件。‘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则说明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可能不同,反映了古代文献记载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元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81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