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七年-原文
一、十有七年。
春,小邾娄子来朝。
二、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三、秋,郯子来朝。
四、八月,晋荀吴帅师灭贲浑戎。
五、冬,有星孛于大辰。
孛者何?彗星也。
其言于大辰何?在大辰也。
大辰者何?大火也。
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
何以书?记异也。
六、楚人及吴战于长岸。
诈战不言战,此其言战何?敌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七年-译文
一、十七年后。春天,小邾娄国的国君来朝见。
二、夏历六月甲戌日,发生了日食。
三、秋天,郯国的国君来朝见。
四、八月,晋国的荀吴率领军队灭掉了贲浑戎。
五、冬天,有一颗彗星出现在大辰星附近。
彗星是什么?彗星就是彗星。它出现在大辰星附近是什么意思?就是在大辰星附近。大辰星又是指什么?大辰星是指心宿二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火星。大火星是大辰星,伐星也是大辰星,北辰也是大辰星。为什么记载这些?是为了记录这些异常现象。
六、楚国人跟吴国人曾在长岸进行战斗。
假装战斗不直接说战斗,这里说战斗是什么意思?是指敌对双方的交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七年-注解
十七年:指某年以来的第十七个年头,通常用于纪年。
小邾娄子:小邾娄,古代诸侯国名;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现代的先生。
来朝:指诸侯国国君或其代表前来朝见天子,表示对中央政权的臣服。
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即月初。
日有食之:指日食,即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遮挡了太阳光的现象。
晋荀吴:晋国的大夫荀吴,晋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帅师:率领军队。
灭贲浑戎:灭掉贲浑戎,贲浑戎是古代的一个民族。
星孛:古代对彗星的称呼。
大辰:指代天空中的某些星宿,此处指大火星,即心宿。
大火:古代星宿名,即心宿,位于天空的南方,是夏历正月的标志性星宿。
伐:星宿名,即参宿,位于天空的西方。
北辰:指北极星,位于天空的北方,是古代天文学中的北极。
记异:记录异常现象,古代认为天象的变化与人事有关,因此记录下来。
楚人:指楚国的居民。
吴:指吴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长岸:古代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诈战:假装战斗,不直接说明是战斗,而是用其他方式表达战斗的意思。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十七年-评注
一、十有七年。春,小邾娄子来朝。
此句开篇即点明时间与事件,’十有七年’表明这是鲁国历史的一个特定时间节点,’春’字则描绘了季节的转换,为接下来的事件发展营造了背景。’小邾娄子来朝’则记录了一个政治事件,小邾娄子作为诸侯国使者前来朝见鲁国国君,体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朝贡关系和礼制。此句简洁明了,为全篇奠定了叙事基调。
二、夏六月甲戌朔,日有食之。
此句记录了夏六月甲戌日发生的日食现象。’夏六月甲戌朔’具体指明了日期,’日有食之’则描述了天文现象。日食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不祥之兆,代表着天象的异常,古人对此有着深刻的敬畏之心。此句不仅记录了自然现象,也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关注和对宇宙秩序的探索。
三、秋,郯子来朝。
此句与第一句相似,记录了秋季郯子前来朝贡的事件。秋季的提及再次强调了时间的流逝,而郯子的朝贡则是对鲁国地位的肯定,同时也体现了鲁国在当时的政治影响力。
四、八月,晋荀吴帅师灭贲浑戎。
此句记载了晋国荀吴率军灭掉贲浑戎的事件。’帅师’表明了军事行动的规模,’灭’字则强调了军事行动的结果。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和争霸态势,同时也展现了晋国的军事力量。
五、冬,有星孛于大辰。
此句描述了冬季出现彗星的现象。’有星孛于大辰’中的’星孛’即彗星,’大辰’指的是天上的重要星宿。彗星的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通常被解读为天象异变,预示着政治或社会的不稳定。此句不仅记录了天文现象,也蕴含了古人对宇宙和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
孛者何?彗星也。其言于大辰何?在大辰也。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何以书?记异也。
这一段是对前一句彗星现象的进一步解释。通过问答的形式,阐述了彗星、大辰、大火等概念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对天文知识的掌握和对宇宙秩序的理解。’记异也’则点明了记录这一现象的目的,即为了记录天象的异常,以警示或反映人间的不幸。
六、楚人及吴战于长岸。
此句记载了楚国与吴国在长岸进行的战争。’战’字表明了冲突的性质,’长岸’则是战场地点。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以及战争对各国政治格局的影响。
诈战不言战,此其言战何?敌也。
此句对’楚人及吴战于长岸’进行了补充说明。’诈战不言战’表明这场战争可能是伪装的,’此其言战何?敌也’则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即双方是敌对关系。此句体现了古人对战争策略的理解,以及对战争本质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