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四年-原文
一、十有四年。
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匄、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囆、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会吴于向。
二、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三、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结、郑公孙囆、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伐秦。
四、己未,卫侯衎出奔齐。
五、莒人侵我东鄙。
六、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
七、冬,季孙宿会晋士匄、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囆、莒人、邾娄人于戚。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四年-译文
一、十四年。春季,周王朝的正月,季孙宿和叔老与晋国的士匄、齐国人、宋国人、卫国人、郑国的公孙囆、曹国人、莒国人、邾娄国人、滕国人、薛国人、杞国人、小邾娄国人一起在向地会面。
二、二月乙未这一天,发生了日食。
三、夏季四月,叔孙豹与晋国的荀偃、齐国人、宋国人、卫国的北宫结、郑国的公孙囆、曹国人、莒国人、邾娄国人、滕国人、薛国人、杞国人、小邾娄国人一起攻打秦国。
四、己未这一天,卫国的国君卫侯衎逃亡到齐国。
五、莒国人侵犯我国的东部边境。
六、秋季,楚国的公子贞率领军队攻打吴国。
七、冬季,季孙宿与晋国的士匄、宋国的华阅、卫国的孙林父、郑国的公孙囆、莒国人、邾娄国人一起在戚地会面。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四年-注解
十有四年:表示‘十四年’的意思,‘有’是通假字,通‘又’,用于连接整数和零数,表示整数加一。
春王正月: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古代以正月为岁首。
季孙宿: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姓季孙,名宿。
叔老: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姓叔孙,名老。
晋士匄:晋国的大夫,姓士,名匄。
齐人:指齐国的使节或代表。
宋人:指宋国的使节或代表。
卫人:指卫国的使节或代表。
郑公孙囆:郑国的大夫,姓公孙,名囆。
曹人:指曹国的使节或代表。
莒人:指莒国的使节或代表。
邾娄人:指邾娄国的使节或代表。
滕人:指滕国的使节或代表。
薛人:指薛国的使节或代表。
杞人:指杞国的使节或代表。
小邾娄人:指小邾娄国的使节或代表。
会吴于向:指各国在向地会合,与吴国进行会盟。
二月乙未朔:指农历二月乙未这一天是月初,即农历的第一天。
日有食之:指出现了日食,古代认为日食是上天对君王的警示。
夏四月:指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的四月。
叔孙豹: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姓叔孙,名豹。
晋荀偃:晋国的大夫,姓荀,名偃。
卫北宫结:卫国的北宫家族成员,名结。
伐秦:指各国联合出兵攻打秦国。
己未:指农历的己未日,即某年的某月某日。
卫侯衎:卫国的国君,名衎。
出奔齐:指卫侯衎逃离卫国,投奔齐国。
莒人侵我东鄙:指莒国的人侵入了鲁国的东部边境。
秋:指秋季,古代以七月为秋季的开始。
楚公子贞:楚国的公子,名贞。
帅师伐吴:指率领军队攻打吴国。
冬:指冬季,古代以十一月为冬季的开始。
季孙宿会晋士匄:指季孙宿与晋国的士匄会面。
宋华阅:宋国的大夫,名华阅。
卫孙林父:卫国的孙林父。
于戚:在戚地,戚是地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十四年-评注
一、十有四年。春王正月,季孙宿、叔老会晋士匄、齐人、宋人、卫人、郑公孙囆、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会吴于向。
这段古文记录了鲁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即鲁国十四年。‘十有四年’是对年份的表述,‘春王正月’则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这一行中提到的季孙宿、叔老等人会聚晋国士匄、齐国、宋国、卫国、郑国、曹国、莒国、邾娄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娄国以及吴国,表明这是一次多国间的外交活动。‘会吴于向’中的‘向’可能是指会晤的地点,反映了当时鲁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和交流。
二、二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这一行记载了二月乙未这一天发生日食的天文现象。‘二月乙未朔’表示农历二月的第一天,‘日有食之’则是指发生了日食。古代中国对于天文现象的记录非常详细,日食作为一种重要的天文现象,对于古代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反映了天象的变化,也可能被解读为某种预兆或警告。
三、夏四月,叔孙豹会晋荀偃、齐人、宋人、卫北宫结、郑公孙囆、曹人、莒人、邾娄人、滕人、薛人、杞人、小邾娄人伐秦。
这段文字描述了夏四月发生的事件,叔孙豹与晋国的荀偃以及多个国家的人会合,共同对秦国进行军事行动。‘伐秦’表明了这次行动的目的,即对秦国进行征伐。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和争霸态势,同时也体现了鲁国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四、己未,卫侯衎出奔齐。
这一行记载了卫国的国君卫侯衎在己未这一天逃离到齐国。‘出奔’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常用来描述国君或贵族因政治原因而逃离自己的国家。这里卫侯衎的出奔可能是因为国内的政治动荡或外部压力,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
五、莒人侵我东鄙。
这一行记录了莒国对鲁国东部边境的侵略。‘侵’字表明了莒国对鲁国的侵犯行为,‘我东鄙’则指鲁国的东部边境地区。这一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边境冲突的普遍性,以及诸侯国之间领土争端的问题。
六、秋,楚公子贞帅师伐吴。
这段文字记载了秋季楚国公子贞率领军队攻打吴国的事件。‘帅师’意味着率领军队,‘伐吴’则是攻打吴国。这一事件表明了春秋时期楚国与吴国之间的敌对关系,以及楚国在当时的军事行动。
七、冬,季孙宿会晋士匄、宋华阅、卫孙林父、郑公孙囆、莒人、邾娄人于戚。
这一行描述了冬季季孙宿与其他国家的人物在戚地会晤的情况。‘会’字表明了会晤的行为,‘于戚’则是会晤的地点。这次会晤可能涉及外交、军事或其他政治议题,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