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元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元年-原文

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继弒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二、三月,公会郑伯于垂。

三、郑伯以璧假许田。

其言以璧假之何?易之也。易之则其言假之何?为恭也。

曷为为恭?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

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

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

此鲁朝宿之邑也,则曷为谓之许田?讳取周田也。

讳取周田则曷为谓之许田?系之许也。

曷为系之许?近许也。

此邑也,其称田何?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

四、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五、秋,大水。

何以书?记灾也。

六、冬,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元年-译文

一、第一年,春天,周王正月,鲁国国君即位。

继弑君不言即位。这句话说国君即位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如果按照他的意图。

二、三月,鲁国国君在垂地与郑国国君会面。

三、郑国国君用玉璧来交换鲁国的许田。这句话说用玉璧交换是什么意思?意思是交换土地。交换土地的话,为什么说交换呢?是为了表示尊敬。为什么要表示尊敬?因为有天子在,诸侯就不能私自占有土地。许田是什么地方?是鲁国朝见天子时临时居住的城市。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天子所在的郊外,诸侯都有自己的临时居住城市。这个城市是鲁国的临时居住城市,为什么叫许田?是为了避讳直接夺取周朝的土地。避讳直接夺取周朝的土地,为什么叫许田?因为它与许地有关。为什么与许地有关?因为它靠近许地。这个城市,为什么称之为田?田多城少的时候称之为田,城多田少的时候称之为城。

四、夏天,四月丁未日,鲁国国君与郑国国君在越地结盟。

五、秋天,发生大水灾。

何以书?记灾也。为什么记录这个?是为了记录灾害。

六、冬天,十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元年-注解

元年:指新君即位的第一年,古代以年号纪年,元年即新君登基的第一年。

春:指春季,古代以农历纪时,春季通常指农历的正月至三月。

王正月:指周王朝的历法,古代以正月为一年之始。

公:指鲁国的国君,此处指鲁隐公。

即位:指国君登基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弒君:指杀害君主的行为。

郑伯:指郑国的国君,此处指郑文公。

璧:古代玉器,此处指玉璧,一种贵重的玉器。

假:借,此处指借用。

许田:指鲁国的一个地名,具体位置和用途在文中有所解释。

越:指地名,此处指鲁国与郑国盟约的地点。

大水:指洪水灾害。

书:记录,此处指在史书中记载。

灾:灾害,指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

冬:指冬季,古代以农历纪时,冬季通常指农历的十月至十二月。

十月:指农历的十月,即每年的最后一个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元年-评注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这一句是《春秋》的开篇,标志着鲁国历史的开始。‘元年’指的是鲁国国君的即位年份,‘春’与‘王正月’共同指明时间,即周王朝的春季,‘公’指鲁国的国君,‘即位’则表示国君正式登基。这句话简洁明了,为全书的叙述奠定了时间与政治的基调。

继弒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

这里涉及到《春秋》的记事原则。‘继弒君’指的是继位者弑杀了前君主,按照常规不应记载即位之事。然而,此处却记载了‘公即位’,这是因为在孔子编纂《春秋》时,他遵循的是‘如其意也’的原则,即按照自己的意图来记录历史。这反映了孔子对于弑君行为的道德谴责。

二、三月,公会郑伯于垂。

这句话记载了鲁国国君与郑国国君在垂地的会盟。‘公会郑伯’表明了会盟的双方,‘于垂’则指明了会盟的地点。这里的‘会’字,体现了古代诸侯间通过会盟来维持关系、巩固联盟的外交手段。

三、郑伯以璧假许田。

这句话描述了郑伯用玉璧交换许田的故事。‘以璧假之’中的‘假’字,意味着交换,‘许田’则是鲁国的一个地名。这句话通过‘假’字的使用,展现了古代贵族间以物品交换土地的习俗。

其言以璧假之何?易之也。易之则其言假之何?为恭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以璧假之’的含义。‘易之’指的是交换,‘为恭’则表示这种交换是出于礼貌和尊重。在这里,‘恭’字的使用,体现了古代礼仪文化中对于土地交换的重视。

曷为为恭?有天子存,则诸侯不得专地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为何要‘为恭’。‘有天子存’指的是周王朝的存在,‘诸侯不得专地’则表示诸侯不能私自占有土地。这是古代分封制下的政治原则,反映了周王朝对诸侯的约束。

许田者何?鲁朝宿之邑也。

这句话解释了‘许田’的含义。‘许田’是鲁国的一个朝宿之邑,即诸侯朝见天子时临时驻扎的地方。

诸侯时朝乎天子,天子之郊,诸侯皆有朝宿之邑焉。

这句话说明了诸侯朝见天子时的常规做法,即在周天子的郊外设立朝宿之邑,供诸侯临时居住。

此鲁朝宿之邑也,则曷为谓之许田?讳取周田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何将‘鲁朝宿之邑’称为‘许田’。‘讳取周田’指的是为了避免直接提及周王朝的土地,因此用‘许田’来代替。

讳取周田则曷为谓之许田?系之许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为何用‘许’来代替‘周田’。‘系之许’意味着将土地与许地联系起来,‘许’即指许地。

曷为系之许?近许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何将土地与许地联系起来的原因。‘近许’意味着许地与这片土地地理位置相近。

此邑也,其称田何?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

这句话解释了为何将这片土地称为‘田’。‘田多邑少’意味着这片土地以田地为主,因此称为‘田’。反之,如果‘邑多田少’,则称为‘邑’。

四、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

这句话记载了鲁国国君与郑国国君在越地的会盟。‘夏’与‘四月丁未’指明了时间,‘公及郑伯’表明了会盟的双方,‘于越’则指明了地点。

五、秋,大水。

这句话记载了秋季发生的大水灾害。‘秋’与‘大水’分别指明了时间和灾害,‘何以书?记灾也。’则表明了记录这一事件的原因,即为了记录灾害。

六、冬,十月。

这句话简单记载了冬季的时间,为下一年的记载做铺垫。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元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71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