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九年-原文
一、十有九年。
春,宋公伐邾娄。
二、夏五月戊辰,许世子止弒其君买。
三、己卯,地震。
四、秋,齐高发帅师伐莒。
五、冬,葬许悼公。
贼未讨,何以书葬?不成于弒也。
曷为不成于弒?止进药而药杀也。
止进药而药杀,则曷为加弒焉尔?
讥子道之不尽也。
其讥子道之不尽奈何?
曰:乐正子春之视疾也,复加一饭则脱然愈,复损一饭则脱然愈,复加一衣则脱然愈,复损一衣则脱然愈。
止进药而药杀,是以君子加弒焉尔。
曰“许世子止弒其君买”,是君子之听止也。
“葬许悼公”,是君子之赦止也。
赦止者,免止之罪辞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九年-译文
一、十九年后。春天,宋国的国君宋公攻打邾娄国。
二、夏天的五月戊辰日,许国的世子许止杀害了他的国君许买。
三、己卯日,发生了地震。
四、秋天,齐国的国君齐高发率领军队攻打莒国。
五、冬天,安葬了许悼公。
为什么在贼人尚未被讨伐的情况下还要记录葬礼?因为葬礼并不代表弒君行为得到了认可。为什么说弒君行为没有得到认可?因为许止是给国君服用了药物导致其死亡。既然是服用药剂导致的死亡,为什么还要说是弒君呢?这是因为批评许止没有尽到作为儿子的道义。那么,这种批评是如何体现的?有人说:乐正子春在照顾病人时,病人多吃一顿饭就会好转,少吃一顿饭也会好转,多穿一件衣服会好转,少穿一件衣服也会好转。许止只是给国君服用药剂导致其死亡,所以君子认为这是弒君的行为。说‘许世子许止弒其君买’,这是君子对许止的指责。‘安葬许悼公’,这是君子对许止的宽恕。宽恕许止,意味着免除了许止的罪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九年-注解
宋公:宋国的君主,这里指宋国的国君。
邾娄: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许世子止:许国的世子,即许国的继承者。
其君买:许国的国君,名买。
地震:自然现象,地壳运动引起的一种震动。
齐高发:齐国的君主,这里指齐国的国君。
莒: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山东省境内。
许悼公:许国的国君,名悼。
贼未讨:指犯下罪行的人还未被捉拿或惩罚。
何以书葬:为何要记录葬礼?
不成于弒也:不是因为弒杀。
曷为不成于弒:为什么不是弒杀的原因?
止进药而药杀:许世子止通过给君主进药来达到杀人的目的。
加弒焉尔:加上了弒杀的罪名。
子道:指儿子的道德行为,这里特指孝顺。
不尽:不完全,不充分。
乐正子春:人名,春秋时期鲁国乐正氏的后人。
视疾:照顾疾病。
脱然愈:迅速好转。
衣:衣服。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这里指有道德的君子。
听止:听任,不加干涉。
赦止:赦免许止的罪行。
免止之罪辞:赦免许止罪行的言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九年-评注
一、十有九年。春,宋公伐邾娄。
此句开篇,以时间作为背景,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节点。‘十有九年’是对时间的精确描述,表明这是一段具体的历史时刻。‘春’字则暗示了这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与宋公伐邾娄的军事行动形成了鲜明对比,预示着战争的残酷。
二、夏五月戊辰,许世子止弒其君买。
此句描述了许世子弒君的事件。‘夏五月戊辰’是对具体日期的记载,强调了事件的严肃性和不可忽视性。‘许世子止弒其君买’这一行为,体现了古代社会中君臣关系的紧张和权力斗争的残酷,同时也反映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崩坏。
三、己卯,地震。
此句记载了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己卯’是对地震发生日期的记录,‘地震’则暗示了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警示。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往往与人类的道德败坏和社会动荡相联系,此句意在通过自然现象来反映社会现实。
四、秋,齐高发帅师伐莒。
此句记载了齐高发帅师伐莒的事件。‘秋’字表明了时间背景,‘齐高发帅师伐莒’则描绘了战争场景。战争作为古代社会的重要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状况,同时也体现了古代军事家的智谋和勇敢。
五、冬,葬许悼公。
此句记载了许悼公的葬礼。‘冬’字表明了时间背景,‘葬许悼公’则是对逝者的缅怀。然而,‘贼未讨,何以书葬?’这一问题提出了对许悼公葬礼的质疑,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不成于弒也。曷为不成于弒?止进药而药杀也。
这两句对许世子弒君的行为进行了深入剖析。‘不成于弒也’表明,许世子弒君的行为并不符合弒君的定义,因为他是通过进药而药杀其君。‘止进药而药杀’这一行为,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权力的滥用和道德的沦丧。
则曷为加弒焉尔?讥子道之不尽也。
此句进一步探讨了许世子弒君的行为。‘曷为加弒焉尔’提出了疑问,即为何要将许世子的行为归为弒君。‘讥子道之不尽也’则是对许世子道德缺失的批评,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道德伦理的重视。
其讥子道之不尽奈何?曰:乐正子春之视疾也,复加一饭则脱然愈,复损一饭则脱然愈,复加一衣则脱然愈,复损一衣则脱然愈。
此段通过乐正子春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子道’的含义。‘乐正子春之视疾也’表明乐正子春对待疾病的态度,‘复加一饭则脱然愈,复损一饭则脱然愈,复加一衣则脱然愈,复损一衣则脱然愈’则是对乐正子春道德修养的描述。这一段意在说明,乐正子春的道德修养达到了极高的境界,而许世子则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止进药而药杀,是以君子加弒焉尔。
此句对许世子弒君的行为进行了评价。‘止进药而药杀’表明许世子通过进药而药杀其君,‘是以君子加弒焉尔’则是对许世子行为的否定。这一段意在说明,许世子的行为不符合君子之道,因此遭到了社会的谴责。
曰‘许世子止弒其君买’,是君子之听止也。
此句表明,君子对许世子弒君的行为表示了不满。‘曰’字表明了君子的态度,‘许世子止弒其君买’则是对许世子行为的描述。这一段意在说明,君子对许世子的行为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葬许悼公’,是君子之赦止也。
此句表明,君子对许悼公的葬礼表示了宽容。‘葬许悼公’是对许悼公的缅怀,‘是君子之赦止也’则表明君子对许悼公的宽容。这一段意在说明,君子在对待许悼公的葬礼时,表现出了宽容和人道主义精神。
赦止者,免止之罪辞也。
此句对‘赦止’进行了解释。‘赦止’意味着免除许悼公的罪行,‘免止之罪辞也’则是对‘赦止’的进一步说明。这一段意在说明,君子在对待许悼公的葬礼时,既表现出了宽容,又坚持了道德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