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年-原文

一、二年。

春,晋侯使韩起来聘。

二、夏,叔弓如晋。

三、秋,郑杀其大夫公孙黑。

四、冬,公如晋,至河乃复。

其言至河乃复何?

不敢进也。

五、季孙宿如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年-译文

第一年、第二年。春天,晋国的国君派韩起前来访问。

夏天,鲁国的叔弓前往晋国。

秋天,郑国杀害了自己的大夫公孙黑。

冬天,鲁国的国君前往晋国,到了黄河边就返回了。

至于他说到了黄河边就返回,是因为不敢再往前走。

季孙宿也前往了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年-注解

晋侯:晋侯指的是晋国的国君,即晋国的君主。

韩起:韩起是晋国的一位大夫,此处的聘指的是他出使到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活动。

聘:聘指古代的一种外交行为,即派遣使者访问他国,以示友好或进行外交谈判。

叔弓:叔弓是鲁国的一位大夫,此处的如晋指的是他前往晋国。

郑:郑指的是郑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公孙黑:公孙黑是郑国的一位大夫,此处的杀指的是他被郑国国君所杀。

公:公指的是鲁国的国君,即鲁国的君主。

河:河指的是黄河,此处可能是指鲁国国君前往晋国时,到达黄河边。

复:复在此处指的是返回,即鲁国国君到达黄河后返回。

季孙宿:季孙宿是鲁国的一位大夫,此处的如晋指的是他前往晋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年-评注

一、二年。春,晋侯使韩起来聘。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一、二年’指鲁国国君在位的第二、三年,即鲁宣公前八年。‘春’字表明了聘问的时间背景,春天的气候适宜,有利于两国之间的交流。‘晋侯使韩起来聘’则说明了事件的主体,晋侯派遣韩起前来鲁国进行聘问,这是古代诸侯国之间常见的政治外交活动,旨在加强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维护双方的利益。‘使’字体现了晋国对鲁国的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外交礼仪。

二、夏,叔弓如晋。

此句继续叙述时间与事件,‘夏’字指夏季,与春季相隔数月,表明时间的推移。‘叔弓如晋’中的‘叔弓’是鲁国的一位大夫,他的出使晋国,可能是为了回应晋国的聘问,或是进行其他的外交活动。叔弓的出使,再次强调了鲁国与晋国之间的互动,以及双方在外交上的相互尊重。

三、秋,郑杀其大夫公孙黑。

此句转入叙述郑国的事件,‘秋’字表明了时间,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但在这里却是一个悲剧的开始。‘郑杀其大夫公孙黑’揭示了郑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大夫公孙黑被杀,可能是因为政治斗争或是其他原因。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内部政治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同时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秩序的不稳定。

四、冬,公如晋,至河乃复。

此句叙述鲁国国君的行动,‘冬’字指冬季,时间上的变化再次体现了历史进程的连续性。‘公如晋’表明鲁宣公亲自前往晋国,这可能是为了加强两国关系,或是处理某些具体事务。‘至河乃复’中的‘河’指的是黄河,‘乃复’意味着鲁宣公到达黄河之后便返回,‘不敢进也’的解释揭示了鲁宣公的谨慎态度,可能是因为对晋国的某些政策或行为有所顾虑,所以不敢深入晋国。

五、季孙宿如晋。

此句最后叙述季孙宿的出使,‘季孙宿’是鲁国的一位大夫,他的出使晋国,可能是为了继续加强鲁晋之间的联系,或是处理某些具体的外交事务。季孙宿的出使,再次强调了鲁国与晋国之间的互动,以及双方在外交上的相互尊重。这一系列的聘问和出使活动,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外交关系和相互依存的政治格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67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