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五年-原文
一、十有五年。
春王正月,吴子夷昧卒。
二、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
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
其言去乐卒事何?礼也。
君有事于庙,闻大夫之丧去乐,卒事。
大夫闻君之丧,摄主而往。
大夫闻大夫之丧,尸事毕而往。
三、夏,蔡昭吴奔郑。
四、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五、秋,晋荀吴帅师伐鲜虞。
六、冬,公如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五年-译文
一、十五年后。春季,周王的正月,吴国的君主夷昧去世。
二、二月癸酉这一天,有事情发生在武宫。钥匙进入时,叔弓去世,结束了乐队的演奏。
其言去乐卒事何?礼也。君有事于庙,闻大夫之丧去乐,卒事。大夫闻君之丧,摄主而往。大夫闻大夫之丧,尸事毕而往。
这里的‘去乐卒事’是什么意思?这是按照礼制的规定。国君在庙中举行事务时,如果听到大夫去世的消息,就会停止乐队的演奏来表示哀悼,直到事务结束。当大夫听到国君去世的消息时,他们会代替国君主持仪式,然后前往。当大夫听到其他大夫去世的消息时,他们会等到仪式结束后再前往。
三、夏季,蔡昭吴逃亡到郑国。
四、六月丁巳初一日,发生了日食。
五、秋季,晋国的荀吴率领军队攻打鲜虞。
六、冬季,鲁国的国君前往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五年-注解
十五:指年龄,这里指吴子夷昧去世时年龄为十五岁。
春王正月:古代历法中,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
吴子夷昧:吴国的君主,夷昧是其名。
卒:去世,死亡。
二月癸酉:农历二月癸酉日,即某年二月某日。
有事于武宫:在武宫举行某种仪式或活动。
钥入:钥匙插入,这里指仪式开始。
叔弓:人名,叔弓卒指叔弓去世。
去乐:停止音乐,这里指在举行仪式时停止音乐。
礼也:这是按照礼制的规定。
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场所。
摄主:代理主持,这里指代理君主。
尸事:主持丧事。
夏:指夏季,古代历法中的季节之一。
蔡昭吴:蔡国的一位名叫昭吴的人。
奔:逃亡。
郑:郑国,古代国家名。
六月丁巳朔:农历六月丁巳日,即某年六月某日。
日有食之:发生日食,即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遮挡了太阳。
秋:指秋季,古代历法中的季节之一。
晋荀吴:晋国的一位名叫荀吴的人。
帅师:率领军队。
鲜虞:古代国家名。
公:指鲁国的君主。
如:前往,到……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五年-评注
一、十有五年。春王正月,吴子夷昧卒。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十有五年’指的是鲁国国君鲁哀公在位的第十五个年头。‘春王正月’则是指春季的第一个月,按照周代的历法,正月为岁首,象征着新一年的开始。‘吴子夷昧卒’则记载了吴国国君夷昧在这一年春天去世的消息。这一句通过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时间背景和重要事件,为后续的记载奠定了基础。
二、二月癸酉,有事于武宫。钥入,叔弓卒,去乐卒事。
此句描述了二月癸酉这一天发生的事件。‘有事于武宫’表明鲁国国君在武宫举行某种仪式或活动。‘钥入’可能是指钥(钥匙)被放入,意味着仪式的开始。‘叔弓卒’则是指叔弓去世,‘去乐卒事’中的‘去乐’意味着停止音乐,‘卒事’则是指完成仪式。这里的‘去乐卒事’体现了古代礼仪中对丧事的态度,即在丧事期间停止娱乐活动,以示哀悼。这一句通过连续的动词,展现了事件的紧凑和仪式的庄重。
三、其言去乐卒事何?礼也。君有事于庙,闻大夫之丧去乐,卒事。大夫闻君之丧,摄主而往。大夫闻大夫之丧,尸事毕而往。
这一段是对前一句‘去乐卒事’的解释。‘其言去乐卒事何?礼也’中的‘礼也’表明这种行为是符合礼仪的。接下来的几句进一步阐述了礼仪的具体内容:国君在庙中举行仪式时,听闻大夫去世,会停止音乐以示哀悼;反之,大夫听闻国君去世,会代替国君主持仪式。这些细节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丧葬礼仪的重视,以及君臣之间、同僚之间的相互尊重。
四、夏,蔡昭吴奔郑。
此句记载了夏天发生的事件,即蔡昭吴逃奔到郑国。‘蔡昭吴’是蔡国的一位人物,‘奔郑’则是指他逃往郑国。这一事件可能涉及政治或个人原因,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
五、六月丁巳朔,日有食之。
此句记载了六月丁巳朔日发生日食的天文现象。‘丁巳朔’指的是农历六月的第一天,‘日有食之’则是指发生了日食。古代中国将日食视为不祥之兆,常与国家政治、天灾人祸相联系。这一记载体现了古代天文观测和占卜文化的重要性。
六、秋,晋荀吴帅师伐鲜虞。
此句描述了秋天晋国荀吴率领军队攻打鲜虞的事件。‘晋荀吴’指的是晋国的一位将领,‘帅师’则是指他率领军队。‘伐鲜虞’表明晋国对鲜虞进行了军事行动。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和争霸。
七、冬,公如晋。
此句记载了冬天鲁国国君前往晋国的消息。‘公’指的是鲁国国君,‘如晋’则是指他前往晋国。这一行动可能涉及外交、政治或个人原因,体现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频繁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