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五年-原文
一、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
舍中军者何?复古也。
然则曷为不言三卿?五亦有中,三亦有中。
二、楚杀其大夫屈申。
三、公如晋。
四、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
莒牟夷者何?莒大夫也。
莒无大夫,此何以书?重地也。
其言及防兹来奔何?不以私邑累公邑也。
五、秋七月,公至自晋。
六、戊辰,叔弓帅师败莒师于濆泉。
濆泉者何?直泉也。
直泉者何?涌泉也。
七、秦伯卒。
何以不名?秦者夷也,匿嫡之名也。
其名何?嫡得之也。
八、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五年-译文
五年,春天,周王的正月,撤回了中军。
撤回中军是什么意思?是为了复古。那么为什么不提三卿?因为五也有中军,三也有中军。
楚国杀了他们的大夫屈申。
鲁公前往晋国。
夏天,莒国的牟夷带着牟娄和防兹来投奔。
莒牟夷是谁?是莒国的大夫。莒国没有大夫,这里为什么还要记载?因为这是重要地区。为什么说带着防兹来投奔?是因为不想把私邑的麻烦带到公邑上。
秋天七月,鲁公从晋国回来。
戊辰日,叔弓率领军队在濆泉打败了莒国的军队。
濆泉是什么?是直泉。直泉是什么?是涌泉。
秦国的国君去世了。
为什么不直接称呼他的名字?因为秦国是夷族,隐藏了嫡子的名字。他的名字是什么?是嫡子继承的。
冬天,楚王、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国人、越国人一起攻打吴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五年-注解
春王正月: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古代以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春王正月’是古代史书中用来标记年月的重要术语。
舍中军:指放弃或撤销中军的设置,中军是古代军队中的主要力量,’舍中军’意味着回归到古代的军事制度。
复古:指回归到古代的某种制度或做法,这里指回归到古代的军事制度。
三卿:古代官制中的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
楚杀其大夫屈申:楚国杀害了其大夫屈申,这是古代史书中记载的某次政治事件。
公如晋:公,指国君;如,往,到;晋,指晋国。国君前往晋国。
莒牟夷:莒牟夷,莒国的大夫,莒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重地:指重要的地区或地盘,这里指莒国的地盘。
及防兹来奔:及,连词,表示并列;防兹,指防兹邑,是莒国的一个城邑;来奔,指逃跑到别国。
秋七月:指秋季的第七个月,即农历七月。
公至自晋:公,指国君;至,到达;自,从;晋,指晋国。国君从晋国回来。
戊辰:古代干支纪日中的某一天,戊辰表示的是干支纪日中的第五天。
叔弓:叔弓,人名,可能是某个国家的将领。
师:军队。
败莒师于濆泉:在濆泉打败了莒国的军队。
濆泉:濆泉,古地名,指直泉,即涌泉。
秦伯卒:秦伯,秦国的君主;卒,去世。秦国君主去世。
不名:不命名,即不使用君主的名字。
夷:古代对某些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指秦国的民族属性。
匿嫡之名:隐藏或隐瞒嫡系继承人的名字,嫡系继承人通常是指君主的直系后代。
嫡得之也:嫡系继承人继承了君位。
冬:指冬季。
楚子:楚国的君主。
蔡侯:蔡国的君主。
陈侯:陈国的君主。
许男:许国的君主,男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顿子:顿国的君主。
沈子:沈国的君主。
徐人:徐国的人民。
越人:越国的人民。
伐吴:攻打吴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五年-评注
一、五年,春王正月,舍中军。
这段古文出自《春秋》一书,是古代中国史书的重要篇章。‘五年’指的是鲁国历史上的某一年,‘春王正月’则是按照古代历法,以春季的第一个月为正月。‘舍中军’中的‘舍’字,有安置、设置之意,‘中军’则是指军队中的中军,这里指的是重新安排了军队的编制。‘舍中军’之举,体现了对古代军事制度的复古,强调军事力量的稳定和统一。作者通过这一事件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对军事制度改革的重视,以及对历史传统的尊重。
然则曷为不言三卿?五亦有中,三亦有中。
此句是对‘舍中军’这一事件的进一步阐释。‘曷为不言三卿’中的‘曷为’是询问为何的意思,‘三卿’指的是古代官制中的三个高级官员。作者在这里提出疑问,实际上是在强调无论是五卿还是三卿,都有其相应的中军,即中军编制在官制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一句反映了作者对古代官制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细节的关注。
二、楚杀其大夫屈申。
这句话记载了楚国杀害其大夫屈申的事件。‘楚’指的是当时的楚国,‘大夫’是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现在的部长或大臣。‘屈申’是这位大夫的名字。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历史事件,体现了《春秋》记事的特点,即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三、公如晋。
‘公’指的是鲁国的国君,‘如’是前往的意思,‘晋’则是晋国。这句话记录了鲁国国君前往晋国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和互动。
四、夏,莒牟夷以牟娄及防兹来奔。
这句话记载了莒国的一个大夫牟夷带领牟娄和防兹两个地方的人前来投奔。‘夏’指的是夏季节,‘莒牟夷’是莒国的大夫,‘牟娄’和‘防兹’是两个地方的名字。‘来奔’意味着投奔,寻求庇护。这句话反映了古代诸侯国之间的人口流动和外交关系。
莒牟夷者何?莒大夫也。莒无大夫,此何以书?重地也。
此句对‘莒牟夷’的身份进行了说明。‘莒牟夷’是莒国的大夫,莒国没有记载过大夫,但这次事件因为涉及到重要的地方(重地),所以被记录下来。这体现了《春秋》在记载历史事件时,不仅关注官员的身份,还关注事件的重要性。
其言及防兹来奔何?不以私邑累公邑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莒牟夷带着防兹来投奔的原因。‘不以私邑累公邑也’意味着莒牟夷的行为并没有损害莒国的利益,而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庇护。这反映了古代外交中的一种策略,即通过个人或地方的力量来维护国家利益。
五、秋七月,公至自晋。
这句话记录了鲁国国君在秋七月从晋国返回的历史事件。‘公’指的是鲁国国君,‘至’是到达的意思,‘自晋’表示从晋国回来。这句话体现了《春秋》对重要历史事件的记录,以及对国君行动的关注。
六、戊辰,叔弓帅师败莒师于濆泉。
这句话记载了鲁国叔弓率领军队在戊辰这一天在濆泉打败莒国军队的事件。‘戊辰’是古代的干支纪日,‘叔弓’是鲁国的一位将领,‘帅师’是率领军队的意思,‘败莒师’则是指打败莒国的军队。‘濆泉’是战斗发生的地方,‘直泉’和‘涌泉’是对‘濆泉’的进一步解释,说明它是一个泉水涌动的地方。这句话反映了《春秋》对战争事件的记录,以及地理环境的描述。
七、秦伯卒。
这句话记录了秦国国君秦伯去世的历史事件。‘秦伯’是秦国的国君,‘卒’是去世的意思。这句话简洁地记录了这一重要事件,体现了《春秋》的记事风格。
何以不名?秦者夷也,匿嫡之名也。
这句话解释了为什么在记录秦伯去世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何以不名’是询问为什么没有提到名字,‘秦者夷也’意味着秦国是一个夷族国家,‘匿嫡之名也’表示秦国隐藏了国君嫡系的名字。这句话反映了《春秋》在记载历史时,对民族和文化的关注。
其名何?嫡得之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秦伯名字的来源。‘其名何’是询问名字的由来,‘嫡得之也’表示秦伯的名字是由他的嫡系后代所继承的。这句话体现了《春秋》对历史传承的重视。
八、冬,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
这句话记录了楚国联合蔡、陈、许、顿、沈、徐、越等多个国家共同进攻吴国的历史事件。‘冬’指的是冬季,‘楚子’、‘蔡侯’、‘陈侯’等是对各个国家君主的称呼,‘伐吴’则是进攻吴国。这句话反映了《春秋》对重大战争事件的记录,以及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