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四年-原文
一、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狩者何?田狩也,春曰苗,秋曰搜,冬曰狩。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
何讥尔?远也。
诸侯曷为必田狩?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百充君之庖。
二、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
宰渠伯纠者何?天子之大夫也。
其称宰渠伯纠何?下大夫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四年-译文
四年,春天正月,国君在郎地举行狩猎。
狩猎是什么呢?狩猎就是打猎,春天叫做‘苗’,秋天叫做‘搜’,冬天叫做‘狩’。通常的事情不记载,为什么这次要记载?是因为批评。批评什么呢?是因为这件事做得不够远见。
诸侯为什么要进行狩猎呢?一是因为要祭祀,二是因为接待宾客,三是为了给国君的厨房提供食物。
夏天,周天子派宰渠伯纠来访问。
宰渠伯纠是谁?是天子的臣子。为什么称他为‘宰渠伯纠’?因为他是一位下大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四年-注解
公狩:公狩是指诸侯王公在春季或冬季进行的狩猎活动,这是古代贵族的一种重要活动,既有实际的狩猎目的,也有象征性的意义,如展示实力、祈求丰收等。
田狩:田狩是指狩猎活动,春曰苗,秋曰搜,冬曰狩,分别对应春、秋、冬三个季节的狩猎活动。其中,苗是指春季的播种季节,搜是指秋季的收获季节,狩是指冬季的狩猎季节。
常事不书:常事不书是指对于日常的、常规的事情不进行记载,因为它们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特别记录。
讥:讥在这里指的是批评、指责,古代文献中常用“讥”来表达对某种行为或现象的不满或批评。
远:远在这里指的是距离遥远,这里可能是指诸侯王公进行狩猎活动过于频繁,以至于影响到了其他政务,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干豆:干豆是指祭祀时用来祭祖的谷物,诸侯王公通过狩猎活动来获取这些谷物,以供祭祀之用。
宾客:宾客是指来访问的贵宾,诸侯王公通过狩猎活动来展示自己的实力和财富,以接待宾客。
充君之庖:充君之庖是指为君主提供食物,这里的庖指的是厨房,诸侯王公通过狩猎活动来为君主提供食物。
宰渠伯纠:宰渠伯纠是指天子的一个大夫,宰是官职名,渠伯纠是其名。
称宰渠伯纠:称宰渠伯纠是指按照其官职和名字来称呼他,其中宰渠伯纠的官职是下大夫,说明他在天子的大夫中属于较低级别。
天王:天王是指古代对天子的尊称,这里指周朝的天子。
使:使是指派遣,这里指天子派遣宰渠伯纠前来。
聘:聘是指访问、访问时进行的外交活动,这里指宰渠伯纠前来访问,可能进行的是外交使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四年-评注
一、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在春季正月进行田猎的活动。‘公’指国君,‘狩’在此指田猎,即春季的狩猎活动。‘郎’是地名,具体指狩猎的地点。这句话简洁明了地记录了国君的日常活动,同时也体现了古代诸侯国君对狩猎活动的重视。
‘狩者何?田狩也,春曰苗,秋曰搜,冬曰狩。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远也。’
这段话对‘狩’进行了详细的解释。‘田狩’即田猎,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一种重要活动。根据季节的不同,田猎活动有不同的名称,春季称为‘苗’,秋季称为‘搜’,冬季称为‘狩’。通常情况下,这些日常活动不会被特别记录,但此处却记录了国君的田猎活动,这并非偶然,而是有所‘讥’,即批评或讽刺。‘远’在此指的是国君的行为与常理相去甚远,因此被记录下来,以示警醒。
‘诸侯曷为必田狩?一曰干豆,二曰宾客,三百充君之庖。’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诸侯国君为何必须进行田猎。首先,田猎可以获取‘干豆’,即肉食,这是古代贵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田猎可以款待宾客,展示国君的威仪和实力。最后,田猎所得的猎物可以充实国君的厨房,满足其饮食需求。这些原因都说明了田猎在古代诸侯国中的重要性。
二、夏,天王使宰渠伯纠来聘。
这句话描述了周天子派遣宰渠伯纠前来鲁国进行访问。‘天王’指周天子,‘宰’是官职名,‘渠伯纠’是人名。‘聘’在此指访问、聘问。这句话反映了周天子对诸侯国的统治关系,以及诸侯国与中央政权之间的互动。
‘宰渠伯纠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宰渠伯纠何?下大夫也。’
这段话对宰渠伯纠的身份进行了说明。‘宰’是官职,‘渠伯纠’是人名,表明他是天子的官员。‘下大夫’则说明他在官职等级中属于较低的一级。这种对官员身份的描述,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对官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