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六年-原文
一、六年,春正月,寔来。
寔来者何?犹曰是人来也。
孰谓?谓州公也。
曷为谓之寔来?慢之也。
曷为慢之?化我也。
二、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
三、秋,八月壬午,大阅。
蔡人杀陈佗。
大阅者何?简车徒也。
何以书?盖以罕书也。
陈佗者何?陈君也。
陈君则曷为谓之陈佗?绝也。
曷为绝之?贱也。
其贱奈何?外淫也。
恶乎淫?淫于蔡,蔡人杀之。
四、九月丁卯,子同生。
子同生者孰谓?谓庄公也。
何言乎子同生?喜有正也。
未有言喜有正者,此其言喜有正何?久无正也。
子公羊子曰:‘其诸以病桓与?’
五、冬,纪侯来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六年-译文
六年,春天正月,寔来。
寔来是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人来了。是谁说的?是州公说的。为什么说寔来?是因为对他有些轻视。为什么轻视他?是因为他在教化方面有所不足。
夏天,四月,鲁国的国君与纪侯在成地会面。
秋天,八月壬午日,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阅兵。蔡国人杀了陈佗。
大阅兵是什么意思?就是检阅车马和步兵。为什么记录这件事?因为这种情况很少见。陈佗是谁?是陈国的国君。为什么称他为陈佗?是因为他被废黜了。为什么被废黜?是因为他地位低下。他为什么地位低下?是因为他在外面与蔡国有不正当关系。他与蔡国有什么不正当关系?是因为他与蔡国有私通关系,蔡国人因此杀了他。
九月丁卯日,子同出生。
子同出生是谁说的?是说庄公。为什么说子同出生是喜事?是因为他有了合法的继承人。为什么这里要说有合法的继承人?因为之前一直没有。
子公羊子说:‘难道是因为庄公有病,所以大家才这么高兴吗?’
冬天,纪侯来朝见鲁国的国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六年-注解
寔来:寔来,即实在的来,这里含有轻慢之意,是对州公的一种不尊重的称呼。
州公:指某个州的官员,这里可能是对某位官员的尊称。
慢之:慢,即轻慢,这里表示对州公的不敬。
化我:化,指教化,这里表示州公的行为是对自己的教化。
公会纪侯于成:公会,指诸侯会盟;纪侯,纪国的国君;成,成地,指会盟的地点。
大阅:大阅,指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里用于检验军队的战斗力。
简车徒:简,选拔;车徒,指战车和步兵。
书:记录,这里指在史书中记载。
陈佗:陈佗,指陈国的国君。
绝:断绝,这里指陈国国君的名号被废除。
贱:贬低,这里指陈国国君的名号被贬低。
外淫:外,指国内;淫,指淫乱,这里指陈国国君与外国的蔡国有不正当关系。
子同生:子同生,指庄公的儿子出生。
庄公:指某个国家的国君,庄是他的谥号。
喜有正:喜,高兴;有正,指有正当的理由,这里指庄公的儿子出生是值得高兴的。
久无正:久无正当之事,这里指庄公之前没有发生值得高兴的事情。
子公羊子:子公羊子,指某位学者或思想家。
病桓与:病,担忧;桓,指桓公,这里指子公羊子担心桓公的身体状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六年-评注
六年,春正月,寔来。
此句起笔,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更迭。‘六年’指鲁国历史中的第六年,‘春正月’则具体指明了这一年的第一个月份。‘寔来’二字,直接点明了‘来’的主语是‘寔’,这里的‘寔’并非人名,而是代指‘人’。古文中常用代词来替代名词,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寔来’一词,既表现了时间的连续性,也暗示了人事的变迁。
‘寔来者何?犹曰是人来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寔来’的含义,‘犹曰’表示‘就像说’的意思,‘是人来也’则是对‘寔来’的直接解释,即‘是人’即‘人’。这里的‘者’字,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疑问代词,用于引出对前文的解释。
‘孰谓?谓州公也。’
此句通过设问的方式,引出了‘寔来’的具体对象——‘州公’。‘孰谓’即‘谁说的’,‘谓州公也’则是对前问的回答,表明‘寔来’指的是‘州公’。这里的‘谓’字,既表示了‘说’的动作,也表达了‘指称’的含义。
‘曷为谓之寔来?慢之也。’
此句深入探讨了‘寔来’一词背后的含义。‘曷为’即‘为什么’,‘谓之寔来’是对‘寔来’一词的进一步解释,‘慢之也’则是对‘寔来’一词含义的解释,即‘寔来’是对‘州公’的一种轻慢的表现。
‘曷为慢之?化我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慢之’的原因,‘曷为’再次表示‘为什么’,‘慢之’是对‘州公’的轻慢,‘化我也’则是对‘慢之’原因的解释,即这种轻慢是对‘州公’的一种教化手段。
二、夏,四月,公会纪侯于成。
此句记载了鲁国与纪侯在夏四月的一次会盟,‘公会’表示鲁国的国君参与,‘纪侯’是纪国的国君,‘于成’则是指会盟的地点。这句话简洁明了,勾勒出了历史事件的基本框架。
三、秋,八月壬午,大阅。蔡人杀陈佗。
此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秋,八月壬午,大阅’记录了鲁国在秋季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军事检阅,‘大阅’表示检阅的规模很大,‘壬午’是干支纪年法中的日期,‘大阅’的举行可能意味着鲁国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蔡人杀陈佗’则是后半部分,记录了蔡国人对陈国国君陈佗的杀害事件。‘蔡人’指的是蔡国的国民,‘杀’则表示了暴力行为,‘陈佗’是陈国的国君。
四、九月丁卯,子同生。
此句记录了鲁国国君的儿子子同的出生,‘九月丁卯’是具体的出生日期,‘子同生’则是对这一事件的简洁描述。
‘子同生者孰谓?谓庄公也。’
此句解释了‘子同生’的主语,即‘子同’的出生是指鲁国的国君庄公的儿子。
‘何言乎子同生?喜有正也。’
此句解释了‘子同生’的意义,‘何言乎’即‘说什么’,‘喜有正也’则是对‘子同生’意义的解释,即这一事件是喜事的象征,意味着家族的延续和正室的生育。
‘未有言喜有正者,此其言喜有正何?久无正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喜有正’的含义,指出之前没有提及类似喜事,因此这次‘喜有正’的出现显得尤为重要,暗示了之前有一段时间没有正室生育的情况。
‘子公羊子曰:“其诸以病桓与?”’
此句是子公羊子的疑问,他提出了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即‘其诸’表示‘或许是’,‘以病桓与’则是他对‘子同生’这一事件的解读,认为这可能是为了应对桓公的病痛而生的孩子。
五、冬,纪侯来朝。
此句记录了纪侯在冬季前来朝见鲁国国君的事件,‘纪侯来朝’简洁地描述了这一外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