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年-原文
一、二十年,春王正月。
二、夏,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
奔未有言自者,此其言自何?畔也。
畔则曷为不言其畔?为公子喜时之后讳也。
春秋为贤者讳。
何贤乎公子喜时?让国也。
其让国奈何?曹伯庐卒于师,则未知公子喜时从与,公子负刍从与,或为主于国,或为主于师。
公子喜时见公子负刍之当主也,逡巡而退。
贤公子喜时,则曷为为会讳?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贤者子孙,故君子为之讳也。
三、秋,盗杀卫侯之兄辄。
母兄称兄,兄何以不立?有疾也。
何疾尔?恶疾也。
四、冬十月,宋华亥、向宁、华定出奔陈。
五、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庐卒。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年-译文
一、二十年,春季的农历正月。
二、夏季,曹国的公孙会从鄸地逃亡到宋国。逃亡时没有说自己逃亡的原因,那么他为什么不说出原因呢?是因为背叛。既然是背叛,为什么不说出背叛的原因呢?是为了避讳公子喜时的后代。春秋时期为了有德行的人避讳。公子喜时有什么德行呢?因为他谦让国位。他是怎么谦让国位的呢?曹伯庐在军队中去世,当时不知道公子喜时是否随军,公子负刍是否随军,有人在国内主持事务,有人在国内主持军队。公子喜时看到公子负刍应该主持国事,就犹豫不决地退让了。既然君子认为公子喜时贤德,为什么还要为他避讳呢?君子对善良的人善良是长久的,对恶劣的人厌恶是短暂的,厌恶恶劣的人只限于自己,对善良的人善良可以延续到子孙。因此,贤者的子孙,君子才会为他们避讳。
三、秋季,盗贼杀害了卫侯的哥哥辄。
四、冬季十月,宋国的华亥、向宁、华定逃亡到陈国。
五、十一个月的辛卯日,蔡侯庐去世。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年-注解
春王正月:春王正月是指一年的开始,按照周代的历法,一年以春季为开始,而王正月则是指周王朝的国王即位后的第一个正月,这里用来指代一年的开始。
曹公孙会:曹公孙会指的是曹国的公孙会,公孙是古代对贵族子弟的尊称,曹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出奔:出奔是指贵族因政治原因逃离本国,通常是因为与国君或国内权贵有矛盾。
宋:宋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商丘市一带。
畔:畔在这里是指背叛,叛变。
公子喜时:公子喜时是曹国的一位公子,因让国(自愿放弃王位)而被誉为贤者。
让国:让国是指放弃王位,将国家让给他人,通常是因为个人品德高尚。
曹伯庐:曹伯庐是曹国的国君,庐在这里是对国君的尊称。
师:师在这里指的是军队,古代战争时,国君会亲率军队出征。
逡巡:逡巡是指犹豫不决,徘徊不前。
母兄:母兄是指母亲的亲兄弟,这里用来指代哥哥。
恶疾:恶疾是指严重的疾病,通常指不治之症。
宋华亥:宋华亥是宋国的一位大夫。
向宁:向宁是宋国的一位大夫。
华定:华定是宋国的一位大夫。
蔡侯庐:蔡侯庐是蔡国的国君,庐是对国君的尊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年-评注
一、二十年,春王正月。
此句开篇点明了时间背景,‘二十年’指鲁国历史中的某一年,‘春王正月’则是古代历法中的春季第一月,即农历的正月。‘春’与‘王正月’的结合,强调了时间的正式性和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新的一年的开始,寓意着新的希望和变化。
二、夏,曹公孙会自鄸出奔宋。
此句讲述了曹国公孙会因某种原因逃离鄸地,投奔宋国。‘夏’字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曹公孙会’是人物,‘自鄸出奔宋’则描述了其行动。其中‘出奔’一词,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通常指贵族或官员因故逃离原籍,寻求庇护。‘自鄸’说明了出发地点,‘奔宋’则是目的地。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三、奔未有言自者,此其言自何?畔也。畔则曷为不言其畔?为公子喜时之后讳也。
这一段对‘奔’这一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奔未有言自者’意味着在公孙会逃离时,没有说明原因。‘畔也’则解释了其逃离的原因是背叛。‘畔’在古代汉语中,除了有背叛的意思,还有边界的含义,这里应理解为背叛。‘曷为不言其畔’提出了一个问题,即为何不说明背叛的原因。‘为公子喜时之后讳也’给出了答案,即为了避讳公子喜时的后代。‘春秋为贤者讳’说明这是《春秋》一书中对贤者的尊重和保护。‘何贤乎公子喜时?让国也。’进一步解释了公子喜时的贤德,即他愿意放弃王位。‘其让国奈何?曹伯庐卒于师,则未知公子喜时从与,公子负刍从与,或为主于国,或为主于师。’描述了公子喜时放弃王位的背景和原因。‘逡巡而退’形容了公子喜时在退位时的犹豫和退缩。‘贤公子喜时,则何为为会讳?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这段话强调了君子对于善行的持久和对于恶行的迅速摒弃,以及对于贤者后代的尊重和保护。
四、秋,盗杀卫侯之兄辄。
此句记录了秋季发生的一起暴力事件,即盗贼杀害了卫侯的兄弟辄。‘秋’字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盗杀’则是事件本身,‘卫侯之兄辄’则是受害者。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治安问题和贵族之间的矛盾。
五、十有一月辛卯,蔡侯庐卒。
此句记录了蔡侯庐在十一月的辛卯日去世。‘十有一月辛卯’是具体的日期,‘蔡侯庐’是去世的人物。这一事件是对历史人物的记录,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贵族死亡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