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四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四年-原文

一、二十有四年。

春王二月丙戌,仲孙貜卒。

二、叔孙舍至自晋。

三、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四、秋八月,大雩。

五、丁酉,杞伯郁厘卒。

六、冬,吴灭巢。

七、葬杞平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四年-译文

一、二十四年。春季,周王朝的二月,丙戌日,仲孙貜去世。

二、叔孙舍从晋国回来。

三、夏季,五月,乙未日,发生了日食。

四、秋季,八月,发生了大型的雩祭。

五、丁酉日,杞国的国君郁厘去世。

六、冬季,吴国灭亡了巢国。

七、埋葬杞国的平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四年-注解

二十有四年:表示公元前539年,’有’在这里是通假字,通’又’,表示数字的叠加。

春王二月:古代历法中,以孟春(正月)为一年之首,’春王二月’即指春季的第二个月,即现在的二月。

丙戌: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丙’是天干的第五位,’戌’是地支的第十一位,合起来表示一个具体的日期。

仲孙貜:仲孙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贵族,’仲孙’是其姓氏,’貜’是其名。

叔孙舍:叔孙舍也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个贵族,’叔孙’是其姓氏,’舍’是其名。

至自晋:表示叔孙舍从晋国回来。

夏五月:指夏季的第五个月,即现在的五月。

乙未朔:乙未是干支纪日法中的一种,’乙’是天干的第四位,’未’是地支的第七位,’朔’指每月的第一天,这里表示五月的第一天。

日有食之:指发生了日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现象,即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暂时遮挡了太阳的光线。

大雩: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用于求雨,’大’在这里表示规模较大。

丁酉:丁酉是干支纪日法中的一种,’丁’是天干的第六位,’酉’是地支的第八位,合起来表示一个具体的日期。

杞伯郁厘:杞伯郁厘是杞国的一个国君,’杞伯’是杞国的国君称号,’郁厘’是其名。

冬:指冬季,即现在的十二月。

吴灭巢:指吴国灭亡了巢国,巢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

葬杞平公:指为杞国的平公举行葬礼,’杞平公’是杞国的国君,’平公’是其谥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四年-评注

一、二十有四年。春王二月丙戌,仲孙貜卒。

此句为《春秋》的记载,标志着鲁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间节点。‘二十有四年’表明这是鲁国国君鲁隐公在位的第二十四年。‘春王二月丙戌’中的‘春王’指的是春季,‘王’在此处是对国君的尊称,‘二月丙戌’则是具体的日期,按照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丙戌为地支中的第二十位和天干中的第五位,表明这是一个具体的农历日期。‘仲孙貜卒’则记录了鲁国大夫仲孙貜在这一年的二月去世,这是对历史人物生死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从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在记录历史事件时,注重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准确性,体现了古人对历史的尊重和记录的严谨。

二、叔孙舍至自晋。

此句记录了叔孙舍从晋国返回鲁国的事件。‘叔孙舍’是鲁国的一个大夫,‘至自晋’表明他从晋国归来。这里的记载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交往和外交活动,同时也体现了《春秋》在记录历史时对政治、外交事件的关注。叔孙舍从晋国归来,可能涉及到鲁国与晋国之间的某种合作或协商,这也为后人研究春秋时期的外交关系提供了线索。

三、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这句话记载了夏五月乙未朔日发生日食的事件。‘夏五月乙未朔’中的‘夏’指的是季节,‘五月’是农历的月份,‘乙未朔’是干支纪日中的具体日期。‘日有食之’则是指发生了日食现象。日食是古代天文学中重要的观测内容,也是古人用以预测天象、推断国运的重要依据。这句话不仅记录了自然现象,也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

四、秋八月,大雩。

此句记录了秋季八月发生的大雩。‘大雩’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形式,主要是为了祈求雨水,消灾祈福。这句话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农业生产的重视。通过记录这一事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祭祀文化和农业生产状况。

五、丁酉,杞伯郁厘卒。

这句话记载了杞国国君杞伯郁厘在丁酉年去世。‘丁酉’是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份,‘杞伯郁厘’是杞国的国君。这句话是对诸侯国国君生死的记录,也是对当时政治格局的一种反映。杞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其国君的去世可能对当时的政治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冬,吴灭巢。

此句记录了冬季吴国灭亡巢国的事件。‘吴’和‘巢’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灭’则表明巢国被吴国所灭。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和兼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战争的残酷。吴国灭亡巢国,可能是由于政治、经济或军事上的原因,这一事件对春秋时期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七、葬杞平公。

这句话记录了杞国平公的葬礼。‘葬’是指安葬,‘杞平公’是杞国的国君。这句话是对国君葬礼的记录,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国君的尊重和对礼仪的重视。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死亡的看法和对亡者的缅怀。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四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6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