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八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八年-原文

一、八年,春正月己卯,烝。

烝者何?冬祭也。春曰祠,夏曰礿,秋曰甞,冬曰烝。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何讥尔?讥亟也。亟则黩,黩则不敬。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黩。疏则怠,怠则忘。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二、天王使家父来聘。

三、夏,五月丁丑,烝。

何以书?讥亟也。

四、秋,伐邾娄。

五、冬,十月,雨雪。

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不时也。

六、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何以不称使?婚礼不称主人。遂者何?生事也。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成使乎我也。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为媒,可则因用是往逆矣。女在其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八年-译文

八年,春天正月己卯日,进行烝祭。

烝祭是什么?它是冬天的祭祀。春天称为祠祭,夏天称为礿祭,秋天称为甞祭,冬天称为烝祭。常规的祭祀不记载,为什么这次要记载?是因为批评。批评什么?批评过于频繁。频繁就会轻慢,轻慢就会不敬。君子进行祭祀时,应该是恭敬而不轻慢。疏忽就会懈怠,懈怠就会忘记。士人如果没有这四种态度,冬天就不会穿裘皮,夏天就不会穿葛布。

天王派家父来访问。

夏天,五月丁丑日,进行烝祭。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是因为批评过于频繁。

秋天,攻打邾娄。

冬天,十月,下起了雨雪。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是因为记录了异常现象。什么异常?不是时候的雨雪。

祭公来访问,随后在纪地迎接王后。

祭公是谁?他是天子的三公之一。为什么不称他为使者?因为婚礼中不称主人。‘遂’是什么意思?是指生事。大夫没有‘遂’的事情,这里为什么说‘遂’?是因为完成了使命。他完成了什么使命?使我成为媒人,如果可行,就利用这个机会去迎接。女子在她自己的国家被称为女子,这里为什么称王后?因为王者没有外国的界限,这个事情已经完成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八年-注解

烝:烝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形式,通常在冬季举行,用以祭祀祖先和神灵。在周代,烝祭是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代表了四季祭祀的最后一环。

祠:祠是春季的祭祀活动,与烝相对应,用以祭祀祖先和神灵。

礿:礿是夏季的祭祀活动,与烝、祠相对应,用以祭祀祖先和神灵。

甞:甞是秋季的祭祀活动,与烝、祠、礿相对应,用以祭祀祖先和神灵。

亟:亟在这里指的是频繁,表示频繁地进行祭祀。

黩:黩意为污浊,这里指祭祀活动中的不庄重或不严肃。

敬:敬在这里指对祭祀活动的尊重和虔诚。

怠:怠指懈怠,不勤勉。

忘:忘指忘记,这里指对祖先和神灵的遗忘。

士:士是古代的四民之一,指有文化、有修养的人。

裘:裘指皮衣,这里指穿着皮衣,表示保暖。

葛:葛指用葛麻制成的衣服,这里指穿着葛麻衣服,表示凉爽。

天王:天王是古代对天子的尊称,表示至高无上的权威。

家父:家父是对父亲的谦称,这里指天王的使者。

聘:聘指邀请,这里指邀请使者来。

邾娄:邾娄是古代的一个国家名。

雨雪:雨雪指下雪,这里指不寻常的自然现象。

异:异指不同寻常,这里指不按季节的雨雪。

祭公:祭公是周代天子的三公之一,负责祭祀事务。

使:使在这里指使者,这里指祭公作为使者来。

遂:遂在这里指完成某事,这里指完成迎娶王后的任务。

媒:媒指媒人,这里指祭公作为媒人。

王后:王后是国王的妻子,这里指被迎娶的女子。

王者无外:王者无外是指国王的权威不受国界限制,这里表示王后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国王的妻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八年-评注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

此句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即周平王八年正月己卯日,进行烝祭。烝祭是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特指冬季的祭祀。根据古代祭祀的命名规则,春祭称为祠,夏祭称为礿,秋祭称为甞,冬祭称为烝。作者在此处首先介绍了烝祭的定义,为下文对祭祀的讨论做铺垫。

烝者何?冬祭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烝祭的含义,即冬季的祭祀。通过对烝祭的定位,作者意在引出对祭祀态度的讨论。

春曰祠,夏曰礿,秋曰甞,冬曰烝。

这句话详细列举了不同季节祭祀的名称,体现了古代对自然节律的尊重和对祖先的敬仰。

常事不书,此何以书?讥。

作者提出疑问,为何常事不记录,而烝祭却要记录?这里暗含了对当时祭祀频率过高的批评。

何讥尔?讥亟也。

作者明确了批评的对象,即祭祀的频繁,称之为“亟”。亟意味着急迫,此处指祭祀过于频繁。

亟则黩,黩则不敬。

这句话揭示了频繁祭祀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即过于频繁会导致祭祀的仪式变得草率,进而失去对祖先的敬意。

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黩。

作者提出了正确的祭祀态度,即君子在祭祀时应保持敬畏之心,而不应草率行事。

疏则怠,怠则忘。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祭祀态度的重要性,即祭祀过于疏忽会导致懈怠,进而遗忘祖先。

士不及兹四者,则冬不裘,夏不葛。

作者以士人的行为为例,说明了祭祀态度对个人品德的影响。士人如果不遵循这四种祭祀态度,即冬季不穿裘皮,夏季不穿葛衣,以此强调祭祀态度的重要性。

二、天王使家父来聘。

这句话记录了周平王派遣家父前来聘娶之事。这里的“聘”指的是古代的婚聘仪式,反映了周代王室对婚姻的重视。

三、夏,五月丁丑,烝。

这句话再次记录了夏季的烝祭,与前文形成呼应,强调了祭祀的频繁。

何以书?讥亟也。

作者再次提出疑问,为何要记录这次烝祭?答案依然是批评祭祀过于频繁。

四、秋,伐邾娄。

这句话记录了秋季周王朝对邾娄的征伐,反映了周代的军事活动。

五、冬,十月,雨雪。

这句话记录了冬季的异常天气,即十月的雨雪。作者以“记异”来强调这一异常现象。

何以书?记异也。

作者解释了为何要记录这一异常天气,即为了记录历史中的异常现象。

何异尔?不时也。

作者指出这一异常天气的原因,即“不时”,即不符合正常季节的天气。

六、祭公来,遂逆王后于纪。

这句话记录了祭公前来,并协助王后返回纪国的过程。这里的“遂”表示完成或实现。

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

作者解释了祭公的身份,即天子的三公之一,表明祭公在朝廷中的地位。

何以不称使?婚礼不称主人。

作者解释了为何祭公不被称为使者,因为在婚礼中不称主人。

遂者何?生事也。

作者解释了“遂”的含义,即表示完成某项生事,此处指王后的回归。

大夫无遂事,此其言遂何?成使乎我也。

作者指出大夫一般不参与“遂事”,但此处祭公参与,说明他是受命于天子。

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为媒,可则因用是往逆矣。

作者进一步解释了祭公的使命,即作为媒人,协助王后返回纪国。

女在其国称女,此其称王后何?王者无外,其辞成矣。

最后,作者解释了为何在纪国称王后,因为王者无外,即王者的权力不受国界限制,所以称王后是合理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八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72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