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四年-原文
一、四年。
春王正月,大雨雪。
二、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娄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楚人执徐子。
三、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遂灭厉。
此伐吴也,其言执齐庆封何?为齐诛也。
其为齐诛奈何?庆封走之吴,吴封之于防。
然则曷为不言伐防?不与诸侯专封也。
庆封之罪何?胁齐君而乱齐国也。
四、九月,取鄫。
其言取之何?灭之也。
灭之则其言取之何?内大恶,讳也。
五、冬十有二月乙卯,叔孙豹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四年-译文
一、四年。春天,周王的正月,下了大雨雪。
二、夏天,楚国的国君、蔡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郑国的国君、许国的国君、徐国的国君、滕国的国君、顿国的国君、胡国的国君、沈国的国君、小邾娄国的国君、宋国的世子佐、淮夷的使者,在申地会盟。楚国人抓住了徐国的国君。
三、秋天七月,楚国的国君、蔡国的国君、陈国的国君、许国的国君、顿国的国君、胡国的国君、沈国的国君、淮夷的军队攻打吴国,抓住了齐国的庆封并将其处死。接着又灭亡了厉国。这次攻打吴国,为什么提到抓了齐国的庆封?是为了给齐国报仇。为什么说给齐国报仇?因为庆封逃到吴国,吴国封他为防地的国君。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提攻打防地?是因为不希望与诸侯国单独进行封地。
四、九月,攻取了鄫国。
五、冬天十二月乙卯日,叔孙豹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四年-注解
四年:指鲁国国君在位的第四个年份,古代中国历史记载中常用年号来表示年份。
春王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古代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称为‘王正月’。
大雨雪:下大雪,形容雪大且连续。
楚子:楚国的国君,子是古代对诸侯王的尊称。
蔡侯:蔡国的国君。
陈侯:陈国的国君。
郑伯:郑国的国君。
许男:许国的国君,男是对诸侯王的尊称。
徐子:徐国的国君。
滕子:滕国的国君。
顿子:顿国的国君。
胡子:胡国的国君。
沈子:沈国的国君。
小邾娄子:小邾娄国的国君。
宋世子佐:宋国国君的儿子,世子是对诸侯国君儿子的尊称。
淮夷:淮河流域的少数民族。
会于申:在申地会合。
执徐子:抓捕了徐国的国君。
秋七月:秋季的第七个月,即农历七月。
伐吴:攻打吴国。
执齐庆封杀之:抓捕了齐国的庆封并将其杀死。
遂灭厉:接着灭亡了厉国。
何:为什么。
为齐诛也:是为了齐国而诛杀。
为齐诛奈何:为什么要为齐国诛杀他?
庆封走之吴:庆封逃到了吴国。
吴封之于防:吴国封庆封在防地。
然则曷为不言伐防: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提及攻打防地?
不与诸侯专封也:不与诸侯私自封地。
庆封之罪何:庆封的罪行是什么?
胁齐君而乱齐国也:威胁齐国的国君,导致齐国混乱。
九月:农历九月。
取鄫:攻取了鄫国。
其言取之何:为什么说攻取它?
灭之也:是灭掉它。
内大恶,讳也:内部有大恶行,是避讳的说法。
冬十有二月:冬季的第十二个月,即农历十二月。
乙卯: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乙卯指这一天是乙卯日。
叔孙豹卒:叔孙豹去世了。叔孙豹是鲁国的一位官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四年-评注
一、四年。春王正月,大雨雪。
这段文字开篇即点明了时间背景,’四年’表明了这是一段历史记载的起始年份。’春王正月’中的’春’指春季,’王正月’则是对春季的尊称,体现了古人对时间节气的重视。’大雨雪’描绘了当时的自然景象,春雪的异常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暗示着接下来的历史事件可能充满变数。这一句不仅交代了时间,还通过自然现象预示了后续的动荡与变革。
二、夏,楚子、蔡侯、蔡侯、陈侯、郑伯、许男、徐子、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娄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楚人执徐子。
此段记载了多个诸侯国在夏季会盟于申地,其中楚人执徐子的事件尤为引人注目。’楚子’、’蔡侯’等称谓表明了参与会盟的诸侯身份,’执徐子’则揭示了楚人对徐子的控制。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楚国在其中的强势地位。同时,楚人执徐子也预示了楚国对周边地区的扩张野心。
三、秋七月,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执齐庆封杀之。遂灭厉。
这段文字描述了楚国联合其他诸侯国伐吴的事件。’秋七月’再次强调了时间背景,’伐吴’则表明了军事行动的目的。’执齐庆封杀之’和’遂灭厉’揭示了战争的结果,即齐庆封被杀,厉国被灭。这里的’执齐庆封何?为齐诛也’是对庆封被杀原因的追问,指出其罪责在于威胁齐君,扰乱齐国。此段文字不仅记录了战争过程,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
四、九月,取鄫。
‘取鄫’一词表明了鄫国被征服的事实。’其言取之何?灭之也’是对’取鄫’这一表述的进一步解释,指出鄫国并非被占领,而是被彻底消灭。’灭之则其言取之何?内大恶,讳也’揭示了这种表述背后的原因,即出于对重大恶行的忌讳而采用委婉的说法。
五、冬十有二月乙卯,叔孙豹卒。
此段文字记录了叔孙豹的去世。’冬十有二月乙卯’是具体的日期,表明了叔孙豹去世的时间。叔孙豹的身份未在文中明确指出,但他的去世可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产生了影响。这一句简洁地记录了历史事件,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