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闵公-元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闵公-元年-原文

一、元年,春王正月。

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弒君不言即位。

孰继?继子般也。

孰弒子般?庆父也。

杀公子牙,今将尔,季子不免。

庆父弒君,何以不诛?将而不免遏恶也。

既而不可及,因狱有所归,不探其情而诛焉,亲亲之道也。

恶乎归狱?归狱仆人邓扈乐。

曷为归狱仆人邓扈乐?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子般执而鞭之。

庄公死,庆父谓乐曰:‘般之辱尔,国人莫不知,盍弒之矣?’使弒子般。

然后诛邓扈乐而归狱焉,季子至而不变也。

二、齐人救邢。

三、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

四、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洛姑。

五、季子来归。

其称季子何?贤也。

其言来归何?喜之也。

六、冬,齐仲孙来。

齐仲孙者何?公子庆父也。

公子庆父则曷为谓之齐仲孙?系之齐也。

曷为系之齐?外之也。

曷为外之?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子女子曰:‘以春秋为春秋,齐无仲孙,其诸吾仲孙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闵公-元年-译文

一、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春天,按照周王朝的历法,正月开始。

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弒君不言即位。

为什么不说即位?因为他是继位后弑君的人。

孰继?继子般也。

是谁继位的?是子般。

孰弒子般?庆父也。

是谁弑杀了子般?是庆父。

杀公子牙,今将尔,季子不免。

杀死了公子牙,现在轮到你了,季子也不能幸免。

庆父弒君,何以不诛?将而不免遏恶也。

庆父弑君,为什么不诛杀他?因为他虽然要杀,但最终没有成功,是为了阻止恶行。

既而不可及,因狱有所归,不探其情而诛焉,亲亲之道也。

既然已经无法追及,于是把责任归咎于某个案件,不深入调查情况就诛杀,这是亲近亲人的做法。

恶乎归狱?归狱仆人邓扈乐。

把责任归咎于谁?归咎于仆人邓扈乐。

曷为归狱仆人邓扈乐?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子般执而鞭之。

为什么把责任归咎于邓扈乐?因为在庄公在世时,邓扈乐曾在宫中淫乱,被子般抓住并鞭打。

庄公死,庆父谓乐曰:‘般之辱尔,国人莫不知,盍弒之矣?’使弒子般。

庄公死后,庆父对邓扈乐说:‘子般侮辱了你,全国人都知道,为什么不杀了他呢?’于是让邓扈乐杀了子般。

然后诛邓扈乐而归狱焉,季子至而不变也。

然后诛杀了邓扈乐,把责任归咎于他,季子到来后情况也没有改变。

二、齐人救邢。

齐国人前来救援邢国。

三、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

夏六月辛酉这一天,安葬了我们的君主庄公。

四、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洛姑。

秋天,八月,君主与齐侯在洛姑结盟。

五、季子来归。

季子回来。

其称季子何?贤也。

为什么称季子?因为他有德行。

其言来归何?喜之也。

为什么说回来?是因为高兴。

六、冬,齐仲孙来。

冬天,齐国的仲孙来了。

齐仲孙者何?公子庆父也。

齐仲孙是谁?是公子庆父。

公子庆父则曷为谓之齐仲孙?系之齐也。

为什么称他为齐仲孙?是因为他与齐国有关。

曷为系之齐?外之也。

为什么与齐国有关?是因为他被视为外人。

曷为外之?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为什么被视为外人?因为《春秋》为尊贵者讳,为亲人讳,为贤者讳。

子女子曰:‘以春秋为春秋,齐无仲孙,其诸吾仲孙与?’

子女子说:‘按照《春秋》的记载,齐国没有仲孙,那我的仲孙是不是也是齐仲孙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闵公-元年-注解

元年:指某年作为新纪元的开始,这里特指鲁国历史纪年的开始。

春王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古代以正月为岁首。

公:指鲁国的国君。

即位:登基,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继弒君:继承被弒杀的君主。

子般:鲁国国君的儿子。

庆父:鲁国权臣,因谋反被杀。

公子牙:鲁国公子。

季子:鲁国国君的弟弟。

诛:处死,惩罚。

狱:案件,诉讼。

仆人邓扈乐:鲁国国君的仆人。

庄公:鲁国国君,已故。

淫于宫中:在宫中行为不检。

盍:何不,为什么不。

弒:杀害君主。

齐人救邢:齐国人援助邢国。

葬:安葬。

盟:结盟,订立盟约。

洛姑:地名。

称季子何:为什么称季子为季子。

贤也:因为他有德行。

喜之也:因为高兴他的归来。

齐仲孙:齐国的仲孙。

系之齐:与齐国有关联。

外之:将他视为外臣。

春秋:《春秋》,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尊者讳:对尊贵的人避讳。

亲者讳:对亲近的人避讳。

贤者讳:对贤能的人避讳。

子女子:古代的一种官职。

其诸吾仲孙与:难道不是我的仲孙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闵公-元年-评注

元年,春王正月。这一句标志着鲁国历史的开始,以春季和正月作为时间节点,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尊重。‘春王正月’中的‘王’字,暗示了周王朝的权威,同时也表明了鲁国作为周王朝的诸侯国,对中央政权的服从。

公何以不言即位?继弒君不言即位。此句揭示了古代君主即位时的忌讳,弒君者不得即位,这是对弒君行为的强烈谴责。‘不言即位’意味着即使弒君者掌握了权力,也不被认可为合法的君主。

孰继?继子般也。孰弒子般?庆父也。这两句通过问答的形式,直接指出了子般被弒的真相,庆父是弒君的元凶。这种直接的叙述方式,体现了《春秋》记载历史时的直率与公正。

杀公子牙,今将尔,季子不免。此句说明了公子牙被杀,季子也未能幸免于难。‘将尔’意味着季子即将面临同样的命运,这种预兆性的叙述,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悬念。

庆父弒君,何以不诛?将而不免遏恶也。此句解释了为何庆父弒君后没有被诛杀,原因在于他弒君的行为虽然恶劣,但为了遏制更大的恶行,不得不采取这种手段。这反映了古代政治中权衡利弊的复杂。

既而不可及,因狱有所归,不探其情而诛焉,亲亲之道也。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庆父弒君后没有被诛杀的原因,即为了维护家族的亲情,即使没有深入调查,也要迅速做出决断。

恶乎归狱?归狱仆人邓扈乐。此句回答了如何处理庆父弒君的问题,将责任归咎于仆人邓扈乐,这是为了掩盖真相,维护统治者的形象。

曷为归狱仆人邓扈乐?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子般执而鞭之。庄公死,庆父谓乐曰:‘般之辱尔,国人莫不知,盍弒之矣?’使弒子般。然后诛邓扈乐而归狱焉,季子至而不变也。这一段详细描述了庆父如何利用邓扈乐来弒子般,以及事后如何处理邓扈乐,体现了古代政治斗争的残酷和手段的卑劣。

其称季子何?贤也。其言来归何?喜之也。这两句评价了季子的品德,认为他贤良,并且对他的归来表示喜悦,体现了《春秋》对贤者的推崇。

季子来归。其称季子何?贤也。其言来归何?喜之也。这两句评价了季子的品德,认为他贤良,并且对他的归来表示喜悦,体现了《春秋》对贤者的推崇。

齐人救邢。这句话记载了齐国人救援邢国的历史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援助和战争。

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这句话记录了鲁国君主庄公的葬礼,体现了古代对君主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敬畏。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洛姑。这句话描述了鲁国君主与齐侯在洛姑盟誓的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齐仲孙者何?公子庆父也。公子庆父则曷为谓之齐仲孙?系之齐也。曷为系之齐?外之也。曷为外之?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子女子曰:‘以春秋为春秋,齐无仲孙,其诸吾仲孙与?’这一段讨论了公子庆父被称为齐仲孙的原因,即为了避讳,同时也反映了《春秋》在记载历史时的谨慎和尊重。

通过以上赏析,我们可以看出,《春秋》不仅是一部历史记载,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著作。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评价,传达了古人对政治、道德、人伦的深刻思考。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闵公-元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80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