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公羊传的作者是公羊(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0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学者,公羊传是解释《春秋》的一部经典著作之一。公羊在中国儒学中以其对《春秋》的解读而闻名,主张政治与道德的统一。
年代: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
内容简要:《公羊传》是公羊学派对《春秋》一书的解释与注解,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原本是简短的历史记载,而《公羊传》则通过详细的注解阐述了《春秋》中的政治、道德、伦理等内容。公羊传强调《春秋》所体现的历史教训与政治警示,主张君主应重视道德与礼仪。书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治理国家、修身养性的理念,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羊传》与《左传》《谷梁传》并列为三大春秋传之一,对后世的儒家经典解释与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三年-原文
一、二十三年。
春王正月,叔孙舍如晋。
二、癸丑,叔鞅卒。
三、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舍。
四、晋人围郊。
郊者何?天子之邑也。
曷为不系于周?不与伐天子也。
五、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
六、秋七月,莒子庚舆来奔。
七、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
胡子髠、沈子楹灭,获陈夏啮。
此偏战也,曷为以诈战之辞言之?不与夷狄之主中国也。
然则曷为不使中国主之?中国亦新夷狄也。
其言灭获何?别君臣也,君死于位曰灭,生得曰获,大夫生死皆曰获。
不与夷狄之主中国,则其言获陈夏啮何?吴少进也。
八、天王居于狄泉。
尹氏立王子朝。
此未三年,其称天王何?着有天子也。
九、八月乙未,地震。
十、冬,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
何言乎公有疾乃复?杀耻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三年-译文
一、二十三年。春天,周王的正月,叔孙舍前往晋国。
二、癸丑日,叔鞅去世。
三、晋国人逮捕了我们国家的使者叔孙舍。
四、晋国人包围了郊。郊是什么地方?是周天子的领地。为什么不在周朝的记载中提到?是因为他们没有参与攻打天子。
五、夏天六月,蔡侯东国在楚国去世。
六、秋天七月,莒国的君主庚舆逃亡到我国。
七、戊辰日,吴国在鸡父打败了顿国、胡国、沈国、蔡国、陈国、许国的军队。胡子被剃光头发、沈子被杀,俘虏了陈国的夏啮。这是局部战争,为什么用欺诈战争的措辞来说明?因为他们没有让中原国家成为主导者。那么为什么不让他们成为主导者呢?中原国家也是新兴的夷狄。那么他们所说的‘灭’和‘获’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区分君臣的,君主在位上死去称为‘灭’,活捉称为‘获’,大夫无论是死是活都称为‘获’。既然不让他们成为中原国家的主导者,那么他们所说的‘获陈夏啮’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因为吴国稍微前进了一些。
八、周天王居住在狄泉。尹氏立王子朝为君。
这是三年前的事情,那么当时为什么称他为天王呢?是为了强调他仍然是天子的存在。
九、八月乙未日,发生了地震。
十、冬天,鲁公前往晋国,到了黄河,因为生病就回来了。
为什么说鲁公生病就回来了呢?是因为他感到羞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三年-注解
二十三年:指鲁国历史上的某一年,具体为鲁国君主鲁文公的二十三年。
春王正月: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的正月,古代以农历正月为岁首。
叔孙舍:人名,鲁国大夫,此处的叔孙舍可能是指叔孙舍如晋,即叔孙舍前往晋国。
晋:指晋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行人:古代官名,负责外交事务。
癸丑:干支纪年法中的一种,表示某年某月某日。
叔鞅:人名,晋国大夫。
执:捉拿,逮捕。
郊:郊,指郊外,此处指郊外的城邑。
天子:古代对皇帝的尊称。
蔡侯东国:人名,蔡国的君主。
莒子庚舆:人名,莒国的君主。
吴:指吴国,春秋时期的一个强国。
顿、胡、沈、蔡、陈、许:这些是吴国在鸡父之战中击败的六个国家的名称。
鸡父:地名,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
胡子髠、沈子楹:人名,分别是胡子髠和沈子楹,此处的胡子髠和沈子楹可能是指被吴国俘虏的两国君主。
陈夏啮:人名,陈国的大夫。
诈战:用欺诈手段进行的战争。
夷狄: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统称。
中国:古代对中原地区的称呼。
天王:指周天子的别称。
狄泉:地名,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
尹氏:人名,周朝的官员。
王子朝:人名,周朝的王子。
未三年:指周朝某一年,未三年即周厉王三年。
地震:自然现象,指地壳发生震动。
公:指鲁国的君主,此处可能指鲁文公。
河:指黄河,此处可能指鲁文公前往晋国途中的黄河。
疾:疾病。
复:返回。
杀耻:因羞耻而自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公羊传-昭公-二十三年-评注
一、二十三年。春王正月,叔孙舍如晋。
此句开篇点明时间,二十三年是鲁国历史中的一个年份,春王正月则表明了具体的季节和朝代。叔孙舍如晋,这里的叔孙舍是鲁国的一位大夫,他前往晋国,可能是因为外交使命或是寻求政治庇护。这一行为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互动和外交策略。
二、癸丑,叔鞅卒。
此句记录了叔鞅的去世,癸丑是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天。叔鞅的身份未明,但从其去世的记录来看,他可能是鲁国的一位重要人物。古代对官员的去世有详细的记录,这也体现了古代对政治事件的重视。
三、晋人执我行人叔孙舍。
此句描述了晋人抓获了鲁国的行人叔孙舍。行人是古代的一种外交官,这一事件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和外交斗争。晋人执我行人,表明晋国对鲁国的不满,可能是因为鲁国未能履行某些外交义务。
四、晋人围郊。郊者何?天子之邑也。曷为不系于周?不与伐天子也。
此句讲述了晋人围攻鲁国的郊邑。郊是天子直属的领地,晋人围攻郊,实际上是对天子的挑战。不系于周,意味着郊邑不属于周朝的直接管辖,这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挑战。不与伐天子,说明鲁国并未参与对天子的军事行动,体现了鲁国对天子的尊重。
五、夏六月,蔡侯东国卒于楚。
此句记录了蔡侯东国在楚国的去世。蔡侯是蔡国的君主,其去世可能对蔡国乃至周边诸侯国产生重要影响。蔡侯卒于楚,可能意味着蔡国与楚国之间有某种政治或军事联系。
六、秋七月,莒子庚舆来奔。
此句描述了莒子庚舆前来投奔。莒子是莒国的君主,其来奔可能是因为莒国内部政治动荡或是受到其他诸侯国的威胁。莒子来奔,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变动和势力争夺。
七、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髠、沈子楹灭,获陈夏啮。
此句记录了吴国在鸡父之战中击败了多国联军。胡子髠、沈子楹被灭,陈夏啮被获,这些细节反映了战争的结果。吴国的胜利表明了其在春秋时期的强大军事力量。此战被称为诈战,是因为吴国采取了巧妙的战术,不与夷狄之主中国,说明吴国并未试图取代中原诸侯国的地位。
八、天王居于狄泉。尹氏立王子朝。
此句讲述了天王居于狄泉,尹氏立王子朝。天王指的是周天子,其居于狄泉可能是因为周朝内部的政治变动或是受到外部的威胁。尹氏立王子朝,反映了周朝内部的权力斗争。
九、八月乙未,地震。
此句记录了八月乙未发生地震。地震在古代被视为天灾,常常与政治动荡或社会变革相联系。这一记录反映了古代对自然现象的重视,以及将其与政治事件相结合的解读方式。
十、冬,公如晋,至河,公有疾乃复。
此句描述了鲁国国君前往晋国,途中生病后返回。公如晋可能是因为外交使命或是寻求晋国的支持。公有疾乃复,说明国君的健康状况对国家政治有重要影响。
何言乎公有疾乃复?杀耻也。
此句解释了国君生病后返回的原因。杀耻,意味着国君为了国家利益而忍受疾病之苦,体现了古代君主对国家责任的重视。这一解释也反映了古代对君主道德品质的强调。