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三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三年-原文

一、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

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

曷为后日?恃外也。

其恃外奈何?得纪侯、郑伯,然后能为日也。

内不言战,此其言战何?从外也。

曷为从外?恃外故从外也。

何以不地?近也。

恶乎近?近乎围。

郎亦近矣,郎何以地?郎犹可以地也。

二、三月,葬卫宣公。

三、夏,大水。

四、秋七月。

五、冬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三年-译文

十三年春天二月,鲁国的国君会见了纪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在己巳这一天,鲁国国君与齐国的国君、宋国的国君、卫国的国君以及燕国的人发生了战斗,齐国的军队、宋国的军队、卫国的军队、燕国的军队都战败了。

为什么会是后来的事情呢?因为依赖外部势力。那依赖外部势力又该怎么办呢?只有得到纪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的支持,才能有所作为。内部没有提到战争,那这里提到战争是什么意思呢?是从外部势力那里得到的支持。为什么会说是从外部势力呢?因为依赖外部势力,所以才会从外部势力那里得到支持。为什么不具体说明地点呢?因为地点很近。为什么说地点很近呢?因为地点太近,就像是被包围了。郎这个地方也很近,那郎为什么没有具体说明地点呢?郎还是可以具体说明地点的。

三月,安葬了卫国的国君宣公。

夏天,发生了大水灾。

秋天七月,没有具体事件记载。

冬天十月,没有具体事件记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三年-注解

公会:指诸侯会盟,古代诸侯之间为了协调关系、共同对外而定期举行的集会。

纪侯:纪国国君,古代诸侯国之一。

郑伯:郑国国君,古代诸侯国之一。

齐侯:齐国国君,古代诸侯国之一。

宋公:宋国国君,古代诸侯国之一。

卫侯:卫国国君,古代诸侯国之一。

燕人:燕国人民,燕国是古代诸侯国之一。

战:进行战争,古代国家或部族之间为了争夺领土、资源或政治利益而发生的冲突。

败绩:战败,指在战争中失利。

恃外:依赖外部力量,这里指依赖其他诸侯国的支持。

日:指日期,这里指时间。

内:国内,指本国。

从外:依靠外部力量,这里指依靠其他诸侯国的支持。

地:地名,指战争发生的地点。

近:距离近,这里指距离国都较近。

围:包围,指被敌人包围。

郎:地名,指一个地方。

葬:安葬,指将死者埋葬。

卫宣公:卫国的国君,名字为宣公。

大水:洪水,指河水泛滥成灾。

秋七月:秋季的第七个月,即农历七月。

冬十月:冬季的第十个月,即农历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三年-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春秋》一书,是中国古代史书《春秋》中记载的一则历史事件。以下是对这段古文的逐行赏析:

一、十有三年,春二月,公会纪侯、郑伯。己巳,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

这一段首先交代了时间背景,‘十有三年’指的是鲁僖公十三年,‘公会’指的是鲁僖公召集诸侯会盟。‘纪侯’、‘郑伯’分别是纪国和郑国的国君。‘己巳’是干支纪日,表示具体日期。‘及齐侯、宋公、卫侯、燕人战’说明鲁僖公召集的诸侯会盟中,有齐、宋、卫、燕四国参与的一场战争。‘齐师、宋师、卫师、燕师败绩’则表明这场战争中,齐、宋、卫、燕四国的军队均告失败。这一段文字简洁明了,通过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战争场景。

二、曷为后日?恃外也。

‘曷为后日’是一个疑问句,‘曷’意为‘为何’。‘恃外也’是对前面战争的失败原因进行解释,认为失败是因为过分依赖外部力量。这里的‘外’指的是其他诸侯国,暗示鲁僖公在处理外交关系时过于依赖他人。

三、其恃外奈何?得纪侯、郑伯,然后能为日也。

‘其恃外奈何’进一步询问依赖外部力量的结果会如何。‘得纪侯、郑伯,然后能为日也’则是对前面问题的回答,认为只有得到纪侯和郑伯的支持,鲁僖公才能有所作为。这里的‘日’指的是鲁僖公的统治时期,暗示鲁僖公需要稳定国内政治,以应对外部压力。

四、内不言战,此其言战何?从外也。

‘内不言战’意味着在国内没有提及战争,‘此其言战何’则是对前面提到的战争进行提问。‘从外也’说明这场战争的起因在于外部因素,即诸侯国之间的争斗。

五、曷为从外?恃外故从外也。

‘曷为从外’是对‘从外也’的解释,认为之所以从外部因素出发,是因为鲁僖公依赖外部力量。这里的‘恃外’再次强调了对外部力量的依赖。

六、何以不地?近也。

‘何以不地’询问为何不在本地进行战争,‘近也’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认为是因为战争发生得比较近,即诸侯国之间的距离较近。

七、恶乎近?近乎围。

‘恶乎近’是对‘近也’的进一步解释,‘近乎围’说明战争之所以发生得近,是因为有被围困的危险。

八、郎亦近矣,郎何以地?郎犹可以地也。

‘郎亦近矣’是对‘近乎围’的补充,说明鲁僖公的领地也面临被围困的危险。‘郎何以地’询问为何鲁僖公的领地没有被提及,‘郎犹可以地也’则表明鲁僖公的领地仍然可以作为根据地。

这段古文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鲁僖公在处理国内政治和外交关系时的困境。通过对战争、外交、地理等元素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同时,这段文字也体现了《春秋》一书在记录历史事件时的简洁和客观。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十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72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