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相传为左丘明,鲁国史官,与孔子同时代或稍晚。
年代: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共255年的历史。
内容简要: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纲,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塑造了众多鲜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二年-原文
【经】
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来朝。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
秋七月,杞侯来朝。蔡侯、郑伯会于邓。
九月,入杞。
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传】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杀孔父而取其妻。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太宰,故因民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以亲郑。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非礼也。
臧哀伯谏曰:“君人者将昭德塞违,以临照百官,犹惧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孙。是以清庙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鞛,鞶、厉、游、缨,昭其数也。火、龙、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锡、鸾、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今灭德立违,而寘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其又何诛焉!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也。郜鼎在庙,章孰甚焉?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义士犹或非之,而况将昭违乱之赂器于大庙,其若之何?”公不听。周内史闻之曰:“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
秋七月,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
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
九月,入杞。讨不敬也。
公及戎盟于唐,修旧好也。冬,公至自唐,告于庙也。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礼也。特相会,往来称地,让事也。自参以上,则往称地,来称会,成事也。
初,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大子,命之曰仇。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师服曰:“异哉,君之名子也!夫名以制义,义以出礼,礼以体政,政以正民。是以政成而民听,易则生乱。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今君命大子曰仇,弟曰成师,始兆乱矣,兄其替乎?”
惠之二十四年,晋始乱,故封桓叔于曲沃,靖侯之孙栾宾傅之。师服曰:“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今晋,甸侯也,而建国。本既弱矣,其能久乎?”
惠之三十年,晋潘父弑昭侯而纳桓叔,不克。晋人立孝侯。
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二年-译文
【经】
二年春天,周王正月戊申日,宋国的督杀害了他的君主与夷,以及大夫孔父。滕国的君主来朝见。
三月,鲁公与齐侯、陈侯、郑伯在稷地会面,以平息宋国的动乱。
夏天四月,从宋国取走了郜国的大鼎。戊申日,将大鼎安置在太庙中。
秋天七月,杞国的君主来朝见。蔡侯和郑伯在邓地会面。
九月,鲁国军队进入杞国。
鲁公与戎族在唐地结盟。冬天,鲁公从唐地返回。
【传】
二年春天,宋国的督攻打孔氏,杀害了孔父并夺取了他的妻子。鲁公愤怒,督感到害怕,于是杀害了殇公。君子认为督有背叛君主的心思,然后才做出恶行,所以先记载他杀害君主的事情。在稷地会面以平息宋国的动乱,是为了贿赂,立华氏为君。
宋殇公即位后,十年内打了十一场战争,百姓无法承受。孔父嘉担任司马,督担任太宰,因此利用百姓的不满,先宣布说:“司马就是这样。”然后杀害了孔父并杀害了殇公,从郑国召回了庄公并立他为君,以亲近郑国。用郜国的大鼎贿赂鲁公,齐国、陈国、郑国都有贿赂,因此督成为了宋国的宰相。
夏天四月,从宋国取走了郜国的大鼎。戊申日,将大鼎安置在太庙中。这是不合礼制的。
臧哀伯劝谏说:“君主应该彰显德行,杜绝违礼行为,以监督百官,即使这样还担心会有过失。所以应该昭示美德以教育子孙。因此,清庙用茅草屋顶,大路用越席,大羹不调味,粢食不精制,以显示节俭。衮、冕、黻、珽,带、裳、幅、舄,衡、紞、纮、綖,以显示法度。藻率、鞞、鞛,鞶、厉、游、缨,以显示数量。火、龙、黼、黻,以显示文采。五色比象,以显示物品。锡、鸾、和、铃,以显示声音。三辰旂旗,以显示光明。德行节俭而有法度,升降有数。文物以记录,声明以表达,以监督百官,百官因此戒惧而不敢违反纪律。现在却灭德立违,将贿赂的器物放在太庙中,以明示百官,百官效仿,又怎么能责备他们呢!国家的衰败,是由于官员的邪恶,官员的失德,是由于宠信和贿赂的盛行。郜鼎放在太庙中,还有什么比这更明显的呢?武王攻克商朝,将九鼎迁到雒邑,义士尚且有人反对,更何况是将违礼乱政的贿赂器物放在太庙中,这该怎么办呢?”鲁公不听。周内史听说后说:“臧孙达在鲁国会有后代的!君主违背礼制,他仍然不忘用德行来劝谏。”
秋天七月,杞国的君主来朝见,态度不敬。杞侯回国后,鲁国便计划讨伐他。
蔡侯和郑伯在邓地会面,开始对楚国感到畏惧。
九月,鲁国军队进入杞国。这是为了讨伐不敬的行为。
鲁公与戎族在唐地结盟,以修复旧有的友好关系。冬天,鲁公从唐地返回,向宗庙报告。凡是鲁公出行,都要向宗庙报告。返回时,饮酒、舍爵,记录功勋,这是礼制。特别会面时,往来称地,是谦让的表现。自参以上,则去时称地,来时称会,是成事的表现。
起初,晋穆侯的夫人姜氏在条之战中生下长子,取名为仇。他的弟弟在千亩之战中出生,取名为成师。师服说:“奇怪啊,君主给儿子取的名字!名字是用来制定道义,道义产生礼制,礼制体现政治,政治用来治理百姓。因此政治成功而百姓听从,改变则会产生混乱。好的配偶称为妃,怨偶称为仇,这是古代的规定。现在君主给长子取名为仇,弟弟取名为成师,这是混乱的开始,兄长会被取代吗?”
惠公二十四年,晋国开始动乱,因此将桓叔封在曲沃,靖侯的孙子栾宾辅佐他。师服说:“我听说国家的建立,根本强大而末节弱小,因此能够稳固。所以天子建立国家,诸侯建立家族,卿设立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都有等级。因此百姓服从上级而没有觊觎之心。现在晋国是甸侯,却建立国家。根本已经弱小了,还能长久吗?”
惠公三十年,晋国的潘父杀害了昭侯并接纳桓叔,但没有成功。晋国人立孝侯为君。
惠公四十五年,曲沃的庄伯攻打翼城,杀害了孝侯。翼城人立他的弟弟鄂侯为君。鄂侯生了哀侯。哀侯侵占了陉庭的田地。陉庭的南边启发了曲沃攻打翼城。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二年-注解
宋督:宋国的太宰,名督,因弑君而闻名。
孔父:宋国的大夫,名嘉,字孔父,因忠诚而被杀。
郜大鼎:宋国的国宝,被用作贿赂之物。
臧哀伯:鲁国的大夫,以直言进谏著称。
晋穆侯:晋国的君主,其夫人姜氏生有二子,分别命名为仇和成师。
师服:晋国的大夫,对晋穆侯为子命名的方式提出批评。
曲沃:晋国的一个封地,后来成为晋国内乱的发源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左传-桓公-桓公二年-评注
这段古文记载了春秋时期宋国和晋国的政治动荡,以及鲁国大夫臧哀伯的谏言。文本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部矛盾。
首先,宋国的太宰督弑君事件揭示了当时政治权力的不稳定和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督的行为不仅是对君权的挑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道德的沦丧。臧哀伯的谏言则是对这种道德沦丧的直接批评,他强调了君主应以德治国,昭示节俭和礼仪的重要性,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其次,晋国的命名事件和随后的内乱,反映了命名文化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师服对晋穆侯为子命名的方式提出批评,认为命名应遵循传统礼仪,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晋国的内乱和曲沃的崛起,则是命名不当导致政治混乱的一个例证。
最后,文本通过臧哀伯的谏言和师服的批评,强调了礼仪和道德在治国中的重要性。这些谏言和批评不仅是对当时政治现实的反思,也是对后世治国理念的启示。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言行,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政治动荡和社会道德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礼仪和道德的重视。这些内容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