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年-原文
一、十年。
春王正月。
二、夏,晋栾施来奔。
三、秋七月,季孙隐如、叔弓、仲孙貜帅师伐莒。
四、戊子,晋侯彪卒。
五、九月,叔孙舍如晋。
六、葬晋平公。
七、十有二月甲子,宋公戍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年-译文
一、十年。春天,周王朝的正月。
二、夏天,晋国的栾施逃亡到我国。
三、秋天七月,季孙隐如、叔弓、仲孙貜带领军队攻打莒国。
四、戊子日,晋国的国君晋侯彪去世。
五、九月,叔孙舍前往晋国。
六、安葬晋国的平公。
七、十二月甲子日,宋国的国君宋公戍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年-注解
十年:古代纪年方式,以王公即位或年号纪年,此处指鲁国历史上的第十年。
春王正月:古代历法中的春季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也称为正月。
晋栾施来奔:晋国的栾施前来投奔,‘奔’在此指投奔他国。
帅师伐莒:率领军队攻打莒国,‘帅’意为率领,‘师’指军队。
晋侯彪卒:晋国的国君晋侯彪去世,‘卒’意为去世。
叔孙舍如晋:叔孙舍前往晋国,‘如’意为前往。
葬晋平公:安葬晋国的平公,‘葬’意为安葬。
十有二月:即十二月,‘有’是古代汉语中的计数词,用于十以上的数。
甲子:古代干支纪日法中的一种组合,甲子日是一年中的第一天,此处指具体日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年-评注
一、十年。春王正月。
此句为《春秋》开篇,以‘十年’为时间标记,表明记录的是鲁国十年的历史。‘春王正月’中的‘春’指的是春季,‘王正月’则是指周王朝的历法,表明此段历史记录以周王朝的历法为准。此句简洁明了,点明了时间背景,为后续的历史事件奠定了时间基础。
二、夏,晋栾施来奔。
此句记载了晋国栾施逃亡至鲁国的事件。‘夏’字表明了事件发生的季节,‘晋栾施来奔’则直接点明了事件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本身。这里的‘奔’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政治斗争的残酷,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
三、秋七月,季孙隐如、叔弓、仲孙貜帅师伐莒。
此句描述了鲁国季孙隐如、叔弓、仲孙貜三位大夫率领军队攻打莒国的历史事件。‘秋七月’明确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帅师伐莒’则是对事件本身的描述。这段历史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军事冲突,以及诸侯国内部权力斗争的复杂。
四、戊子,晋侯彪卒。
此句记载了晋国国君晋侯彪去世的事件。‘戊子’是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表明了具体的时间。‘晋侯彪卒’直接点明了事件本身,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的生死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五、九月,叔孙舍如晋。
此句描述了鲁国叔孙舍前往晋国的历史事件。‘九月’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叔孙舍如晋’则是对事件本身的描述。这段历史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以及诸侯国内部政治派别的互动。
六、葬晋平公。
此句记载了晋平公的葬礼。‘葬’字表明了事件本身,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的丧葬仪式。这一事件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君王丧葬的重视,以及当时的礼仪制度。
七、十有二月甲子,宋公戍卒。
此句描述了宋国国君宋公去世的事件。‘十有二月甲子’是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日期,‘宋公戍卒’则是对事件本身的描述。这段历史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君的生死对国家政治的影响,以及当时社会对君王去世的记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