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八年-原文
一、十有八年。
春王三月,曹伯须卒。
二、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
何以书?记异也。
何异尔?异其同日而俱灾也。
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
三、六月,邾娄人入鄅。
四、秋,葬曹平公。
五、冬,许迁于白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八年-译文
一、十八年后。春天,王的三月,曹国的君主曹伯须去世。
二、夏天,五月的壬午日,宋国、卫国、陈国、郑国都发生了灾害。
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异其同日而俱灾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是为了记录不同寻常的事情。为什么说不同寻常?因为它们在同一天都发生了灾害。对于外国的不同寻常事件不记载,为什么这里要记载?是为了记录天下不同寻常的事情。
三、六月,邾娄国的人侵入了鄅国。
四、秋天,安葬了曹国的平公。
五、冬天,许国迁移到了白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八年-注解
十八年:指鲁国历史上的一年,通常以君主在位年数来标记年份。
春王三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古代以王正(即农历的正月)为春季的开始。
曹伯须:曹国的君主,伯是爵位,须是名。
夏五月壬午:夏季的第五个月,即农历的五月初二,壬午是干支纪日法中的日期。
宋、卫、陈、郑:这四个国家都是春秋时期的国家,宋国位于今河南商丘一带,卫国位于今河南卫辉一带,陈国位于今河南周口一带,郑国位于今河南新郑一带。
灾:自然灾害,如洪水、地震等。
何以书?记异也。:为什么记载这些灾害?是为了记录异常的事件。
何异尔?异其同日而俱灾也。:有什么异常之处?异常之处在于这些国家在同一天都遭遇了灾害。
外异不书,此何以书?:外国的异常事件不记载,为什么这个要记载?
为天下记异也。:是为了为天下记录异常事件。
六月:夏季的第六个月,即农历的六月初一。
邾娄人:邾娄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山东滕州一带。
入鄅:进入鄅地,鄅是邾娄国的一个城邑。
秋:秋季,古代以季秋为秋季的开始。
葬曹平公:安葬曹国的君主曹平公。
冬:冬季,古代以季冬为冬季的开始。
许迁于白羽:许国迁移到白羽,白羽是许国的一个城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八年-评注
一、十有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须卒。
此句为《春秋》开篇,‘十有八年’指鲁国十八年,即公元前542年。‘春王三月’表明了时间与季节,春王指的是周王,三月则是春季的第三个月份。‘曹伯须卒’记录了曹国国君曹伯须的去世。这一记载简洁明了,体现了《春秋》记事的特点,即以时间为序,记录国家大事。曹伯须的去世,可能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因此被记载下来。
二、夏五月壬午,宋、卫、陈、郑灾。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异其同日而俱灾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
此段记载了夏五月壬午日,宋、卫、陈、郑四国同时发生灾害。‘何以书’询问为何记录这一事件,‘记异也’回答了问题,即为了记录异常事件。‘何异尔’进一步解释了‘异’的具体内容,即四国同日发生灾害。‘外异不书’说明《春秋》对于国内外的异常事件有不同的记录标准,‘此何以书’则是解释为何要记录这一事件,‘为天下记异也’表明这是为了记录给天下人看的异常现象,具有警示意义。这一段反映了《春秋》对于灾害事件的重视,以及对历史记载的严谨态度。
三、六月,邾娄人入鄅。
此句记载了六月时,邾娄国的人入侵鄅国。‘邾娄人入鄅’简洁地描述了事件,反映了当时国家间的关系紧张。邾娄和鄅国都属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这一事件可能涉及到领土争端、外交纠纷等问题,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四、秋,葬曹平公。
此句记录了秋季时,举行了曹平公的葬礼。‘葬曹平公’表明了事件的主要内容,即国君的去世和葬礼。这一记载体现了《春秋》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礼仪制度。
五、冬,许迁于白羽。
此句记载了冬季时,许国迁都至白羽。‘许迁于白羽’简洁地描述了事件,表明了许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这一记载对于研究许国的历史变迁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