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一年-原文
【经】
十有一年春正月,齐人、卫人、郑人盟于恶曹。
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卒。
秋七月,葬郑庄公。
九月,宋人执郑祭仲。突归于郑。郑忽出奔卫。
柔会宋公、陈侯、蔡叔,盟于析。
公会宋公于夫钟。
冬十有二月,公会宋公于阚。
【传】
十一年春,齐、卫、郑、宋盟于恶曹。
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鬥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成军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
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从。
夏,郑庄公卒。
初,祭封人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
秋九月丁亥,昭公奔卫。己亥,厉公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一年-译文
【经】
十一年春正月,齐国、卫国、郑国在恶曹结盟。
夏五月癸未,郑伯寤生去世。
秋七月,郑庄公被安葬。
九月,宋国抓住了郑国的祭仲。突回到郑国。郑忽逃奔到卫国。
柔与宋公、陈侯、蔡叔在析地会面并结盟。
公与宋公在夫钟会面。
冬十二月,公与宋公在阚地会面。
【传】
十一年春,齐国、卫国、郑国、宋国在恶曹结盟。
楚国的屈瑕准备与贰国、轸国结盟。郧国的军队驻扎在蒲骚,准备与随国、绞国、州国、蓼国一起攻打楚军。莫敖对此感到担忧。鬥廉说:“郧国的军队驻扎在郊外,必定没有戒备,而且每天都在等待四国的军队到来。您可以在郊郢驻扎以抵御四国的军队。我带领精锐部队在夜间袭击郧国,郧国有戒备之心,依赖他们的城池,没有斗志。如果打败了郧国的军队,四国的军队必定会撤退。”莫敖说:“为什么不向王请求增援?”鬥廉回答说:“军队的胜利在于团结,不在于人数多少。商朝、周朝的军队不敌对方,这是您所知道的。我们已经组织好军队出发,为什么还要增援呢?”莫敖说:“占卜一下吧。”鬥廉回答说:“占卜是用来解决疑惑的,没有疑惑为什么要占卜?”于是楚军在蒲骚打败了郧国的军队,最终结盟后返回。
郑昭公打败北戎后,齐国人想将女儿嫁给他,昭公拒绝了。祭仲说:“一定要娶她。您有很多内宠,儿子没有强大的外援,将来可能无法继位。三位公子,都是君主的儿子。”昭公没有听从。
夏天,郑庄公去世。
起初,祭封人仲足受到庄公的宠爱,庄公任命他为卿。他为庄公娶了邓曼,生下了昭公,因此祭仲立昭公为君。宋国的雍氏女子嫁给郑庄公,名叫雍姞,生下了厉公。雍氏家族受到宋庄公的宠爱,因此诱骗祭仲并抓住了他,说:“如果不立突为君,你将会死。”他们还抓住了厉公并要求贿赂。祭仲与宋国人结盟,带着厉公回到郑国并立他为君。
秋九月丁亥,昭公逃奔到卫国。己亥,厉公继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一年-注解
盟:古代诸侯或国家之间为了共同的目的而结成的联盟,通常通过盟誓来确认。
郑伯寤生:郑国的君主,名寤生,是郑庄公的儿子。
郑庄公:郑国的君主,名寤生,是郑国的著名君主之一。
祭仲:郑国的大夫,名仲足,是郑庄公的宠臣。
宋人执郑祭仲:宋国的人抓住了郑国的祭仲,这是宋国对郑国的一种政治干预。
突归于郑:突是郑国的公子,归国意味着他回到了郑国。
郑忽出奔卫:郑国的公子忽逃亡到卫国,这是郑国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
柔会宋公、陈侯、蔡叔:柔是郑国的大夫,他与宋公、陈侯、蔡叔会面并结盟。
公会宋公于夫钟:公指郑国的君主,与宋公在夫钟会面。
公会宋公于阚:公指郑国的君主,与宋公在阚会面。
楚屈瑕:楚国的将领,名屈瑕。
郧人:郧国的人,郧是古代的一个小国。
蒲骚:地名,位于楚国境内。
随、绞、州、蓼:古代的小国,与楚国相邻。
莫敖:楚国的官职,相当于将军。
鬥廉:楚国的将领,名鬥廉。
郊郢:地名,位于楚国境内。
郑昭公:郑国的君主,名昭公,是郑庄公的儿子。
北戎: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常与中原国家发生冲突。
齐人将妻之:齐国人想要将女儿嫁给郑昭公。
祭封人仲足:祭仲的全名,是郑庄公的宠臣。
邓曼:郑庄公的妻子,生下了郑昭公。
宋雍氏女:宋国的雍氏家族的女儿,嫁给了郑庄公。
雍姞:宋雍氏女的女儿,生下了郑厉公。
宋庄公:宋国的君主,名庄公。
厉公:郑国的君主,名厉公,是郑庄公的儿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十一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郑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军事活动,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郑国在这一时期经历了多次内乱和外患,尤其是郑庄公去世后,郑国的政治局势更加动荡。郑昭公和郑厉公的继位问题引发了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而宋国则通过干预郑国内政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盟与对抗。盟誓是当时国家间结盟的重要方式,通过盟誓来确认彼此的忠诚与合作。然而,盟誓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动机和利益交换。例如,宋国通过抓住郑国的祭仲来干预郑国的内政,显示了当时国家间的权力博弈。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简洁明了,叙事清晰,体现了《左传》一贯的叙事风格。通过对话和行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动机,如鬥廉的智谋和祭仲的无奈,都通过简短的对话和行动得以体现。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也使得历史事件更加生动。
从历史价值来看,这段文字为我们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郑国的内乱和宋国的干预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大国对小国的控制和影响。此外,这段文字还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如郑庄公的宠臣祭仲在郑国政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宋国通过婚姻关系来扩大影响力的策略。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还通过简洁的叙事和生动的对话,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研究春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