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八年

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八年-原文

一、二十有八年。

春王三月,葬曹悼公。

二、公如晋,次于干侯。

三、夏四月丙戌,郑伯寗卒。

四、六月,葬郑定公。

五、秋七月癸巳,滕子寗卒。

六、冬,葬滕悼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八年-译文

一、二十八年。春天,王的三月,埋葬了曹悼公。

二、国君前往晋国,停宿在干侯。

三、夏天的四月丙戌日,郑国的国君郑伯寗去世。

四、六月,埋葬了郑国的国君郑定公。

五、秋天的七月癸巳日,滕国的国君滕子寗去世。

六、冬天,埋葬了滕国的国君滕悼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八年-注解

二十有八年:表示年份,’有’是古代汉语中的助词,用于连接数词和后面的名词,此处表示’加上’的意思,’二十有八年’即二十九年。

春王三月:春王三月指的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三月,古代以王的历法为准,故称为春王三月。

葬曹悼公:葬指的是安葬,悼公是曹悼公的谥号,这里指的是安葬曹悼公。

公如晋,次于干侯:公如晋表示国君(此处指某国国君)前往晋国,’次’在这里是动词,表示停留、驻扎,’干侯’是地名,此处指国君停留在干侯。

夏四月丙戌:夏四月指的是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四月,’丙戌’是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表示具体的日期。

郑伯寗卒:郑伯寗卒表示郑国的国君郑伯寗去世了,’卒’是古代汉语中指人去世的词语。

六月,葬郑定公:六月指的是农历六月,’葬郑定公’表示安葬郑定公,郑定公是郑国国君的谥号。

秋七月癸巳:秋七月指的是秋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七月,’癸巳’是干支纪年法中的另一种组合,表示具体的日期。

滕子寗卒:滕子寗卒表示滕国的国君滕子寗去世了,’子’是古代对诸侯的一种尊称。

冬,葬滕悼公:冬指的是冬季,’葬滕悼公’表示安葬滕悼公,滕悼公是滕国国君的谥号。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八年-评注

一、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葬曹悼公。

这段古文记载了鲁国历史上的一个年份,即二十八年。‘二十有八年’中的‘有’字,是古代汉语中用于连接数字和单位的一种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这里的‘二十有八年’即指鲁国的第二十八年。‘春王三月’表明了时间的季节和月份,按照古代的历法,春季是指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王’字在此处可能是对季节的尊称。‘葬曹悼公’则是指在这一年的春季三月,鲁国举行了曹悼公的葬礼。曹悼公是鲁国的一位君主,‘葬’字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君主的尊重和对逝者的缅怀之情。

二、公如晋,次于干侯。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前往晋国的情景。‘公’通常指国君,‘如’是前往的意思,‘晋’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国名。‘次’在这里指的是停留、驻扎,‘干侯’则是晋国的一个地方。这句话反映了鲁国国君的外交活动,表明鲁国与晋国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交往。

三、夏四月丙戌,郑伯寗卒。

此句记载了郑国国君郑伯寗去世的时间。‘夏四月’指的是夏季的第四个月,即农历的四月份。‘丙戌’是古代的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表示时间的组合,‘丙戌’对应的是干支纪年中的某一天。‘郑伯寗’是郑国的国君,‘卒’意为去世。这句话通过精确的时间记录,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重要事件的时间记录习惯。

四、六月,葬郑定公。

这句话继续描述了郑国国君郑定公的葬礼。‘六月’是夏季的第六个月,即农历的六月份。‘葬’字再次强调了古代社会对君主的尊重和对逝者的缅怀。郑定公作为郑国的国君,其葬礼的举行也体现了古代礼制的重要性。

五、秋七月癸巳,滕子寗卒。

此句记载了滕国国君滕子寗去世的时间。‘秋七月’指的是秋季的第七个月,即农历的七月份。‘癸巳’是干支纪年法中的另一种时间表示。‘滕子寗’是滕国的国君,‘卒’表示去世。这句话与第三句类似,通过精确的时间记录,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重要事件的时间记录习惯。

六、冬,葬滕悼公。

最后一句描述了滕国国君滕悼公的葬礼。‘冬’字表明了葬礼发生的季节,即冬季。‘葬’字再次强调了古代社会对君主的尊重和对逝者的缅怀。滕悼公作为滕国的国君,其葬礼的举行也体现了古代礼制的重要性。整段古文通过记载不同诸侯国的国君去世和葬礼,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和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八年》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1566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