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六年-原文
一、十有六年,春正月,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
二、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
三、秋七月,公至自伐郑。
四、冬,城向。
五、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
卫侯朔何以名?绝。
曷为绝之?得罪于天子也。
其得罪于天子,奈何?见使守卫朔,而不能使卫小众,越在岱阴齐。
属负兹,舍不即罪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六年-译文
十六年春天正月,鲁国的国君在曹国与宋国的国君、蔡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会面。
同年夏天四月,鲁国的国君与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蔡国的国君一起攻打郑国。
秋天七月,鲁国的国君从攻打郑国的战役中回来。
冬天,鲁国在向这个地方筑城。
十一个月,卫国的国君朔逃跑到齐国。
卫侯朔为什么被称为‘朔’?因为他被废黜了。他为什么被废黜?因为他得罪了天子。他得罪天子的原因是什么?他被派去守卫卫国的朔地,却不能控制卫国的百姓,他们逃到了泰山北面,归属到了齐国。他因为跟随了负兹,所以没有被立即治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六年-注解
公会:古代诸侯之间会盟的场合,表示诸侯之间举行正式的集会。
宋公:宋国的君主,‘公’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蔡侯:蔡国的君主,‘侯’是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卫侯:卫国的君主,‘侯’是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曹:曹国的国名,这里指曹国的君主。
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在曹国举行诸侯会盟。
伐郑:攻打郑国。
公至自伐郑:君主从攻打郑国的战役中归来。
城向:在向地筑城。
出奔:逃亡。
齐:齐国的国名,这里指齐国。
卫侯朔:卫国的君主名朔。
绝:断绝关系,这里指卫侯朔被废黜。
得罪于天子:触怒了天子,即得罪了周王朝的君主。
见使守卫朔:被派去守卫卫国的朔地。
卫小众:卫国的边远小城。
越在岱阴齐:越过泰山在齐国的北方。
属负兹:属于负兹这个地方。
舍不即罪尔:停留不下,没有立即承担罪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六年-评注
一、十有六年,春正月,公会宋公、蔡侯、卫侯于曹。
此句记载了鲁国国君在十六年春天正月会合宋、蔡、卫三国国君于曹地。从历史背景来看,这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政治联盟的常态。‘公会’一词体现了鲁国作为周朝诸侯国的地位,同时也展现了鲁国在诸侯间的协调作用。‘公会’之‘会’字,意味着诸侯之间的会盟,是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旨在通过会盟来加强各国间的联系,维护共同利益,同时也体现了周朝礼乐制度的遗风。
二、夏四月,公会宋公、卫侯、陈侯、蔡侯伐郑。
此句记载了鲁国国君在夏四月与宋、卫、陈、蔡四国共同出兵伐郑。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战争与争斗。‘伐郑’表明了鲁国与其他诸侯国对郑国的军事行动,‘伐’字在古文中常用来表示对敌国的军事进攻。这一行动的背后,是各国之间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关系,也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一个重要体现。
三、秋七月,公至自伐郑。
此句说明鲁国国君在秋七月从伐郑的战役中归来。‘公至’表示国君归来,‘自伐郑’则说明归来是因为伐郑战役的结束。这一句体现了古代战争中君王对军事行动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古代战争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
四、冬,城向。
此句记载了鲁国在冬季进行城防建设,‘城向’指的是在向地修筑城墙。城墙是古代城邦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修筑城墙既是军事防御的需要,也是政治统治的体现。‘城向’这一行动,反映了鲁国对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视。
五、十有一月,卫侯朔出奔齐。
此句记载了卫侯朔出奔齐国的历史事件。‘出奔’意味着逃离,‘奔齐’则说明他逃往了齐国。这一事件揭示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出奔’一词常用来形容政治失意者逃离原有政治势力范围的行为。
卫侯朔何以名?绝。曷为绝之?得罪于天子也。
这两句对卫侯朔的出奔原因进行了说明。‘何以名?绝’中的‘绝’字,意为断绝,这里指卫侯朔被废黜。‘曷为绝之?得罪于天子也’则解释了卫侯朔被废黜的原因,即他得罪了天子。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中,天子权威至高无上,诸侯必须服从天子的统治。
其得罪于天子,奈何?见使守卫朔,而不能使卫小众,越在岱阴齐。属负兹,舍不即罪尔。
此段进一步解释了卫侯朔得罪天子的具体原因。‘见使守卫朔’说明卫侯朔被任命为守卫卫朔的使者,‘而不能使卫小众’则表示他未能管理好卫国的百姓。‘越在岱阴齐’指的是他逃到了齐国的泰山之阴,‘属负兹’表示他背负了罪责。‘舍不即罪尔’则说明他逃避罪责,未能立即承担罪责。这一段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中的道德伦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