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三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三年-原文

一、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二、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胥命者何?相命也。

何言乎相命?近正也。

此其为近正奈何?古者不盟,结言而退。

三、六月,公会纪侯于盛。

四、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既者何?尽也。

五、公子翚如齐逆女。

六、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

何以书?讥。

何讥尔?诸侯越竟送女,非礼也。

此入国矣,何以不称夫人?自我言齐,父母之于子,虽为邻国夫人,犹曰吾姜氏。

七、公会齐侯于讙,夫人姜氏至自齐。

翚何以不致?得见乎公矣

八、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九、有年。

有年,何以书?以喜书也。

大有年,何以书?亦以喜书也。

此其曰有年何?仅有年也。

彼其曰大有年何?大丰年也。

仅有年亦足以当喜乎?恃有年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三年-译文

一、三年春天正月,鲁国的国君在嬴地与齐国的国君会面。

二、夏天,齐国的国君和卫国的国君在蒲地相互命令。‘相互命令’是什么意思?是指相互任命。这里说的‘相互任命’是什么意思?是指接近正月的仪式。为什么说接近正月的仪式呢?因为在古代,人们不进行盟誓,只是口头约定然后离开。

三、六月,鲁国的国君在盛地与纪国的国君会面。

四、秋天,七月壬辰这一天,发生了日食,日食已经结束。

既者何?尽也。‘既’是什么意思?是指结束。

五、公子翚前往齐国迎接新娘。

六、九月,齐国的国君把姜氏送到了讙地。

何以书?讥。何讥尔?诸侯越过国界送女子,这是不合礼节的。既然已经进入鲁国境内,为什么不称她为夫人?因为是从鲁国的角度说的,父母对于子女,即使是邻国的夫人,也还是称她为我们的姜氏。

七、鲁国的国君在讙地与齐国的国君会面,夫人姜氏从齐国回来。

翚何以不致?得见乎公矣。为什么公子翚没有亲自迎接?因为他已经见到了国君。

八、冬天,齐国的国君派他的弟弟年来鲁国进行聘问。

九、有年。

有年,何以书?以喜书也。‘有年’为什么记录下来?是因为表示喜庆。‘大有年’为什么记录下来?也是因为表示喜庆。为什么这里说‘有年’?是因为只是普通的丰收年。为什么他们那里说‘大有年’?是因为大丰收。即使是普通的丰收年也足以表示喜庆吗?是因为鲁国依赖这样的丰收年。

恃有年也。‘依赖’的意思是指鲁国依赖这样的丰收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三年-注解

公会:古代诸侯国之间会盟的仪式,公会即指某国诸侯与另一国诸侯的会盟。

齐侯:齐国的国君,齐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卫侯:卫国的国君,卫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胥命:古代诸侯之间的一种盟约方式,胥命即相互任命。

相命:相互任命,表示双方同意并确认。

近正:接近正道,符合正礼。

古者:古代,指古代的礼制。

不盟:不进行盟誓,即不进行正式的盟约仪式。

结言而退:通过口头承诺而结束会盟。

纪侯:纪国的国君,纪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盛:地名,纪国的一个城邑。

日有食之:日食,即日食现象,古代认为这是天象异常,通常与国家政治有关。

既:已经,表示某种状态或动作已经完成。

公子翚:鲁国的公子,翚是其名。

逆女:迎娶女子,古代婚礼的一种形式。

讙:地名,鲁国的一个城邑。

讥:古代的一种批评方式,通过记载某事来批评。

竟:边界,这里指国境。

夫人:古代对诸侯妻子的尊称。

聘:古代的一种外交行为,派遣使者进行访问或通聘。

有年:有丰收年景,古代在记载时用“有年”表示。

大有年:大丰收年景,表示收成极好。

恃:依赖,这里指依靠丰收的年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三年-评注

一、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

此句记载了鲁国与齐国在嬴地举行会盟的历史事件。‘公会’表明鲁国主动发起会盟,体现了鲁国在当时的国际关系中的地位。‘齐侯’则表明与会者之一为齐国的国君,齐在春秋时期为强国,此会盟对鲁国而言意义重大。‘于嬴’指明了会盟的地点,嬴地可能为鲁齐两国交界之地,会盟于此,意味着两国关系的紧密。

二、夏,齐侯、卫侯胥命于蒲。

此句描述了齐侯与卫侯在蒲地相命的历史事件。‘胥命’即相互任命,表明两国间有密切的政治联系。‘近正’一语双关,既指时间接近正午,也指行为接近正义。‘古者不盟,结言而退’反映了古代诸侯间交往的礼节,即不通过盟誓而以言语约定,体现了古代礼制对国际关系的规范。

三、六月,公会纪侯于盛。

此句记载了鲁国与纪侯在盛地会盟的事件。‘公会’再次体现了鲁国的主动姿态,‘纪侯’则表明与会者之一为纪国的国君。‘于盛’指明了会盟的地点,盛地可能为鲁纪两国交界之地,会盟于此,同样体现了两国关系的紧密。

四、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此句记录了一次日食事件。‘秋’和‘七月壬辰朔’分别指明了时间,‘日有食之’即发生了日食,‘既’意为日食已经结束。日食在古代被视为天象异变,往往与国家政治、人民福祉相关联,因此被记录下来。

五、公子翚如齐逆女。

此句描述了公子翚前往齐国迎娶新娘的事件。‘逆女’即迎娶女儿,反映了古代婚姻礼俗。公子翚的行为可能表明鲁国对齐国的尊重,同时也体现了当时诸侯国间的联姻关系。

六、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

此句记载了齐侯送姜氏至讙地的事件。‘何以书?讥。何讥尔?诸侯越竟送女,非礼也。’通过质疑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行为的批评。‘入国’指姜氏进入鲁国,‘何以不称夫人?自我言齐,父母之于子,虽为邻国夫人,犹曰吾姜氏。’说明姜氏虽为邻国夫人,但在鲁国仍以旧称称呼,体现了鲁国对齐国的尊重。

七、公会齐侯于讙,夫人姜氏至自齐。

此句描述了鲁国与齐国在讙地会盟,并记录了夫人姜氏的到来。‘翚何以不致?得见乎公矣’反映了鲁国对齐国的尊重,即使姜氏到达,鲁国也并未特别提及。

八、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

此句记载了齐侯派遣其弟来鲁国聘问的事件。‘聘’指诸侯国间的正式访问,体现了两国间的友好关系。

九、有年。

此句记录了鲁国丰收的喜讯。‘有年’指丰收,‘何以书?以喜书也。’说明这一事件被记录下来是为了表达喜悦。‘大有年’则指大丰收,‘此其曰有年何?仅有年也。彼其曰大有年何?大丰年也。仅有年亦足以当喜乎?恃有年也。’通过对比,强调了丰收的重要性,即使小丰收也值得庆祝,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农业的重视。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桓公-三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71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