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五年-原文
一、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
何以书?讥。
何讥尔?王者无求;求车,非礼也。
二、三月乙未,天王崩。
三、夏四月己巳,葬齐僖公
四、五月,郑伯突出奔蔡。
突何以名?夺正也。
五、郑世子忽复归于郑。
其称世子何?复正也。
曷为或言归?或言复归?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
入者,出入恶。
归者,出入无恶。
六、许叔入于许。
七、公会齐侯于鄗。
八、邾娄人、牟人、葛人来朝。
皆何以称人?夷狄之也。
九、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
栎者何?郑之邑。
曷为不言入于郑?末言尔。
曷为末言尔?祭仲亡矣。
然则曷为不言忽之出奔?言忽为君之微也。
祭仲存则存矣,祭仲亡则亡矣!
十、冬十有一月,公会齐侯、宋公、卫侯、陈侯于侈,伐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五年-译文
一、十五年后,春天二月,天王派我的父亲来请求车辆。
问:这是怎么记载的?是讽刺。
问:讽刺什么?讽刺的是王者不应该有所求;请求车辆,这是不合礼节的。
二、三月乙未日,天王去世。
三、夏天四月己巳日,安葬了齐僖公。
四、五月,郑伯突然出逃,逃到了蔡国。
问:为什么说‘突’?因为他是突然逃走的。
五、郑国的世子忽又回到了郑国。
问:为什么称他为‘世子’?因为他是恢复了正位。
问:为什么有时说‘归’,有时说‘复归’?‘复归’是指出去时有过恶行,回来时没有恶行;‘复入’是指出去时没有恶行,回来时有恶行。‘入’是指出去和回来都有恶行;‘归’是指出去和回来都没有恶行。
六、许国的叔父进入了许国。
七、我们在鄗地与齐侯会面。
八、邾娄人、牟人、葛人来朝见。
问:为什么称他们为‘人’?是因为他们是夷狄。
九、秋天九月,郑伯突进入了郑国的栎邑。
问:‘栎’是什么?是郑国的一个城邑。为什么不说‘入于郑’?因为这里省略了‘郑’字。为什么省略了‘郑’字?因为祭仲已经去世了。那么为什么不说忽出逃的事情?因为提及忽成为国君的事情比较微小。祭仲在的时候,事情是这样的;祭仲不在了,情况也就变了!
十、冬天十一月,我们在侈地与齐侯、宋公、卫侯、陈侯会面,一起讨伐郑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五年-注解
天王:古代称帝王的尊称,此处指当时的君主。
家父:古代对父亲的谦称,此处指作者的父亲。
求车:请求车辆,此处指不符合礼制的行为。
王者无求:古代认为君主不应有求于民。
非礼也:不符合礼制的行为。
崩:古代称帝王或诸侯死亡。
齐僖公: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君主。
郑伯:春秋时期郑国的君主。
突:郑伯的名字。
夺正:夺取了合法的地位。
世子:古代诸侯王的嫡长子。
复正:恢复到合法的地位。
归:回来。
许叔:许国的一位公子。
公会齐侯:鲁国的君主与齐国的君主会面。
鄗:地名,此处指会面的地点。
邾娄人、牟人、葛人:古代的少数民族,此处指他们来朝见。
夷狄之:指这些民族是夷狄。
郑伯突:郑国的君主,名突。
栎:郑国的一个城邑。
祭仲:鲁国的一位大臣。
侈:地名,此处指会面的地点。
伐郑:攻打郑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五年-评注
一、十有五年,春二月,天王使家父来求车。
此句起笔简洁,点明了时间、事件和人物。‘十有五年’使用古汉语的计数方式,传达了时间的久远感。‘天王使家父来求车’中的‘天王’指的是周天子,‘家父’则是家臣,这种称呼反映了古代的等级制度。‘求车’这一行为本身,在古代被视为非礼之举,因为王者不应有求于下,此句暗含了对天子行为的讽刺,反映了作者对周天子权威的质疑和对礼制的尊重。
何以书?讥。何讥尔?王者无求;求车,非礼也。
此段进一步解释了为何要记录此事,并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批评态度。‘何以书?’是自问自答,强调记录此事的目的在于表达对天子行为的讥讽。‘王者无求’是古代礼制中的原则,‘求车’则是对这一原则的违背,因此被视为非礼。
二、三月乙未,天王崩。
此句直接记录了天子的去世,‘乙未’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简洁明了。
三、夏四月己巳,葬齐僖公。
此句记录了齐僖公的葬礼,‘葬’字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的礼仪制度。
四、五月,郑伯突出奔蔡。
此句描述了郑伯突逃亡至蔡国,‘突出奔’中的‘突’字,既有突然之意,也含有逃亡的意味,暗示了郑伯突行动的急迫。
五、郑世子忽复归于郑。
此句讲述了郑世子忽回归郑国,‘复’字表明了回归的意味,‘复正’则是对忽回归后地位恢复的肯定。
六、许叔入于许。
此句记录了许叔进入许国,‘入’字表明了进入某地的动作,同时也暗示了许叔对许国的归属。
七、公会齐侯于鄗。
此句描述了诸侯之间的会盟,‘会’字体现了古代的联盟关系和外交礼仪。
八、邾娄人、牟人、葛人来朝。
此句记录了邾娄、牟、葛三个部族的人前来朝贡,‘来朝’是古代对外臣服的一种表现,‘夷狄之也’则是对这些部族的称呼,反映了古代对周边民族的认知和态度。
九、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
此句描述了郑伯突进入郑国的栎邑,‘入’字再次表明了进入的动作,‘栎’是郑国的邑地,此句暗示了郑伯突在郑国内部的势力。
十、冬十有一月,公会齐侯、宋公、卫侯、陈侯于侈,伐郑。
此句记录了诸侯会盟并讨伐郑国的事件,‘伐郑’表明了诸侯联合对抗郑国的意图,‘侈’可能是指会盟的地点或事件的特点,具体含义需结合上下文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