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七年-原文
一、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滕侯卒。
何以不名?微国也。
微国则其称侯何?不嫌也。
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二、夏,城中丘。
中丘者何?内之邑也。
城中丘,何以书?以重书也。
三、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其称弟何?母弟称弟,母兄称兄。
四、秋,公伐邾娄。
五、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此聘也,其言伐之何?执之也。
执之则其言伐之何?大之也。
曷为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其地何?大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七年-译文
一、在鲁国历史上的第七年,春季的第三个月,纪国的姬姓女子回到了纪国。滕国的国君去世了。
为什么不直接写滕侯的名字?因为滕国是一个小国。既然是小国,那为什么还要称他为侯呢?这是因为不觉得这样称呼有什么不妥。春秋时期,贵贱不介意同号,美丑不介意同辞。
二、夏季,鲁国在丘城进行城墙的加固。
加固的丘城是什么地方?是城内的一个邑。为什么在史书中记载加固丘城的事情?是因为这件事很重要,所以要特别记载。
三、齐国的国君派他的弟弟年来访问。
为什么称他为弟?因为这是国君的弟弟,所以称他为弟。如果是国君的哥哥,就称他为兄。
四、秋季,鲁国的国君出兵攻打邾娄。
五、冬季,周天子的使者凡伯来访问,但有人在楚丘攻击了凡伯,使他返回。
凡伯是谁?他是天子的官员。这次访问,为什么说攻打了他?是因为他被抓了。既然他被抓了,为什么还要说攻打他?是因为要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强调这件事的重要性?是因为不允许夷狄抓捕中原的人。这个地方为什么被强调?也是因为这件事的重要性。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七年-注解
七年:指鲁国历史上的某一年,具体年份根据《春秋》记载,此处为鲁隐公元年。
春王三月:春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三月。
叔姬归于纪:叔姬是鲁国国君的女儿,归于纪国,即嫁到纪国。
滕侯:滕国的国君。
微国:指小国,这里指滕国。
不名:不记载国君的名字。
嫌:疑虑,担忧。
同号:相同的称号。
同辞:相同的言辞。
夏:指夏季节。
城中丘:在城中建立丘城。
中丘:城中的丘城,即城内的一个区域。
书:记载。
重书:特别记载。
齐侯:齐国的国君。
使:派遣。
弟:兄弟。
来聘:前来访问。
母弟:同母所生的弟弟。
母兄:同母所生的哥哥。
公:鲁国的国君。
邾娄:邾国的别称。
天王:周天子的称号。
凡伯:周天子的一个大夫。
聘:访问,朝贡。
戎: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称呼。
楚丘:地名,位于楚地。
执:捉拿。
大之:重视,认为重要。
夷狄: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称。
中国:指中原地区,即当时的中原文明地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隐公-七年-评注
七年,春王三月,叔姬归于纪。滕侯卒。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与事件,‘春王三月’体现了古代中国历法中的王正历,‘叔姬归于纪’描述了叔姬出嫁至纪国的历史事件,而‘滕侯卒’则记录了滕侯去世的消息。‘归于’与‘卒’这两个动词的运用,分别传达了嫁娶与死亡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状态,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何以不名?微国也。微国则其称侯何?不嫌也。
此段解释了为何滕侯不直接命名,而是以‘微国’称呼。‘微国’指滕国,是一个小国,因此在记载时不必使用其国名。‘不嫌’表示这样的记载并无不妥,春秋时期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体现了对各种社会地位和品德的评价都应公平对待。
春秋贵贱不嫌同号,美恶不嫌同辞。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春秋时期对人物评价的公正性,不论贵贱,不论美恶,都应给予相应的称谓和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
二、夏,城中丘。
‘夏’字点明时间,‘城中丘’则记录了在夏季对城内丘的修建活动。‘中丘’指的是城内的一个地方,‘城中’则强调了其地理位置。此句通过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古代城市建设的细节。
中丘者何?内之邑也。城中丘,何以书?以重书也。
此段解释了‘中丘’的含义,即城内的一个邑。‘何以书’询问为何要记载这一事件,‘以重书也’回答了这个问题,表明这是由于对这一事件的重视而特别记载。
三、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此句讲述了齐侯派遣其弟前往访问的故事。‘使’字表明了派遣的行为,‘聘’字则说明了访问的性质。‘母弟’一词特指齐侯的弟弟,表明了兄弟之间的关系。
其称弟何?母弟称弟,母兄称兄。
此段解释了为何称呼齐侯的弟弟为‘弟’,因为他是齐侯的母弟,而齐侯的兄弟则称为‘兄’。这种称呼方式体现了古代中国对亲属关系的尊重和区分。
四、秋,公伐邾娄。
此句记录了鲁公在秋季对邾娄国的征伐。‘公’指鲁公,‘伐’则表示征伐。此句简洁地描述了战争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频繁的战争与政治斗争。
五、冬,天王使凡伯来聘,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
此段讲述了冬季节天王派遣凡伯前来访问,但在途中遭到戎族的袭击。‘天王’指周王,‘使’表示派遣,‘凡伯’是周王的使者。‘戎伐’表明戎族对凡伯的攻击,‘楚丘’是攻击发生的地方。
凡伯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此句解释了凡伯的身份,他是周王的官员,是天子的大夫。这一身份的说明,突出了凡伯在周王派遣访问中的重要性。
此聘也,其言伐之何?执之也。
此段解释了为何说凡伯被伐,是因为他被戎族所执。‘执之’表示被俘,是战争中的常见结果。
执之则其言伐之何?大之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为何说‘伐之’是‘大之’,即认为被伐是重大的事件。‘大之’在这里指的是被俘的事件具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曷为大之?不与夷狄之执中国也。
此句解释了为何认为被俘是重大的,因为它涉及到夷狄(即外族)对中国官员的俘获,这是对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侵犯,因此被视为重大事件。
其地何?大之也。
‘其地’指的是被俘的地点,‘大之’再次强调了这一地点的重要性,表明在古代中国,对领土和主权的重视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