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四年-原文
一、四年。
春王三月己酉,陈侯午卒。
二、夏,叔孙豹如晋。
三、秋七月戊子,夫人弋氏薨。
四、葬陈成公。
五、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弋。
定弋者,襄公之母也。
六、冬,公如晋。
七、陈人围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四年-译文
第一年。春天,王的三月己酉日,陈国的国君陈侯午去世。
第二年,夏天,叔孙豹前往晋国。
第三年,秋天七月戊子日,夫人弋氏去世。
同年,安葬了陈国的成公。
第五年,八月辛亥日,安葬了我们的小君定弋。
定弋,是襄公的母亲。
冬天,国君前往晋国。
陈国人包围了顿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四年-注解
四年:指鲁国的第四年,即鲁国的纪年体系中的第四个年份。
春王三月己酉:春季的第三个月,己酉为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
陈侯午:陈国的国君,名午。
卒:去世,指陈侯午去世。
夏:指夏季,一年中的第三个季节。
叔孙豹:鲁国的一位大夫,名豹。
如:前往,到……去。
晋:指晋国,当时的一个强国。
秋七月戊子:秋季的第七个月,戊子为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
夫人弋氏:鲁国国君的妻子,姓弋。
薨:古代对王侯或高官显贵去世的称呼。
葬:安葬,埋葬。
陈成公:陈国的国君,名成。
八月辛亥:八月的某一天,辛亥为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
我小君定弋:鲁国的小君,名定弋。
襄公:鲁国的国君,名襄。
母:母亲。
冬:指冬季,一年中的第四个季节。
公:指鲁国的国君。
陈人:陈国的人民。
围:包围,围攻。
顿:顿国,一个古代国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四年-评注
一、四年。春王三月己酉,陈侯午卒。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四年’指鲁国历史中的某一年,’春王三月己酉’则具体到月份和日期,按照古代中国的干支纪年法,’己酉’为干支组合,用以记录具体的日。’陈侯午卒’则叙述了陈国国君陈侯午在这一年的春季去世,这一事件在鲁国的史书中被记载,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以及各国国君的生死更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君主权力的重视。
二、夏,叔孙豹如晋。
此句记载了鲁国叔孙豹在夏季前往晋国的史实。’夏’字表明了时间,’叔孙豹如晋’则描述了人物的活动。叔孙豹是鲁国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出访可能涉及外交、政治或其他方面的交流。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外交活动,以及诸侯国内部权力结构的复杂性。
三、秋七月戊子,夫人弋氏薨。
此句记录了鲁国夫人弋氏在秋季去世的事件。’秋七月戊子’是具体的日期,’夫人弋氏薨’则指夫人去世。在古代中国,夫人的地位虽然不及国君,但也是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她的去世对于家族和国家的稳定都有一定的影响。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家族和女性地位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对逝者的哀悼。
四、葬陈成公。
此句描述了陈成公的葬礼。’葬’字表明了事件,’陈成公’是陈国的国君。国君的葬礼在古代中国是重大的国家事件,体现了对君主权力的尊重和对逝者的哀思。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对彼此国君的尊重以及当时社会的礼仪制度。
五、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弋。
此句记载了鲁国小君定弋的葬礼。’八月辛亥’是具体的日期,’葬我小君定弋’则说明了葬礼的主人和时间。’小君’一词在古代中国指的是诸侯国的国君,’定弋’是她的名字。这句话反映了鲁国对国君的尊重和对逝者的哀悼,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君主权力的重视。
六、冬,公如晋。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在冬季前往晋国的史实。’冬’字表明了时间,’公如晋’则说明了国君的活动。国君的出访通常与外交、政治有关,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
七、陈人围顿。
此句记载了陈国人对顿地的围攻。’陈人围顿’直接点明了事件,’围’字表明了军事行动。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冲突,以及当时社会对军事行动的记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