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五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五年-原文

一、二十有五年。

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

二、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弒其君光。

三、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陈仪。

四、六月壬子,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

五、秋八月己巳,诸侯同盟于重丘,公至自会。

六、卫侯入于陈仪。

陈仪者何?卫之邑也。

曷为不言入于卫?谖君以弒也。

七、楚屈建帅师灭舒鸠。

八、冬,郑公孙囆帅师伐陈。

九、十有二月,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

门于巢卒者何?入门乎巢而卒也。

入门乎巢而卒者何?入巢之门而卒也。

吴子谒,何以名?伤而返,未至乎舍而卒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五年-译文

一、二十五年。春天,齐国的崔杼率领军队攻打我国的北部边境。

二、夏天的五月乙亥日,齐国的崔杼杀害了他的君主齐光。

三、鲁国的国君在陈仪这个地方会见了晋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曹国的国君、莒国的国君、邾娄国的国君、滕国的国君、薛国的国君、杞国的国君、小邾娄国的国君。

四、六月的壬子日,郑国的公孙舍之率领军队进入陈国。

五、秋天的八月己巳日,诸侯在重丘结盟,鲁国的国君从盟会上回来。

六、卫国的国君进入陈仪。陈仪是什么地方?是卫国的城邑。为什么不说进入卫国的城邑?因为卫国的国君是被弑杀的。

七、楚国的屈建率领军队灭亡了舒鸠国。

八、冬天,郑国的公孙囆率领军队攻打陈国。

九、十二月,吴国的国君谒攻打楚国,在巢地战死。

十、吴子谒战死在巢地是什么意思?就是在进入巢地的大门时战死的。吴子谒为什么用名字称呼?因为他受伤后返回,还没有回到住处就战死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解

二十有五年:表示年份,’有’是古代汉语中用于连接数字和其后的量词或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又’,这里表示’加上二十五年’,即鲁国历法的第二十五年。

春: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季节,指春季,通常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齐崔杼:齐国的崔杼,是春秋时期齐国的权臣。

帅师:率领军队。

我北鄙:指鲁国北部的边境地区。

夏:一年四季中的第二个季节,指夏季,通常指农历的四月至六月。

五月乙亥:指夏历五月的某一天,乙亥是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

齐崔杼弒其君光:齐国的崔杼杀害了他的君主齐光。

公会:鲁国的君主鲁公会见。

晋侯:晋国的君主。

宋公:宋国的君主。

卫侯:卫国的君主。

郑伯:郑国的君主。

曹伯:曹国的君主。

莒子:莒国的君主。

邾娄子:邾娄国的君主。

滕子:滕国的君主。

薛伯:薛国的君主。

杞伯:杞国的君主。

小邾娄子:小邾娄国的君主。

于陈仪:在陈仪这个地方。

六月壬子:指夏历六月的某一天,壬子是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

郑公孙舍之:郑国的公孙舍之,是郑国的一位大夫。

入陈:进入陈国。

秋:一年四季中的第三个季节,指秋季,通常指农历的七月至九月。

八月己巳:指夏历八月的某一天,己巳是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

诸侯同盟于重丘:诸侯国在重丘结盟。

公至自会:鲁国的君主从会盟的地方回来。

卫侯入于陈仪:卫国的君主进入陈仪。

陈仪:陈仪是卫国的城邑。

谖君以弒也:因为卫君被弒。

楚屈建:楚国的屈建,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将领。

帅师灭舒鸠:率领军队灭亡舒鸠国。

冬:一年四季中的第四个季节,指冬季,通常指农历的十一月至次年正月。

郑公孙囆:郑国的公孙囆,是郑国的一位大夫。

伐陈:攻打陈国。

十有二月:表示年份,’有’是古代汉语中用于连接数字和其后的量词或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又’,这里表示’加上十二月’,即鲁国历法的十二月。

吴子谒:吴国的子谒,是吴国的一位君主。

伐楚:攻打楚国。

门于巢卒:在巢城门前战死。

入门乎巢而卒也:进入巢城门之后战死。

吴子谒,何以名:为什么称吴子谒为吴子谒?

伤而返,未至乎舍而卒也:受伤返回,还没到达住处就去世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五年-评注

一、二十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

这段文字记录了鲁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二十有五年’指的是鲁国历法中的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48年。‘春’字表明了事件的季节背景。‘齐崔杼帅师伐我北鄙’描述了齐国将领崔杼率领军队攻打鲁国北部的边境地区。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和边界冲突,也揭示了当时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和军事策略。

二、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弒其君光。

此句记载了齐国的内乱。‘夏五月乙亥’具体指明了事件发生的日期。‘齐崔杼弒其君光’中的‘弒’字,意为杀害,表明齐国的国君光被崔杼所杀。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以及臣子对君主的背叛。

三、公会晋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娄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娄子于陈仪。

这段文字描述了鲁国与其他诸侯国在陈仪举行的会盟。‘公会’表明鲁国国君亲自参加,‘晋侯’、‘宋公’等则列举了参与会盟的其他诸侯国的国君。‘于陈仪’说明会盟的地点在陈仪。这一事件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会盟来维护秩序、协调关系的外交手段。

四、六月壬子,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

此句记载了郑国将领公孙舍之率领军队入侵陈国。‘六月壬子’是具体的日期,‘郑公孙舍之帅师入陈’则说明了事件的内容。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领土争夺。

五、秋八月己巳,诸侯同盟于重丘,公至自会。

这段文字描述了诸侯国在重丘举行同盟。‘秋八月己巳’是具体的日期,‘诸侯同盟于重丘’说明了会盟的地点和目的。‘公至自会’则表明鲁国国君参加了这次会盟并返回。这一事件再次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通过会盟来维护和平与联盟的外交策略。

六、卫侯入于陈仪。

此句描述了卫侯进入陈仪。‘卫侯入于陈仪’中的‘入’字,意味着卫侯到达了陈仪。‘陈仪者何?卫之邑也。曷为不言入于卫?谖君以弒也。’通过注释,解释了陈仪是卫国的城邑,而卫侯进入陈仪的原因是因为齐崔杼弒君光,卫侯可能是在逃避政治追杀。

七、楚屈建帅师灭舒鸠。

这段文字记录了楚国对舒鸠国的征服。‘楚屈建帅师灭舒鸠’中的‘帅师’表示屈建率领军队,‘灭舒鸠’则表明楚国成功征服了舒鸠国。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大国对小国的征服和领土扩张。

八、冬,郑公孙囆帅师伐陈。

此句描述了郑国将领公孙囆率领军队攻打陈国。‘冬’字表明了事件的季节,‘郑公孙囆帅师伐陈’说明了事件的内容。这一事件再次体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领土争夺。

九、十有二月,吴子谒伐楚,门于巢卒。

这段文字记录了吴国对楚国的进攻。‘十有二月’指的是农历的十二月,‘吴子谒伐楚’表明吴国国君子谒发起了对楚国的战争。‘门于巢卒’中的‘门’字,在这里可能指的是进攻的入口,‘巢卒’则意味着在巢地战斗中丧生。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吴国对楚国的军事压力。

十、吴子谒,何以名?伤而返,未至乎舍而卒也。

此句解释了吴子谒之名的由来。‘吴子谒,何以名?’提出了问题,‘伤而返,未至乎舍而卒也’则给出了答案。这表明吴子谒在战斗中受伤后返回,但未到达住所就去世了。这一描述强调了吴子谒的英勇和不幸的结局,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战争的残酷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二十五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76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