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原文
一、二十有五年。
春,叔孙舍如宋。
二、夏,叔倪会晋赵鞅、宋乐世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于黄父。
三、有鹳鹆来巢。
何以书?记异也。
何异尔?非中国之禽也,宜穴又巢也。
四、秋七月,上辛大雩。
季辛又雩。
又雩者何?又雩者非雩也,聚众以逐季氏也。
五、九月己亥,公孙于齐,次于杨州。
六、齐侯唁公于野井。
唁公者何?昭公将弒季氏,告子家驹曰:
季氏为无道,僭于公室久矣,吾欲弒之,何如?
子家驹曰:
诸侯僭于天子,大夫僭于诸侯久矣。
昭公曰:
吾何僭矣哉?
子家驹曰:
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礼也。
且夫牛马维娄,委己者也,而柔焉。
季氏得民众久矣,君无多辱焉!
昭公不从其言,终弒而败焉。
走之齐,齐侯唁公于野井,曰:
奈何君去鲁国之社稷?
昭公曰:
丧人不佞,失守鲁国之社稷,执事以羞。
再拜颡,庆子家驹曰:
庆子免君于大难矣。
子家驹曰:
臣不佞,陷君于大难,君不忍加之以鈇锧,赐之以死。
再拜颡。
高子执箪食与四脡脯,国子执壶浆,曰:
吾寡君闻君在外,馂饔未就,敢致糗于从者。
昭公曰:
君不忘吾先君,延及丧人,锡之以大礼。
再拜稽首,以衽受。
高子曰:
有夫不祥,君无所辱大礼。
昭公盖祭而不尝。
景公曰:
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以请。
昭公曰:
丧人不佞,失守鲁国之社稷,执事以羞,敢辱大礼,敢辞。
景公曰:
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固以请。
昭公曰:
以吾宗庙之在鲁地,有先君之服,未之能以服;有先君之器,未之能以出,敢固辞。
景公曰:
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请以飨乎从者。
昭公曰:
丧人其何称?
景公曰:
孰君而无称?
昭公于是噭然而哭,诸大夫皆哭。
既哭以人为菑,以幦为席,以鞌为几,以遇礼相见。
孔子曰:
其礼与!其辞足观矣!
七、冬十月戊辰,叔孙舍卒。
八、十有一月己亥,宋公佐卒于曲棘。
曲棘者何?宋之邑也。
诸侯卒其封内不地,此何以地?忧内也。
九、十有二月,齐侯取运。
外取邑不书?此何以书?为公取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译文
一、二十五年。春天,叔孙舍去了宋国。
二、夏天,叔倪在黄父会见了晋国的赵鞅、宋国的乐世心、卫国的北宫喜、郑国的游吉、曹国人、邾娄国人、滕国人、薛国人、小邾娄国人。
三、有一只鹳鹆来筑巢。
为什么记载这件事?是为了记录不同寻常的事情。为什么不同寻常呢?因为这不是中国的鸟,它应该是在洞穴中筑巢。
四、秋天七月,举行了大雩祭。季辛又举行了雩祭。
又雩是什么意思?又雩并不是真正的雩祭,而是聚集众人来驱逐季氏。
五、九月己亥日,公孙去了齐国,停留在杨州。
齐侯在野井安慰昭公。安慰昭公是什么意思?昭公打算谋杀季氏,告诉子家驹说:‘季氏行为不端,长期僭越于公室,我想杀了他,怎么样?’子家驹说:‘诸侯对天子僭越,大夫对诸侯僭越已经很久了。’昭公问:‘我有什么僭越的呢?’子家驹说:‘设立两座高台,乘坐大车,手持朱红色的旗帜,玉制的兵器,跳舞大夏,用八佾的舞队跳舞大武,这些都是天子的礼仪。而且牛马都是用来饲养的,却很柔顺。季氏得到了民众已经很久了,君上不要过多地受辱!’昭公没有听从他的话,最终失败了。逃到齐国,齐侯在野井安慰昭公,说:‘怎么君上离开了鲁国的国家?’昭公说:‘我是个不才的人,失去了鲁国的国家,让你们感到羞辱。’再拜叩头,感谢子家驹说:‘庆子救了君上于大难。’子家驹说:‘我不才,使君上陷入大难,君上不忍心用斧钺加于我,赐我以死。’再拜叩头。高子拿着一个食盒和四块干肉,国子拿着一壶酒,说:‘我国君听说君在外,饭食还没有准备好,敢献上干粮给随从的人。’昭公说:‘君上没有忘记我的先君,延续到我这丧家,赐予我如此大的礼遇。’再拜叩首,用卧席接受。高子说:‘有件不吉利的事,君上不要受辱于大礼。’昭公大概祭拜而没有品尝。景公说:‘我有不厚道的先君之服,不敢穿;有不厚道的先君之器,不敢用,敢来请求。’昭公说:‘我不才,失去了鲁国的国家,让你们感到羞辱,敢受辱于大礼,敢推辞。’景公说:‘我有不厚道的先君之服,不敢穿;有不厚道的先君之器,不敢用,敢坚决地请求。’昭公说:‘因为我的宗庙还在鲁国,有先君的服,不能穿;有先君的器,不能带出,敢坚决地推辞。’景公说:‘我有不厚道的先君之服,不敢穿;有不厚道的先君之器,不敢用,请允许我用来款待随从的人。’昭公说:‘我该叫什么名字呢?’景公说:‘哪个君上没有名字呢?’昭公于是突然哭了起来,众大夫也都哭了。哭完后,用人为障碍,用斗笠为席子,用瓦盆为几案,按照礼仪相见。孔子说:‘他的礼仪很规范!他的言辞很值得一看!’
七、冬天十月戊辰日,叔孙舍去世。
八、十一月己亥日,宋公佐在曲棘去世。
曲棘是什么?是宋国的城邑。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去世不记载地名,为什么这里记载地名?是因为对国内的事情感到忧虑。
九、十二月,齐侯夺取了运地。
在国外夺取的城邑不记载,为什么这里记载?是因为这是为了君上夺取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注解
二十有五年:表示公元前496年,’有’是古汉语中的助词,用于连接数词和名词。
叔孙舍: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宋: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东部。
叔倪: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大夫。
晋:古代国家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赵鞅:晋国的一位大夫。
宋乐世心:宋国的一位大夫。
卫北宫喜:卫国的一位大夫。
郑游吉:郑国的一位大夫。
曹人:曹国的人。
邾娄人:邾娄国的人。
滕人:滕国的人。
薛人:薛国的人。
小邾娄人:小邾娄国的人。
黄父:地名,位于今天的山西省。
鹳鹆:一种鸟类,古文中提到其非中国之禽,可能指鹳鹆非中原地区常见的鸟类。
书:记录,记载。
异:不同寻常的事物或现象。
雩:古代的一种求雨仪式。
季氏:鲁国的一个贵族家族。
昭公:鲁国的一位国君。
子家驹:鲁国的一位大夫,昭公的谋士。
两观:古代宫殿前的两座观楼。
大路:古代天子用的车。
朱干:红色的旗杆。
玉戚:玉制的斧头。
大夏:古代的一种舞蹈。
八佾:古代音乐舞蹈的行列,一佾为八人。
大武:古代的一种舞蹈。
牛马维娄:牛马是君主所养的,是君主的象征。
委己者也:臣子应该忠诚于君主。
野井:地名,位于齐国。
社稷:古代指国家的象征,社为土地神,稷为五谷神。
鈇锧:古代的一种刑具。
糗:干粮。
衽:衣襟。
鞌:古代的一种酒器。
遇礼:古代的一种礼节。
宗庙:古代祭祀祖先的场所。
运:地名,位于齐国。
外取邑:在国境外夺取的城邑。
公取之:国君亲自夺取的城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评注
一、二十有五年。春,叔孙舍如宋。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二十五年,即鲁哀公二十五年,标志着历史的一个节点。‘春’字点明季节,春天的到来往往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在此处,或许也暗含着某种不安定因素的萌芽。‘叔孙舍如宋’则揭示了人物与事件,叔孙舍作为鲁国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出使宋国,可能涉及国家间的外交关系,或是个人利益的考量。
二、夏,叔倪会晋赵鞅、宋乐世心、卫北宫喜、郑游吉、曹人、邾娄人、滕人、薛人、小邾娄人于黄父。
此句记录了夏天的会盟活动,‘会’字表明了各国的聚会,‘黄父’则是会盟的地点。会盟是古代国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的重要形式,通过会盟,各国可以建立或巩固关系,同时也可以展示国力。此处会盟的参与者包括晋、宋、卫、郑、曹、邾娄、滕、薛、小邾娄等多个国家,可见其重要性。
三、有鹳鹆来巢。何以书?记异也。何异尔?非中国之禽也,宜穴又巢也。
此句记录了一个奇异的事件,鹳鹆非中国之禽,却来筑巢,这在当时可能被视为不祥之兆。‘何以书?记异也’表明了记录这一事件的用意,即为了记录这一奇异现象。‘非中国之禽也,宜穴又巢也’则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说明鹳鹆并非适宜在中国筑巢的鸟类。
四、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
此句描述了秋天的祭祀活动,‘上辛大雩’和‘季辛又雩’分别表示两次祭祀活动。祭祀在古代中国是极为重要的活动,通过祭祀,人们可以祈求神灵的庇佑,同时也是对祖先的尊敬。‘上辛’和‘季辛’可能是指祭祀的具体日期,体现了古代对时间的精确记录。
五、九月己亥,公孙于齐,次于杨州。
此句记录了公孙出使齐国的活动,‘于齐’和‘次于杨州’分别表示出使的目的地和停留地点。古代的使节活动是国家间交往的重要方式,通过使节,可以传达国家的意愿,维护国家间的和平。
六、齐侯唁公于野井。
此句描述了齐侯对鲁昭公的慰问,‘唁公’表明了慰问的对象。‘于野井’则是慰问的地点,野井可能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象征着两国间的友谊。
七、冬十月戊辰,叔孙舍卒。
此句记录了叔孙舍的去世,‘冬十月’和‘戊辰’分别表示时间和日期。叔孙舍作为鲁国的重要人物,其去世对鲁国可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八、十有一月己亥,宋公佐卒于曲棘。
此句记录了宋公佐的去世,‘十有一月’和‘己亥’分别表示时间和日期。‘曲棘’是宋国的邑地,宋公佐的去世可能对宋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九、十有二月,齐侯取运。
此句记录了齐侯夺取运邑的事件,‘十有二月’表示时间。‘取运’则表明了事件的具体内容,即齐侯夺取了运邑。这一事件可能涉及国家间的领土争端,反映了古代国家间复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