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九年-原文
一、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
二、三月癸酉,大雨震电。
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
三、庚辰,大雨雪。
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俶甚也。
四、侠卒。
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
五、夏,城郎。
六、秋,七月。
七、冬,公会齐侯于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九年-译文
一、九年春天,天王派遣南季前来访问。
二、三月癸酉这一天,下了大雨伴随着雷电。
为什么会记载这件事?是为了记录不同寻常的事情。不同寻常在哪里?是因为不是在正常的时间发生。
三、庚辰这一天,下了大雨雪。
为什么会记载这件事?是为了记录不同寻常的事情。不同寻常在哪里?是因为雨雪异常之大。
四、有士兵突然死亡。
这里的士兵指的是什么?指的是我们大夫还没有正式任命的士兵。
五、夏天,修筑了城池。
六、秋天,七月。
七、冬天,在邴地,国君与齐国的国君会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九年-注解
天王:指古代中国周王朝的君主,即周天子,是当时最高的统治者。
使:派遣,委派。
南季:人名,具体指哪位南季没有明确记载,可能是一个使者。
来聘:前来访问,进行外交活动。
大雨震电:形容雨势大,伴有雷电。
何以书:为什么要记录下来。
记异:记录奇异或不寻常的事情。
何异尔:这里的‘异’指的是什么不同之处。
不时:不合时令,不是在通常的季节里发生。
俶甚:非常,极其。
侠:指未得到正式任命的官员。
大夫:古代的官职,位次诸侯之下,卿之上。
未命:没有被正式任命。
城郎:在郎地筑城。
公会齐侯于邴:鲁国的君主在邴地与齐国的君主会面,进行外交或政治活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九年-评注
一、九年,春,天王使南季来聘。
此句记载了周朝九年的春天,周天王派遣南季前来聘问。‘天王’在此指周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使’字表明了派遣的官方性质,‘南季’则是派遣者的名字。‘来聘’则表明了此次行动的性质,即进行外交聘问。这一记载体现了周王朝时期的天子权威以及外交关系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
二、三月癸酉,大雨震电。
此句记录了三月癸酉日发生的异常天气现象,‘大雨震电’描绘了暴雨伴随雷电的景象。‘何以书?记异也。’这里的‘何以书’是询问为何要记录这一事件,‘记异也’则回答了原因,即记录异常事件。‘何异尔?不时也。’进一步解释了这一异常天气现象的特殊之处,即它发生的时间与常规不符,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天时变化的关注。
三、庚辰,大雨雪。
此句记载了庚辰日发生的另一个异常天气现象,‘大雨雪’描述了雨中夹带大雪的景象。与第二句类似,‘何以书?记异也。’说明了记录这一事件的原因,‘何异尔?俶甚也。’则强调了这一现象的异常性,‘俶’字在这里有突然、急剧之意,表明这场大雪的突然和强烈。
四、侠卒。
此句记录了一位名为‘侠’的人去世的消息。‘侠’在此可能指的是一种官职或者身份,‘卒’则是去世的意思。‘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侠’的身份,即他是大夫尚未任命的官员。这一记载反映了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和官员去世的严肃性。
五、夏,城郎。
此句描述了夏天在郎地修筑城墙的事件。‘城’字在这里有建造城墙的意思,‘郎’则是地名。这一记载可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城防建设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地方治理和军事防御的重要性。
六、秋,七月。
此句简单记录了秋季七月的时间节点。在古代文献中,时间的记录往往具有标志性,这一句可能是为了标记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事件。
七、冬,公会齐侯于邴。
此句记载了冬季周天子与齐国君主在邴地会面的历史事件。‘公会’指的是周天子与诸侯的会盟,‘齐侯’则是齐国的君主,‘邴’则是会面的地点。这一记载体现了周王朝时期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以及会盟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