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七年-原文
一、七年。
春,郯子来朝。
二、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
三、小邾娄子来朝。
四、城费。
五、秋,季孙宿如卫。
六、八月螽。
七、冬十月,卫侯使孙林父来聘。壬戌,及孙林父盟。
八、楚公子贞帅师围陈。
九、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于鄬。郑伯髠原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操。
陈侯逃归。
操者何?郑之邑也。
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隐之也。
何隐也?弒也。
孰弒之?其大夫弒之。
曷为不言其大夫弒之?为中国讳也。
曷为为中国讳?郑伯将会诸侯于鄬,其大夫谏曰:‘中国不足归也,则不若与楚。’郑伯曰:‘不可。’其大夫曰:‘以中国为义,则伐我丧;以中国为强,则不若楚。’于是弒之。
郑伯髠原何以名?伤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
未见诸侯其言如会何?致其意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七年-译文
一、鲁哀公七年。春天,郯国国君来朝见。
二、夏四月,鲁国三次占卜郊祭之事,结果都不吉利,于是免去了祭祀用的牲畜。
三、小邾娄国国君来朝见。
四、修筑费城。
五、秋天,季孙宿前往卫国。
六、八月,出现蝗虫。
七、冬十月,卫侯派孙林父来鲁国访问。壬戌日,与孙林父结盟。
八、楚国公子贞率领军队围攻陈国。
九、十二月,鲁哀公在鄬地会晤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郑伯髠原如也想去参加会盟,但没有见到诸侯;丙戌日,在操地去世。陈侯逃回本国。
操是什么地方?是郑国的领地。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去世,这里为什么还要提到领地?这是为了隐讳。为什么要隐讳?是因为弑杀。是谁弑杀了他?是他的大夫。为什么不直接说他的大夫弑杀了他?是为了避讳中国的羞耻。为什么要避讳中国的羞耻?因为郑伯髠原原本是要去鄬地会盟诸侯的,他的大夫劝他说:‘中国不足以归附,那么不如和楚国结盟。’郑伯说:‘不行。’他的大夫说:‘如果我们认为中国是正义的,那么他们会攻打我们正在办丧事;如果我们认为中国强大,那么不如楚国。’于是他被弑杀了。郑伯髠原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受伤后返回,还没到住处就去世了。为什么说未见诸侯他的话就像参加会盟一样?这是为了表达他的意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七年-注解
郯子:郯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小国,这里的郯子来朝指的是郯国的国君前来朝见鲁国的国君。
郊:郊,古代指国都郊外的地方,这里指郊祭,即国家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
牲:牲,指用于祭祀的动物,如牛、羊等。
小邾娄子:小邾娄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这里的来朝指的是小邾娄国的国君前来朝见。
城费:城费,指的是在费地(鲁国的一个地名)筑城。
季孙宿:季孙宿是鲁国的一个大夫,这里的如卫指的是季孙宿前往卫国。
螽:螽,即蝈蝈,一种昆虫,这里指蝈蝈的鸣叫。
孙林父:孙林父是卫国的官员,这里的来聘指的是孙林父前来访问。
盟:盟,古代的一种宣誓仪式,表示双方或多方达成协议。
楚公子贞:楚公子贞是楚国的公子,这里的帅师围陈指的是楚公子贞率领军队围攻陈国。
公会:公会,指诸侯之间的会盟。
晋侯:晋侯,指晋国的国君。
宋公:宋公,指宋国的国君。
陈侯:陈侯,指陈国的国君。
卫侯:卫侯,指卫国的国君。
曹伯:曹伯,指曹国的国君。
莒子:莒子,指莒国的国君。
邾娄子:邾娄子,指邾娄国的国君。
鄬:鄬,鲁国的一个地名。
郑伯髠原:郑伯髠原,指郑国的国君郑伯,髠原是他的别称。
操:操,郑国的一个地名。
隐:隐,隐瞒,这里指郑伯的死因被隐瞒。
弒:弒,杀害,这里指郑伯被其大夫杀害。
大夫:大夫,古代诸侯国的官员,这里指郑伯的大夫。
中国:中国,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这里指鲁国所在的地区。
诸侯:诸侯,指各国的国君。
郑伯将会诸侯于鄬:郑伯将会诸侯于鄬,指郑伯计划在鄬地与诸侯会盟。
致其意也:致其意也,表示表达了他的意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襄公-七年-评注
一、七年。春,郯子来朝。
此句记载了鲁隐公元年春天,郯国国君前来朝见鲁国国君的史实。郯子作为一个小国国君,能前来朝贡,体现了鲁国在当时诸侯国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朝贡、交流的常态。
二、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
夏四月,鲁国进行郊祀,三次卜问都不吉利,于是免去了祭祀用的牲畜。此句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动中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吉凶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鲁国在祭祀活动中的谨慎态度。
三、小邾娄子来朝。
小邾娄子来朝,再次体现了鲁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小邾娄国虽小,但其国君前来朝贡,说明鲁国在当时诸侯国中的影响力。
四、城费。
鲁国在城费,可能是为了加强国防,巩固边疆。此句反映了鲁国在春秋时期对国防的重视。
五、秋,季孙宿如卫。
季孙宿如卫,说明鲁国与卫国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季孙宿作为鲁国的重要人物,前往卫国,可能是为了处理两国之间的某些事务。
六、八月螽。
此句记载了八月份出现螽斯的自然现象。螽斯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象征着丰收和吉祥。此句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关注,以及对吉祥的祈愿。
七、冬十月,卫侯使孙林父来聘。壬戌,及孙林父盟。
卫侯派孙林父前来鲁国聘问,并在壬戌日与鲁国结盟。此句反映了鲁国与卫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通过结盟来巩固关系的常态。
八、楚公子贞帅师围陈。
楚公子贞率领军队围攻陈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争霸。陈国作为一个小国,在战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九、十有二月,公会晋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娄子于鄬。郑伯髠原如会,未见诸侯;丙戌,卒于操。
此句记载了鲁国与晋国、宋国、陈国、卫国、曹国、莒国、邾娄国在鄬地举行会盟的情况。郑伯髠原如会,但未见到诸侯,最终在丙戌日于操地去世。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会盟,以及郑伯髠原的悲剧命运。
操者何?郑之邑也。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隐之也。何隐也?弒也。孰弒之?其大夫弒之。曷为不言其大夫弒之?为中国讳也。
此段文字解释了郑伯髠原为何在操地去世,以及为何不直接说明是被其大夫所弒。操是郑国的邑地,郑伯髠原在封地内去世,但未明确说明地点,这是为了隐讳。隐讳的原因是因为郑伯髠原是被其大夫所弒,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对弒君行为的一种忌讳。
曷为为中国讳?郑伯将会诸侯于鄬,其大夫谏曰:“中国不足归也,则不若与楚。”郑伯曰:“不可。”其大夫曰:“以中国为义,则伐我丧;以中国为强,则不若楚。”于是弒之。
此段文字进一步解释了为何要为中国讳。郑伯髠原原本计划在鄬地与诸侯会盟,但其大夫认为郑国不足以归附,建议与楚国结盟。郑伯髠原不同意,结果被其大夫所弒。
郑伯髠原何以名?伤而反,未至乎舍而卒也。未见诸侯其言如会何?致其意也。
此句解释了郑伯髠原的名字由来,以及为何未见诸侯。郑伯髠原因受伤而返回,还未到达住所就去世了。未见诸侯是因为他未能参加会盟,其言如会是为了表达他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