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二年-原文
一、十有二年。
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
伯于阳者何?公子阳生也。
子曰:‘我乃知之矣。’
在侧者曰:‘子茍知之,何以不革?’
曰:‘如尔所不知何?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其词则丘有罪焉耳!’
二、三月壬申,郑伯嘉卒。
三、夏,宋公使华定来聘。
四、公如晋,至河乃复。
五、五月,葬郑简公。
六、楚杀其大夫成然。
七、秋七月。
八、冬十月,公子整出奔齐。
九、楚子伐徐。
十、晋伐鲜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二年-译文
一、在鲁国的第十二年。春天,齐国的将军高偃率领军队在阳地迎接北燕国的国君。这里的‘伯于阳’指的是谁?指的是公子阳生。孔子说:‘我现在明白了。’旁边的人问:‘既然您已经明白了,为什么不做些改变呢?’孔子回答:‘那您不知道的是什么?《春秋》是一部可信的历史书籍,它的顺序是按照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顺序来编排的,它的会盟是由主持会盟的人来安排的,至于其中的措辞,我可能有些罪过吧!’
二、三月初三,郑国的国君郑伯嘉去世。
三、夏天,宋国的国君派华定来访问。
四、鲁国的国君前往晋国,到了黄河边又返回。
五、五月,安葬了郑国的国君郑简公。
六、楚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成然。
七、秋天七月。
八、冬天十月,公子整逃亡到齐国。
九、楚国的国君攻打徐国。
十、晋国攻打鲜虞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二年-注解
十二年:表示时间的单位,一整年。
帅师:率领军队。
纳:接纳,此指接纳伯于阳。
伯于阳:伯,封号;于阳,地名,指北燕伯在阳地的封地。
公子阳生:公子阳生是北燕伯的名字。
革:改变,此处指改变现状。
春秋: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
信史:可靠的历史记录。
序:编排,排序。
齐桓晋文:齐桓公和晋文公,春秋五霸中的两位。
会:诸侯会盟。
主会者:主持会盟的诸侯。
词:文辞,指《春秋》中的记载。
丘:孔子自称。
罪:孔子认为自己在《春秋》的记载中有所不当。
三月壬申:指农历三月的某一天,壬申为干支纪日。
郑伯嘉:郑国的国君。
卒:去世。
宋公:宋国的国君。
华定:宋国派来聘问的使者。
聘:访问,此指国与国之间的友好访问。
公:指鲁国的国君。
河:黄河,此处指鲁国国君前往晋国的必经之地。
复:返回。
葬:安葬。
郑简公:郑国的国君。
楚:楚国的国名。
成然:楚国的大夫。
秋七月:指农历七月的某一天。
公子整:鲁国的公子。
出奔:逃离自己的国家。
齐:齐国的国名。
徐:徐国的国名。
鲜虞:鲜虞国的国名,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二年-评注
一、十有二年。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
此句为《春秋》开篇,记载了鲁国历史上的一个年份。‘十有二年’即指鲁僖公十二年,这一年的春天,齐国的将领高偃率领军队接纳了北燕国的公子阳生。‘帅师’表示领兵出征,‘纳’在此处意为接纳,‘伯’是古代对诸侯的尊称。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姻与军事征伐的常态,也体现了《春秋》记载历史的严谨性。
伯于阳者何?公子阳生也。
此句是对前一句的解释,‘伯于阳’指的是公子阳生,他是北燕国的公子。‘者何’是古汉语中的疑问句式,相当于‘是什么意思’。此句强调了《春秋》对于历史人物的明确记载,体现了《春秋》作为信史的特点。
子曰:‘我乃知之矣。’
孔子在此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乃’表示‘我才知道’,‘知之’即知道了这个情况。孔子作为《春秋》的编纂者之一,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和认识,也反映了《春秋》编纂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侧者曰:‘子茍知之,何以不革?’
这句话是孔子身边的人对他说的话,‘在侧者’指的是孔子身边的人,‘子茍知之’即‘你既然知道了’,‘何以不革’则是在质疑孔子为什么不进行修改。此句反映了《春秋》编纂过程中的争议和讨论,也体现了孔子坚持历史真实性的原则。
曰:‘如尔所不知何?春秋之信史也,其序则齐桓晋文,其会则主会者为之也,其词则丘有罪焉耳!’
孔子对质疑者的回答表明了他对《春秋》编纂原则的坚持。‘如尔所不知何’即‘你不知道的是什么’,‘春秋之信史也’强调《春秋》是一部可信的历史著作,‘其序’指的是《春秋》的编纂顺序,‘齐桓晋文’是指齐桓公和晋文公,‘其会’指的是诸侯会盟,‘主会者为之也’表示会盟是由诸侯国的主导者发起的,‘其词’指的是《春秋》中的文字记载,‘丘有罪焉耳’表示孔子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记录历史,即使有罪也是为了历史的真实。
二、三月壬申,郑伯嘉卒。
此句记载了郑国的国君郑伯嘉在三月壬申这一天去世。‘壬申’是古代的干支纪日法,‘郑伯嘉’是郑国的国君。此句反映了《春秋》对于各国国君的生平大事的记载,体现了《春秋》作为国史的特点。
三、夏,宋公使华定来聘。
此句记载了宋国的国君宋公派遣使者华定前来访问。‘夏’表示季节,‘宋公’是宋国的国君,‘使’表示派遣,‘华定’是宋公的使者,‘来聘’即前来访问。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外交交往。
四、公如晋,至河乃复。
此句记载了鲁国的国君前往晋国,到达黄河后才返回。‘公’指的是鲁国的国君,‘如’表示前往,‘晋’是晋国的名字,‘至河’表示到达黄河,‘乃复’即返回。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频繁往来。
五、五月,葬郑简公。
此句记载了郑国的国君郑简公在五月被安葬。‘葬’表示安葬,‘郑简公’是郑国的国君。此句反映了《春秋》对于各国国君去世后的处理方式的记载。
六、楚杀其大夫成然。
此句记载了楚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成然。‘楚’是楚国的名字,‘杀’表示杀害,‘其大夫’指的是楚国的官员,‘成然’是这位官员的名字。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残酷的现实。
七、秋七月。
此句仅仅记载了秋季的七月,没有具体的事件。‘秋’表示季节,‘七月’是月份。此句体现了《春秋》在记载历史时,对于时间节点的重视。
八、冬十月,公子整出奔齐。
此句记载了公子整在冬季的十月逃离了自己的国家,前往齐国。‘公子整’是逃亡者的名字,‘出奔’表示逃离,‘齐’是齐国的名字。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动荡和人物流亡。
九、楚子伐徐。
此句记载了楚国的国君楚子对徐国进行军事征伐。‘楚子’是楚国的国君,‘伐’表示征伐,‘徐’是徐国的名字。此句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十、晋伐鲜虞。
此句记载了晋国对鲜虞国进行军事征伐。‘晋’是晋国的名字,‘伐’表示征伐,‘鲜虞’是鲜虞国的名字。此句同样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