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二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二年-原文

一、十有二年,春正月。

二、夏六月壬寅,公会纪侯、莒子,盟于殴蛇。

三、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

四、八月壬辰,陈侯跃卒。

五、公会宋公于郯。

六、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

七、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八、丙戌,卫侯晋卒。

七、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辟嫌也。

恶乎嫌?嫌与郑人战也。

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

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二年-译文

一、在第十二年,春天正月。

二、在夏季六月壬寅日,鲁国的国君与纪侯、莒国的国君会盟,在殴蛇这个地方。

三、在秋季七月丁亥日,鲁国的国君与宋国的国君、燕国人会盟,在谷丘这个地方。

四、在八月壬辰日,陈国的国君跃去世了。

五、鲁国的国君在郯地与宋国的国君会盟。

六、在冬季十一个月,鲁国的国君在龟地与宋国的国君会盟。

七、在丙戌日,鲁国的国君与郑国的国君会盟,在武父这个地方。

八、在丙戌日,卫国的国君晋去世了。

九、在十二月,鲁国与郑国的军队一起攻打宋国。在丁未日,两军在宋国发生了战斗。

十、战斗的记载中不提‘伐’,这里为什么说‘伐’?是为了避免嫌疑。嫌疑是什么?嫌疑是和郑国人作战。这是单方面的战斗,为什么不说郑国军队大败?因为在国内的记载中不提战斗,一提战斗就意味着失败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二年-注解

十二年:十二年,指周平王十二年,即公元前759年。

春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

公会:公会,指诸侯会盟,即诸侯之间举行盟约的集会。

纪侯:纪侯,指纪国的君主。

莒子:莒子,指莒国的君主。

盟于殴蛇:盟于,表示在某个地方举行盟约;殴蛇,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宋公:宋公,指宋国的君主。

燕人:燕人,指燕国的使节或军队。

盟于谷丘:盟于,表示在某个地方举行盟约;谷丘,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陈侯跃卒:陈侯跃,指陈国的君主;卒,死亡。

郯:郯,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龟:龟,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郑伯:郑伯,指郑国的君主。

武父:武父,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卫侯晋:卫侯晋,指卫国的君主。

十二月:十二月,指农历十二月。

郑师:郑师,指郑国的军队。

宋:宋,指宋国。

战不言伐:战不言伐,古代史书在记载战争时,通常不直接使用‘伐’字,而是用‘战’字,以避免对敌方的不敬。

辟嫌:辟嫌,避免嫌疑,此处指避免被认为是对郑国的不敬。

偏战:偏战,指单方面的战争,即只有一方发起战争。

内不言战:内不言战,指在内部记录或文献中不直接记载战争,以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或争议。

战乃败矣:战乃败矣,指战争的结果是失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二年-评注

一、十有二年,春正月。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十有二年’指鲁国历史上的第十二年,‘春正月’表明时间节点为春季的第一个月份。古文中的纪年方式往往与天文、历法相关,此句简洁明了,为后续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时间背景。‘春正月’作为一年的开始,也象征着新的希望和开始,为全篇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二、夏六月壬寅,公会纪侯、莒子,盟于殴蛇。

此句记载了鲁国与纪国、莒国在夏六月壬寅这一天会盟于殴蛇。‘公会’表示鲁国与外国的会盟,‘纪侯’和‘莒子’分别是纪国和莒国的君主。会盟是一种外交手段,通过盟誓来确立双方的友好关系。‘盟于殴蛇’中的‘殴蛇’可能是指一个地名或标志性的地点,表明会盟的具体地点。此句体现了古时国家间的外交关系和地缘政治。

三、秋七月丁亥,公会宋公、燕人,盟于谷丘。

此句描述了鲁国在秋七月丁亥这一天与宋公、燕人会盟于谷丘。‘秋七月’和‘丁亥’再次强调了时间的重要性,‘谷丘’作为会盟地点,可能具有象征意义。鲁国与宋国、燕国的会盟,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国家间的联盟关系,以及对外部势力的联合。

四、八月壬辰,陈侯跃卒。

此句记载了陈侯跃在八月壬辰这一天去世。‘陈侯跃’是陈国的君主,‘卒’表示去世。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体现了古文对重要人物生死的关注。

五、公会宋公于郯。

此句说明鲁国与宋公在郯地会面。‘公会’再次表明了会面的性质,‘宋公’指的是宋国的君主,‘郯’可能是一个地名或会面的地点。此句反映了鲁国与宋国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六、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

此句描述了鲁国在冬十有一月与宋公在龟地会面。‘冬十有一月’再次强调了时间,‘龟’作为会面地点,可能与地理环境或文化意义相关。

七、丙戌,公会郑伯,盟于武父。

此句记载了鲁国在丙戌这一天与郑伯会盟于武父。‘丙戌’是干支纪日,‘郑伯’是郑国的君主,‘盟于武父’表明了会盟的地点。此句反映了鲁国与郑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通过盟誓来巩固双方关系。

八、丙戌,卫侯晋卒。

此句说明卫国的君主卫侯晋在丙戌这一天去世。与第四句类似,此句是对重要人物生死的记录,体现了古文对历史事件的关注。

九、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

此句描述了郑国军队在十有二月进攻宋国,并在丁未这一天与宋国军队在宋地进行战斗。‘及’表示时间的延续,‘郑师’指的是郑国的军队,‘伐宋’表明了军事行动的目的。‘战于宋’直接点明了战斗发生的地点。此句记录了战争事件,反映了当时国家间的冲突和战争。

十、战不言伐,此其言伐何?辟嫌也。恶乎嫌?嫌与郑人战也。此偏战也,何以不言师败绩?内不言战,言战乃败矣。

此段文字是对前文战争描述的补充说明。‘战不言伐’意味着在战争描述中不直接使用‘伐’字,以避免直接表达对敌人的侵略。‘辟嫌’表示为了避免嫌疑,‘嫌’指的是嫌疑或误解。‘与郑人战’表明了战争的双方是鲁国和郑国。‘偏战’指的是偏颇的战争,‘内不言战’则是对战争结果的一种委婉表达。此段文字揭示了古文在描述战争时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战争和和平的态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二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72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