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原文
一、二十有二年。
春,齐侯伐莒。
二、宋华亥、向宁、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
三、大搜于昌奸。
四、夏四月乙丑,天王崩。
五、六月,叔鞅如京师。
六、葬景王。
七、王室乱。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
何言乎王室乱?言不及外也。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其称王猛何?当国也。
八、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
王城者何?西周也。其言入何?篡辞也。
九、冬十月,王子猛卒。
此未踰年之君也,其称王子猛卒何?不与当也。不与当者,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十、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译文
一、二十二年。春天,齐国的国君攻打莒国。
二、宋国的华亥、向宁、华定从宋国的南里逃亡到楚国。
三、在昌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搜捕行动。
四、夏四月乙丑日,周天子的王位空缺。
五、六月,叔鞅前往京城。
六、安葬了景王。
七、王室发生了动乱。刘子、单子将王猛安置在皇地。
何言乎王室乱?言不及外也。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其称王猛何?当国也。
八、秋天,刘子、单子将王猛带入王城。
王城者何?西周也。其言入何?篡辞也。
九、冬天十月,王子猛去世。
这是未满一年的君主,其称王子猛卒何?不与当也。不与当者,不与当父死子继、兄死弟及之辞也。
十、十二月癸酉日,发生了日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注解
二十有二年:表示年份,’有’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数字的助词,’二十有二年’即指第二十二年。
齐侯:古代诸侯国的国君称号,’齐侯’即指齐国的国君。
莒: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莒县。
宋华亥、向宁、华定:宋国三位大臣的名字,’宋’是国名,’华亥、向宁、华定’是他们的姓氏。
楚:古代诸侯国名,位于今天的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一带。
大搜于昌奸:大搜,大规模搜捕;昌奸,指奸细。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昌地大规模搜捕奸细。
天王:古代对周王的尊称,’天王’即指周王。
崩:古代指帝王、贵族等高官显贵去世。
叔鞅:人名,’叔’是古代对男性长辈的尊称,’鞅’是其名。
京师:古代对首都的称呼,’京师’即指周朝的首都。
景王:周朝的一位王,’景’是其谥号。
王室乱:指王室内部发生混乱。
刘子、单子:人名,’刘子、单子’是他们的尊称。
王猛:人名,’王猛’是他们的字或号,此处指刘子、单子。
皇: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何言乎王室乱?言不及外也。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其称王猛何?当国也。:这句话是对’王室乱’的解释,’言不及外也’表示这种混乱仅限于王室内部,’当国也’表示王猛在处理国家大事。
王城:古代对都城的称呼,’王城’即指周朝的都城。
篡辞:篡改言语,这里指使用带有篡改意味的言辞。
王子猛:人名,’王子’是对王的儿子的尊称,’猛’是其名。
未踰年之君:指在位时间未满一年的君主。
不与当:不遵循常规,’当’指常规、制度。
十有二月:表示年份,’有’是古代汉语中表示数字的助词,’十有二月’即指十二月。
癸酉: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组合,’癸酉’即指癸酉日。
日有食之:指发生了日食,古代认为日食是重大天象,常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二年-评注
一、二十有二年。春,齐侯伐莒。
此句记载了春秋时期齐国的历史事件。‘二十有二年’指的是鲁国的年号,即鲁哀公二十二年。‘春’字表明了事件的季节,春季通常象征着生机与变革。‘齐侯伐莒’则是事件的主体,齐侯即齐国的君主,莒国是当时的一个诸侯国。这句话简洁地勾勒出了一个国家之间的冲突,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斗与战争常态。‘伐’字则透露出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
二、宋华亥、向宁、华定自宋南里出奔楚。
这句话讲述了宋国三位贵族华亥、向宁、华定逃离宋国,投奔楚国的故事。‘自宋南里出奔’中的‘出奔’一词,指逃离自己的国家,寻求庇护。这里的‘南里’可能是指宋国的某个地名,也可能是比喻性的说法。‘楚’则是指当时的楚国,表明了三位贵族的政治立场和对未来的期望。这句话反映了春秋时期贵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流动,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
三、大搜于昌奸。
‘大搜’指的是大规模的搜捕行动,‘昌奸’则是指昌邑国的奸细。这句话表明当时昌邑国发生了内乱,政府采取了紧急措施来打击叛乱势力。‘大搜’一词反映了当时社会治安的严峻,‘昌奸’则揭示了内乱背后的复杂因素。
四、夏四月乙丑,天王崩。
这句话记录了周天王的去世。‘夏四月乙丑’是具体的日期,‘天王’是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天王的去世意味着周朝政治权力的空缺,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政治变动。‘崩’字则是古代对君主去世的正式用语,体现了对君主地位的尊重。
五、六月,叔鞅如京师。
‘六月’是时间节点,‘叔鞅’是人物名字,‘如’表示前往。这句话说明了叔鞅在六月时前往京师,可能是因为政治或宗教的原因。‘京师’指的是周朝的都城,是政治权力的中心。叔鞅的行动可能反映了当时政治权力的分布和流动。
六、葬景王。
‘葬’是举行葬礼的意思,‘景王’是周朝的一位君主。这句话表明了景王的葬礼已经举行,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君主去世的尊重和对死者的缅怀。
七、王室乱。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何言乎王室乱?言不及外也。刘子、单子以王猛居于皇。其称王猛何?当国也。
这段话反映了周王室内部的混乱。‘王室乱’直接指出了问题的核心。‘刘子’和‘单子’是周朝的贵族,‘王猛’是周王的儿子。‘居于皇’意味着王猛被安置在皇位上,可能是暂时性的。‘何言乎王室乱?言不及外也’是对王室混乱原因的追问,表明问题主要源于内部。‘其称王猛何?当国也’则是对王猛地位的确认,表明他是在代理国政。
八、秋,刘子、单子以王猛入于王城。
这句话继续描述了王猛进入王城的情况。‘秋’字表明了时间,‘刘子’和‘单子’再次出现,表明他们仍然在行动中。‘王城’即周朝的都城,‘入于’意味着王猛正式进入王城,可能是在接替王位或处理国事。‘篡辞也’则是对这一行为的质疑,暗示了王猛可能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了权力。
九、冬十月,王子猛卒。
这句话记录了王子猛的去世。‘冬十月’是时间,‘王子猛’表明了他的身份。‘卒’是去世的意思,表明王子猛的生命已经结束。‘此未踰年之君也’是对王子猛短暂统治的总结,‘不与当’则是对他去世原因的解释,表明他的去世并没有按照传统的继承规则进行。
十、十有二月癸酉朔,日有食之。
这句话记载了发生在十二月的一个天文现象——日食。‘十有二月’指的是农历的十二月,‘癸酉朔’是具体的日期,‘日有食之’则是指发生了日食。日食在古代被视为不祥之兆,常常与政治动荡或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天文现象的重视,以及它们对政治和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