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年-原文
一、十年。
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世子光会吴于柤。
二、夏五月甲午,遂灭偪阳。公至自会。
三、楚公子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宋。
四、晋师伐秦。
五、秋,莒人伐我东鄙。
六、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齐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伐郑。
七、冬,盗杀郑公子斐、公子发、公孙辄。
八、戍郑虎牢。
孰戍之?诸侯戍之。曷为不言诸侯戍之?离至不可得而序,故言我也。诸侯已取之矣,曷为系之郑?诸侯莫之主有,故反系之郑。
九、楚公子贞帅师救郑。
十、公至自伐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年-译文
一、十年。春天,鲁国的国君会见了晋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莒国的国君、邾娄国的国君、滕国的国君、薛国的国君、杞国的国君、小邾娄国的国君以及齐国的太子光,在柤地与吴国会盟。
二、夏天五月甲午日,最终灭亡了偪阳。鲁国的国君从会盟的地方回来了。
三、楚国的公子贞和郑国的公孙辄率领军队攻打宋国。
四、晋国的军队攻打秦国。
五、秋天,莒国人攻打我国东边的边境。
六、鲁国的国君会见了晋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莒国的国君、邾娄国的国君、齐国的太子光、滕国的国君、薛国的国君、杞国的国君、小邾娄国的国君,一起攻打郑国。
七、冬天,强盗杀死了郑国的公子斐、公子发、公孙辄。
八、驻守郑国的虎牢。
谁在驻守?是诸侯在驻守。为什么不说诸侯在驻守?因为战事混乱,无法一一记录顺序,所以只说了我国。诸侯已经占领了虎牢,为什么还要归属到郑国?因为没有人能主持这个地方,所以又归属到了郑国。
九、楚国的公子贞率领军队救援郑国。
十、鲁国的国君从攻打郑国的地方回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年-注解
公会:指诸侯会盟,是古代诸侯国之间为了协调关系、共同对外或处理某项事务而举行的集会。
晋侯:晋国的君主,晋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宋公:宋国的君主,宋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卫侯:卫国的君主,卫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曹伯:曹国的君主,曹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莒子:莒国的君主,莒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邾娄子:邾娄国的君主,邾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滕子:滕国的君主,滕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薛伯:薛国的君主,薛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杞伯:杞国的君主,杞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小邾娄子:小邾娄国的君主,小邾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齐世子光:齐国的太子光,齐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会吴于柤:在柤地与吴国会盟,吴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灭偪阳:灭亡了偪阳国,偪阳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公至自会:君主从会盟的地方回来。
楚公子贞:楚国的公子贞,楚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郑公孙辄:郑国的公孙辄,郑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
帅师:率领军队。
伐宋:攻打宋国。
晋师:晋国的军队。
秦:秦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莒人:莒国的人。
我东鄙:我国的东部边境。
公会诸侯伐郑:诸侯会盟后一起攻打郑国。
郑公子斐、公子发、公孙辄:郑国的三位公子。
盗杀:被盗贼杀害。
戍郑虎牢:驻守郑国的虎牢。
诸侯戍之:诸侯国的军队驻守。
离至不可得而序:由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无法确定。
公至自伐郑:君主从攻打郑国的地方回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年-评注
一、十年。春,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齐世子光会吴于柤。
此句记录了鲁国十年的春季,鲁国君主会合了晋国、宋国、卫国、曹国、莒国、邾娄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娄国以及齐国的世子光,在柤地与吴国会盟。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联盟的常态,会盟成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平衡力量的一种手段。‘公会’一词,表明鲁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能够召集多国参与会盟,显示了鲁国的外交能力和地缘政治优势。
二、夏五月甲午,遂灭偪阳。公至自会。
这句话记载了在夏五月甲午这一天,鲁国成功灭掉了偪阳国,鲁国君主随后从会盟地返回。‘遂灭偪阳’体现了鲁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频发的时代背景。鲁国君主亲自返回,可能意味着他对此次会盟和灭国行动的重视。
三、楚公子贞、郑公孙辄帅师伐宋。
此句描述了楚国公子贞和郑国公孙辄率领军队攻打宋国。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纷争和战争,同时也揭示了当时国家间政治联盟的脆弱性。楚国和郑国均对宋国有所企图,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间的战略博弈。
四、晋师伐秦。
这句话说明了晋国军队攻打秦国。晋国和秦国之间的冲突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反映了当时国家间的复杂关系和力量对比。
五、秋,莒人伐我东鄙。
莒国在秋季对鲁国的东部边境进行了攻击。这表明春秋时期战争不断,边境安全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莒国对鲁国的攻击,可能是因为领土争端或政治联盟的破裂。
六、公会晋侯、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齐世子光、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伐郑。
此句记录了鲁国君主再次召集多国诸侯共同出兵攻打郑国。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联合军事行动,也显示了鲁国在多国联盟中的核心地位。
七、冬,盗杀郑公子斐、公子发、公孙辄。
这句话描述了在冬季,有盗贼杀害了郑国的三位公子。这反映了春秋时期社会治安的严峻,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盗贼横行的社会问题。
八、戍郑虎牢。孰戍之?诸侯戍之。曷为不言诸侯戍之?离至不可得而序,故言我也。诸侯已取之矣,曷为系之郑?诸侯莫之主有,故反系之郑。
此段文字解释了为什么鲁国要戍守郑国的虎牢。‘诸侯戍之’表明虎牢的戍守是由诸侯国共同承担的,但具体哪个诸侯国负责,由于距离远且难以确定,所以鲁国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戍守。‘诸侯莫之主有’说明虎牢并非属于任何一个诸侯国,因此鲁国将其与郑国联系起来,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领土和边界的模糊性。
九、楚公子贞帅师救郑。
这句话说明了楚国公子贞率领军队救援郑国。这反映了春秋时期国家之间的相互救援和军事联盟的动态关系,同时也揭示了楚国在当时的军事地位和影响力。
十、公至自伐郑。
最后一句记录了鲁国君主从攻打郑国的行动中返回。这表明鲁国君主亲自参与了军事行动,也反映了鲁国君主对国家安全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