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闵公-二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闵公-二年-原文

一、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

二、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

其言吉何?言吉者,未可以吉也。

曷为未可以吉?未三年也。

三年矣,曷为谓之未三年?三年之丧,实以二十五月。

其言于庄公何?未可以称宫庙也。

曷为未可以称宫庙?在三年之中矣。

吉禘于庄公,何以书?讥。

何讥尔?讥始不三年也。

三、秋八月辛丑,公薨。

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娄。

公子庆父出奔莒。

公薨何以不地?隐之也。

何隐尔?弒也。

孰弒之?庆父也。

杀公子牙,今将尔,季子不免。

庆父弒二君,何以不诛?将而不免遏恶也。

既而不可及,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四、冬,齐高子来盟。

高子者何?齐大夫也。

何以不称使?我无君也。

然则何以不名?喜之也。

何喜尔?正我也。

其正我奈何?庄公死,子般弒,闵公弒,此三君死,旷年无君。

设以齐取鲁,曾不兴师徒,以言而已矣。

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立僖公而城鲁,或曰自鹿门至于争门者是也,或曰自争门至于吏门者是也。

鲁人至今以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

五、十有二月,狄入卫。

六、郑弃其师。

郑弃其师者何?恶其将也。

郑伯恶高克,使之将逐而不纳,弃师之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闵公-二年-译文

一、两年,春季的农历正月,齐国人迁移到了阳地。

二、夏季的五月乙酉日,举行了对庄公的吉祥祭祀。

其言吉何?言吉者,未可以吉也。曷为未可以吉?未三年也。三年矣,曷为谓之未三年?三年之丧,实以二十五月。其言于庄公何?未可以称宫庙也。曷为未可以称宫庙?在三年之中矣。吉禘于庄公,何以书?讥。何讥尔?讥始不三年也。

三、秋季的八月辛丑日,国君去世。九月,夫人姜氏去了邾娄。公子庆父逃亡到莒国。

公薨何以不地?隐之也。何隐尔?弒也。孰弒之?庆父也。杀公子牙,今将尔,季子不免。庆父弒二君,何以不诛?将而不免遏恶也。既而不可及,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四、冬季,齐国的国高子来与我国结盟。

高子者何?齐大夫也。何以不称使?我无君也。然则何以不名?喜之也。何喜尔?正我也。其正我奈何?庄公死,子般弒,闵公弒,此三君死,旷年无君。设以齐取鲁,曾不兴师徒,以言而已矣。桓公使高子将南阳之甲,立僖公而城鲁,或曰自鹿门至于争门者是也,或曰自争门至于吏门者是也。鲁人至今以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

五、十二月,狄人入侵卫国。

六、郑国抛弃了它的军队。

郑弃其师者何?恶其将也。郑伯恶高克,使之将逐而不纳,弃师之道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闵公-二年-注解

春王正月: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古代以正月为一年之始,称为‘王正月’。

齐人迁阳:齐国人迁移到阳地,阳地可能指一个地名。

吉禘:禘是一种古代祭祀祖先的仪式,‘吉’在此处表示这是一次吉祥的祭祀。

庄公:指齐国的庄公,是齐国的君主。

三年之丧:指古代丧礼中,为君主守丧三年的习俗。

宫庙:指宗庙,是祭祀祖先的场所。

公薨:公指君主,薨是古代对君主死亡的称呼。

夫人姜氏:指齐国的君主夫人,姓姜。

邾娄:邾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公子庆父:齐国的公子,参与了弒君事件。

莒:莒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弒:弒指谋杀君主或尊长。

齐高子:齐国的官员,姓高。

盟:盟指结盟,表示双方达成某种协议。

南阳之甲:南阳的军队。

僖公:齐国的君主,姓僖。

鹿门: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争门: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吏门: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狄: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民族,也指其国家。

卫:卫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郑:郑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高克:郑国的大夫,被郑伯所恶。

逐而不纳:驱逐而不接纳,指不信任或排斥某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闵公-二年-评注

一、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

此句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一、二年’指的是鲁国的年号,‘春王正月’则表明了季节和天文历法。‘齐人迁阳’中的‘迁阳’指的是齐国人迁移到了阳地,这一事件在古文中被记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迁徙的情况。

二、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

‘吉禘’指的是举行祭祀活动,‘庄公’是鲁国的一位君主。这句话中‘其言吉何?言吉者,未可以吉也。’表明了对于‘吉’的质疑,因为按照礼制,庄公尚未满三年丧期,因此不能称之为‘吉’。‘曷为未可以吉?未三年也。’解释了为何不能称之为‘吉’,因为还未满三年的丧期。‘三年矣,曷为谓之未三年?三年之丧,实以二十五月。’进一步说明了三年丧期的具体时间,即二十五月。‘其言于庄公何?未可以称宫庙也。’指出在丧期内,不能称庄公为宫庙,即不能以庄公的名义进行祭祀。‘曷为未可以称宫庙?在三年之中矣。’解释了为何不能称宫庙,因为在三年丧期内。

三、秋八月辛丑,公薨。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娄。公子庆父出奔莒。

这段文字描述了鲁国国君薨逝后的情况。‘公薨何以不地?隐之也。’说明国君薨逝的地点没有明确记载,是因为有所隐讳。‘何隐尔?弒也。’解释了隐讳的原因,是因为国君是被弒杀的。‘孰弒之?庆父也。’指出了弒杀国君的是庆父。‘杀公子牙,今将尔,季子不免。’表明庆父不仅弒杀了国君,还杀死了公子牙,意图继续弒杀季子。‘庆父弒二君,何以不诛?将而不免遏恶也。’解释了为何没有诛杀庆父,是因为庆父弒杀两位君主,但最终未能弒杀季子,因此为了遏制恶行,选择了宽容。

四、冬,齐高子来盟。

‘齐高子’是齐国的官员,‘来盟’指的是前来结盟。这句话中的‘高子者何?齐大夫也。’说明了高子的身份。‘何以不称使?我无君也。’解释了为何不称高子为使者,因为当时鲁国没有国君。‘然则何以不名?喜之也。’说明了不直接称呼高子的原因,是因为对高子的到来感到高兴。‘何喜尔?正我也。’解释了为何高兴,因为高子的到来对鲁国来说是一种正面的影响。‘其正我奈何?庄公死,子般弒,闵公弒,此三君死,旷年无君。设以齐取鲁,曾不兴师徒,以言而已矣。’说明了高子的到来对鲁国的重要性,因为鲁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国君,而齐国没有采取军事行动,仅仅通过言语就解决了问题。

五、十有二月,狄入卫。

这句话描述了狄人入侵卫国的历史事件。‘十有二月’指的是农历的十二月,即一年的最后一个月。‘狄入卫’表明了狄人入侵了卫国。

六、郑弃其师。

这句话描述了郑国抛弃其军队的情况。‘郑弃其师者何?恶其将也。’说明了郑国抛弃军队的原因,是因为对将领的不满。‘郑伯恶高克,使之将逐而不纳,弃师之道也。’具体说明了郑伯对高克的不满,导致他逐走高克,抛弃了军队。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闵公-二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80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